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活的得深刻,汲取所有生命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未活过。——《死亡诗社》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要到哪里去,在哲学上这是一个探究人类自我与意义的问题,我们似乎从出生开始就在寻找答案。生活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一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还活着。我阅读文字、抒写诗歌乃至创作出一部又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其目的究竟是什么呢?聆听文字的声音吧,在《死亡诗社》这部作品里你会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你去相信,去寻找自己的声音,你就不会淹没在绝望的平静之中。

文字: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人都曾考虑过两样事物,一件是死另一件就是活着。诗人纪伯伦认为生与死是人世间最复杂最具有魅力的两大难题,若是一个先知理解了时间的一切,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他就会迫不及待的去研究起死亡的意义。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那么这个所谓的“道”,也就是我们生活在这人世间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从《死亡诗社》里的尼尔来分析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 精神死亡:活在平静的绝望之中

《死亡诗社》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尼尔的死亡,有些人认为是尼尔的父亲过于强势断绝了与孩子沟通的后路,有些人则认为是基丁老师过于前卫让一个懵懂的孩子还没有学会走路就开始尝试奔跑。其实我个人认为造成尼尔悲剧命运的离不开他身上背负的原生家庭后遗症,如果他的父亲能够再开明一些或许《死亡诗社》会成为一部浪漫的作品吧。

尼尔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从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尼尔的父亲非常的偏执,而尼尔也一直不敢顶撞自己的父亲。电影里甚至提到过这样一个画面,尼尔父亲说“你有好机会,我做梦都没想过的好机会,我不会让你错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明尼尔的父亲早已提前为他准备好了命运,安排好了一切,自由意志也就是所谓的自由在尼尔这样的家庭里是不存在的。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基丁老师的出现给这个一直生活在黑暗里的少年带来了一丝光明,尼尔也是在那时候看到了希望与阳光。或许尼尔可以选择沉默,可以选择听父亲的话,一辈子呆在那无法逃脱的牢笼之中做一个提线傀儡,但谁见到了希望见到了自由又会甘心一辈子被关在黑暗之中呢?

尼尔本身是一个浪漫且愿意追求自由的角色,但奈何能力有限他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压迫。他曾经有过三次与父亲的对话,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即成为一个优秀的演员。面对尼尔的几次请求与交流,其父亲都是摆出一副威严的神态意味深长的盯着尼尔“你不会让我们失望的,是吧,尼尔?”乖孩子,好学生,种种印记就这样被烙印在尼尔的生命之中,似乎一辈子也拜托不掉。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更准确的讲,似乎尼尔的父亲已经接管并控制的尼尔的生活,不让参加,不允许都是以极其强硬的手段来变现。乃至于当尼尔怀着演出的成功认为奇迹会降临,他的父亲却是一副冷脸,打算让尼尔转学离开这里。面对尼尔的成功,父亲的做法不是沟通而是更为严酷的压制,这让一个向往自由与浪漫的懵懂男孩似乎看到了自己更为黑暗的未来,他知道自己会被困住,所以他走向了灭亡。

  • 悲剧起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尼尔作为一个核心悲剧人物,他的死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情理之中。曾经有一次尼尔问过基丁老师,他说戏剧对自己来说很重要,他不想接受父亲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想请老师帮忙指点。基丁老师让尼尔和他的父亲认真交流一番,用自己坚定的眼神与坚决的语气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对此尼尔的第一反应却是“我不能这样和父亲说话,有没有更容易一些的方法?”这一切都说明了尼尔的内心其实在苦苦挣扎,最后的走投无路是尼尔自己心中两种不同价值观碰撞后的绝望,他曾经挣扎过、努力过,乃至于最后现实逼迫他用自己的生命来作斗争。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浪漫主义者对现实的抨击与反抗。基丁老师给尼尔带来了希望与阳光,也让他更加不甘于未来身处黑暗。前者是精神意义上的死亡,而最后他的爆发则是以自己化为悲剧去与现实抗争。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个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生活里最重要的事情或许就是那样一束让你察觉到自由的阳光,我们阅读文字、抒写诗歌都是为了去发掘、去传递生命中的精华,让浪漫的文字与现实做个斗争,去发掘自己的声音以免淹没在人流之中,成为卢梭口中“活在平静绝望里的人”。

启蒙:生活与教育革命是否背道而驰

尼尔的死不禁让我们觉得生活有幻灭之感,或许我们所追求的浪漫与现实都是背道而驰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死亡诗社》的主角,基丁老师可谓算是一位不拘一格的启蒙者,他来学校曾做过三件了不起的事情。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1. 第一件事是让学生们去观看往届毕业生的照片,让他们感受时间的流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多少人曾踌躇满志如今却已白骨成灰,他们是否在生活里蹉跎了岁月浪费了年华我们不得而知;
  2. 第二件事是让学生们撕掉书本里的目录,撕掉那些传统的文字枷锁,号召他们去开拓新的时代,寻找自己的声音;
  3. 第三件事则是让学生站在桌子上去看世界,去感受不同的视野下你的所见所闻。

这三件事看似荒诞不经,似乎不是一个教语文的老师该做的事,但正是这种脱离了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创新才使得死亡诗社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我们再次回到尼尔的死,想想尼尔的生活,他如果没有在最好的年华去追寻那华丽灿烂的仲夏夜之梦,如果没有发觉内心的自我去追寻戏剧,如果没有跳出传统的枷锁,他将永远都是父亲的好儿子,留在这人世,灵魂却已经死气沉沉。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当基丁老师吟咏到“我是什么?生命是什么?因为伟大的喜剧在继续,而你可以奉献一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那一瞬尼尔的心中划过了破晓的黎明,他的眼中仿佛升起了星辰,最后他在山洞的诗社晚宴上借丁尼生的诗咏出了自己的心声。“寻找新的世界尚未为时已晚,我们仍拥有同样勇敢的心,让我们奋斗、探索、发现、永不屈服。”

