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只能吵架嗎?專家來支招!

針對疫情期間考生長期居家複習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的問題,找到了專家老師進行了原因分析,並提出了破解建議。下面為大家整理出了幾個問題,供家長和考生參考。

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只能吵架嗎?專家來支招!

1、親子關係如此緊張的原因有哪些?

可以說沒有疫情,高三學生天天在家,親子關係也會變緊張。高三正處於青春期的中後期,他內在的心理需求就是獲得獨立,到社會上去結交朋友,擴展自己的關係網絡,而不是依賴自己的父母繼續為自己提供心理、經濟等支撐。疫情期間讓大家不得不在一個屋簷下,沒有縫隙的被父母監控到、督促到,所以考生容易感到緊張、厭煩,就甚至會通過各種方式反抗父母的過度“關心”。這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現階段最挑戰的事情就是高三生不得不和父母待在一起,如果沒有很好的調適和新方法的介入,這種矛盾就可能不斷升級。

2、如何看待“疫情+高考”引發的緊張情緒?

本來就很簡單的一種狀態,又加了一種很特殊的意外情況,這對於整個家庭來講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一個任務。處於高三準備期的任何一個家庭都處於緊繃的狀態,如果家庭的這根“弦”的韌性和彈力還蠻高的話,還可以承受一種額外的力。但如果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又加入額外的力,就可能會崩潰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在疫情之下,已經無法正常安心複習。父母針對孩子不能安心複習的現象,又更加去關心孩子幫助孩子,這反而給孩子產生一種新的負擔。這時候父母應該把壓力給孩子抽掉,而不是再去間接的或直接的給孩子增加壓力。

3、家長應如何既發揮了監督的作用,又不讓孩子反感?

對於高中生的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儘量減少直接的監督,比如和孩子一起吃飯的時間,知道他是正常的作息規律,這就是一種間接監督。但是如果說出現了任何讓孩子感覺到比較直接的監督,他都會反感。這個階段,孩子心理上希望和父母剝離,不想聽父母的建議,哪怕講的非常有道理。父母對孩子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不求不助,有求必助。

4、家長在督促孩子學習時,溝通上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青春期的這個階段,要交流的時候必須相對正式和固定,有一定的儀式感。比如召開家庭會。在開會前你最起碼要打好腹稿,這樣孩子覺得父母不是隨意的談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才把自己的觀點擺出來,那麼孩子會很尊重。家庭會一旦出現了結果,就要尊重這個結果。另外一點就是,

在高中的時候家長都不能碰見一個新情況就嘮叨,有新情況就開會,你要等一段時間,因為孩子有一個自我認識反思和調整的過程,你就看看他自己內心是怎麼樣去調控這個事的。如果你不去嘮叨、提醒他,他自己可能也會意識到下一步應該做什麼事情。

5、萬一家長與孩子發生了爭執,要如何化解?

在我們家庭關係的處理過程中,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一個事情。如果發生衝突,建議設置“暫停鍵”。在發生衝突的時候,人處於比較感性的狀態,我們在進行語言表達的時候,可能就會有失偏頗。所以留一段時間讓我們的“情緒腦”降溫。情緒一旦降溫下來之後,你就會知道應該怎麼做。一旦發生衝突了,可以30分鐘之內相互誰也不要說話,比較嚴重的三天不要說話。在這過程裡面一定會反思我們為什麼會到了這個情況,能夠更加理性和全面的來看待這個問題了,這個衝突解決的結果就會更合理化。

6、升學信息冗雜,家長不知如何篩選而感到焦慮。家長應如何收集有效的升學信息?

對這個事情產生焦慮,其實是來自對於未知的擔憂。父母要想克服焦慮的話,就是要主動去找到官方的文件,然後認真的去解讀。還有,自己的孩子喜歡什麼專業,喜歡什麼的學校,自己的孩子處於什麼樣的分數水平,能夠在哪些層級的學校裡面,哪些專業裡面,這些也都要了解。

7、家長可以跟孩子進行哪些互動,既不耽誤學習,又能調節心情,緩和沉悶的家庭氣氛?

其實我們感到無聊、沉悶,就是因為沒有新鮮信息。可以做一些家庭的互動遊戲,比方說,做手工、繪畫,看部比較好的電影等等。這種放鬆習慣,可以為孩子以後的學習提供更加積極的心態。

8、考生和家長如何克服焦慮情緒,建立起和諧融洽的親子關係?

這個階段孩子一般比較“煩”家長,這個“煩”不是他自己決定了的。這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剝離非常迅速的一個階段,那我們又在家裡,距離非常近。所以父母應該做好一個準備,拉開與孩子的距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