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以凿壁偷光出名,后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汉书》赏析 | 匡衡以凿壁偷光出名,后来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图片来自互联网

匡衡上疏的内容最为精彩,也最能表述匡衡的政治观点。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百姓习俗特别好,是因为遇到时代不同。”这一段阐述的是“因地制宜”。

“陛下亲行圣德,开太平之路,哀怜吏民犯法触禁,连年大赦,让百姓能改过自新,天下人幸运极了。但臣私下看到大赦之后,奸邪不因此减少停止,今天大赦,明天犯法,相随入狱,这可能是引导不得其事理。”这一段暗示大赦的负面效应。

“真正爱护百姓,用道德礼仪来教育他们,让其好坏分明,观察他们的失误,规定他适宜的作法,让他们行动而使之和洽,安抚他们而使之安份。现在天下习俗贪财贱义,爱好声色,崇尚奢侈浪费,忽视廉耻节操,放纵荒淫邪僻,纲纪失去秩序,妻妾之家超越同姓骨肉,父子兄弟之恩淡薄,婚姻之私情隆重,苟合侥幸,按自身施利。不改变根本,即使每年赦免他,刑法难得设而不用。”这一段说明“道德礼仪”的重要性。

“朝廷是天下的根本。公卿大夫彼此顺礼恭让,那么百姓就不争夺;爱好仁慈乐于施舍,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凶暴残毒;上讲义节操守高尚,那么百姓也会感动起来;上宽让柔和,那么众人相爱。四者,是开明国君不威严而完成教化的途径。朝廷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独断专行之士,则下有不谦让之人;上有忌克求胜的辅佐之臣,则下有伤害他人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这大概是根本。今庸俗官吏的治理,都不以礼让为根本,而崇尚苛急凶暴,有的坚持陷害好人于罪,贪财而羡慕权势,所以犯法的人多,奸邪不止,虽然严刑峻法,还是不能改变。这不是天性自恶,而是由于上面失于教化。”这一段阐述了失去教化的恶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