永不屈服的人常常是浪漫而又偏执的开拓者,基丁老师给我们的启蒙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一种开拓。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学校里并不会教,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些道理你就永远都无法明白。譬如你的老师就不会告诉你,你该寻找自己的声音或者站到桌子上去感受世界云云。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如果把死亡诗社看成是一场革命,那么基丁老师就是教育革命的先驱者,而尼尔的殒身则是轰轰烈烈教育革命的需要。一场革命伴随的往往是巨大的压迫,利益的纠纷与无数的白骨。胜利号角何时会吹响无人可知,但总有那样一些人会坚信胜利的曙光终将来临。电影片头的时候,学生们高举着传统、荣誉、纪律的大旗,在苏格兰风笛的伴奏下缓缓走进教室上课,但最后电影结束基丁老师被开除时,死亡诗社的那批成员却已经受到了感染主动站在了桌子上为老师送行。站在桌上一共有9人而并非所有人,如果所有人都站在桌上这话是一种理想主义,并不符合现实,只有这9人才是真正现实里的浪漫。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他曾经活过。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并非空虚”我想尼尔如果没有死,他也会站在那方桌之上目送老师,但正是因为尼尔的殒身,那些传统、荣誉、纪律的旧教条才会陪他一同埋葬,死亡是腐朽,也是新生。

基丁老师被开除了,老革命者的隐没却有了那样一批新学生的涌现,他们将是继续完成使命与梦想的追随者。

沉思:透过小我看世界,生而为人我们应当精彩

《死亡诗社》给我们带来的除了有文字的魅力与教育变革的启蒙,更多的还是对人生的一种沉思。通过文字的训诫我们反思生而为人的意义所在,通过教育创新我们开始沉思生活与自我。死亡诗社是一个小我的环境,是一位老师与一群学生的故事,但透过这些小我我们却可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存在。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尼尔父亲的权威对于尼尔来说是一种压迫,父权我们可以放大理解成主流社会阶层价值观,是传统阶级对新兴阶级的一种桎梏与威亚。尼尔所创建的死亡诗社则是浪漫主义是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的无产阶级,他们抛弃了先天优势,不愿被束缚在悲哀的旧社会价值观中,正是这种抱着向死而生的信念才能成就如今时代多元化的辉煌。

现如今社会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诗人已经成了上个世纪的故事。要我说,现在年轻的一代人几乎是生在最好的时代,但这却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相比于前人多了更多的选择,但相对的我们却更加缺乏信仰、浪漫与热情,我们是迷茫的一代。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我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不知道文字背后的意义,我们决定做个乖孩子,成为一个家人引以为豪的好学生,直到最后考上好大学,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结婚生子,似乎在一代又一代的循环之中我们已经忘记了传承的意义,我们只知道活却不曾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这是卢梭的诗句也是死亡诗社的宣言,寻找生命的意义,让人生活的精彩应当是每个人都应该亟需思考的问题。或许你会质疑浪漫主义与现实是否背道而驰,或许你会觉得所谓激情到头来不过是一种愚蠢,但是朋友你明白“生亦何欢,死亦何哀”的背后是对人生的一种大彻大悟吗。

死亡诗社中的浪漫教给我们是一种对生活的勇敢面对,对自我的一种挖掘与沉思,陶德学会了勇敢,诺克斯追到了心爱的女孩,这些都是平凡的生活,他们明白了活着为何而美妙,所以我们透过这些小我更应该懂得的是“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最后影片的结局,当诗社里的学生屹立于桌上,以惠特曼的诗歌为基丁老师送行,那些学生的声音里充满了敬意,这让所有的反对与威胁听起来都是那么的渺小无力。基丁老师看着学生们的行径,无数双交错的目光之中怀揣着的是复杂的感激与不舍的深情。画面虽然无声,但我们却能透过这番情景感受到震撼与心灵的冲击。再也没有遗憾,基丁老师欣慰的离开了,因为他的学生们已经学会了他所教的一切。

总结:浪漫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死亡诗社》带给了我们无数金句、训诫与人生哲学,在沉思之后我们更该理解的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意义所在。

不拘一格的启蒙者:《死亡诗社》带给我们的除了训诫还有沉思


“他们与你们没有多大不同吧?同样的发型。充满活力,和你们一样。野心勃勃,和你们一样。世界在他们手中,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像你们很多人一样。他们眼中充满希望,就像你们一样。但他们是不是就曾经蹉跎,而错过他们本能成就的任何事业?因为,你瞧,各位,当年的年轻人已变成了花下之尘。”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独特版本的死亡诗社,《麦田守望者》中所讲“年轻时我为了崇高理想可以大胆无所畏惧,老来却更愿意为了苟活而卑微低贱”。死亡诗社是一部浪漫的教育革命电影,其精神理念我们应当学习理解,或许年轻时候看我们只知道浪漫,老来走过千秋水再看就会有“天凉好个秋 ”成为一位人生里的守望者。

但即便是成了守望者也不要紧,每个人都将有老去的一天,我们或许会白骨化灰沉入海底、或许会化作泥泞成为腐朽,但至少我们还有回忆,我飞过、歌唱过、爱过。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思念是翅膀飞过的痕迹。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留下什么,只要你经历过,就是最大的美好,这不是无能,而是一种超然。”浪漫是一种人生态度,这种超然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对人生精彩的认可与追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