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登峰:重構-納斯達克催化教育行業大變局

文 | Chris

出品 | 決勝網

行業重構,已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體系不可逆的局勢。無論是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第三產業,都正在高速的重構中。然而在這些結構化的機會之下,哪些行業未來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教育行業的內部機會有哪些?最大的機會點又是什麼?我們一起來看看決勝股份董事長兼CEO是如何思考的。


全球經濟體系發生巨大重構,我們該何去何從


21世紀,是創新與重構併發的世紀。

從人類歷史來看,真正的大機會都是結構化大變局帶來的重構機會。譬如,原來整個世界的經濟只是以農業為核心,後來有了工業時代,從而出現了一個特別大的結構化機會。再譬如,原來各個大陸板塊之間,國與國之間是相對封閉的,後來出現了大航海時代,特別是發現新大陸之後,又一次出現了全球結構化的機會,重構了全球的經濟體系。

那麼,在重構當中需要關注什麼呢?一方面是對原有的要素進行組合創新,另一方面抓住新出現的要素,從而出現雙輪驅動的成長。重組就是大機會,如果兩方面能夠結合起來就是更大的機會。

我們再來看當下時代的背景。在全球的層面上,實際上人類的整個經濟體正在重構。假設我們有一個虛擬的公司叫“地球.com”,第一大股東是美國,第二大股東是中國,第三是其他小股東。現在“地球.com”的股權,實控人正在發生變化。第一大股東越來越不能勝任他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同時由於他的霸凌主義肆意欺負小股東,所以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小股東站在第二大股東這邊,希望第二大股東變成“地球.com”的實控人。

在這個過程當中,第一大股東為爭奪實際控制人總是血腥殘酷的,他一直想把第二大股東踩下去。以華為事件為標誌,他想用一個國家滅掉一個公司 ,但是不僅沒有滅掉華為,反而讓華為在這個過程中迎風而上,佔據了主動權。據華為2019年上半年業績顯示,上半年銷售收入4013億元,同比增長23.2%,利潤率為8.7%,智能手機發貨量達到1.18億臺。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以華作為代表的這麼一個縮影,第二大股東的內在實力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程度,其趨勢已不可逆。

從國內的層面來講,產業結構會出現巨大的重構。我們從中美產業結構的對比來做個簡單的判斷。


闕登峰:重構-納斯達克催化教育行業大變局


傳統的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即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其中服務業的比例會迅速增加。而製造業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就業人數有可能呈下降趨勢,但是科創在製造業和農業裡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所以,未來的結構將會變成“科創+服務業”。

當然,農業和工業仍然存在,但可能會進行科技創新的升級,這也是一個巨大的結構化的機會。另外,服務業裡結構化的機會,教育和醫療會是最大的受益者,因為人的服務最終會上升到生老病死,同時終身學習也已經是一個趨勢,所以這兩者會是結構化當中最大的機會。


重構:教育行業的內部機會-OMO、產教融合、企業服務、大班直播


教育行業,過去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有幾點:第一個是國家對於教育行業的投入及政策管控的變化;第二是資本要素對教育行業投入的變化;第三是教育行業裡洗牌出來一批創始人和職業經理人;第四是技術要素給教育行業帶來的改變,無論是互聯網、AI 、VR/VR還是5G,都會逐步加深這種改變。也就是說,教育行業內部的變化,是完全重新進行了洗牌。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作為北大校友創業聯合會的副會長,同時也是教育平臺決勝股份的創始人,是如何看待教育行業內部機會的呢?我看好這幾個賽道,首先是OMO,然後是產教融合,第三是企業服務,第四是大班直播。

很冷酷的說,OMO賽道在我看來跟絕大多數企業無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是個典型的複雜系統,比純粹的互聯網教育模式還要複雜。有幾大基本要素,即戰略、資本、複雜系統、運營、技術、人才。六大要素缺一不可,而且贏家通吃。


01

首先必須要有很強的戰略能力,而對於教育行業絕大多數的中小創業者來講,其實是不具備專業戰略能力的。而獲取戰略能力,不是看書就能解決的,它是需要實戰經驗、需要傳承、需要職業訓練。另外,在OMO時代技術還會大放光彩。早期主要是靠互聯網驅動,但OMO時代,如VR/AR、AI、5G等更多技術在整個系統當中會產生價值,技術升級大企業有優勢,中小企業處於不利地位。


02

OMO是一個平臺模式,這就務必需要資本驅動,甚至資本幫忙交學費試錯,靠傳統的線下教育機構自我滾動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和頭部企業不在一個維度上競爭。


03

OMO平臺在給線下機構賦能時,還要解決運營裡很多問題。比如管理半徑,可以從一個城市複製到全國,從一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城市,管理半徑是管理縱深的問題;另外,管理模式的問題,是管全國還是管一個城市,是管校長還是管左膀右臂或是管核心員工,管理到什麼程度合適?等等問題。管理模式其實也需要進行本地化調整,本質上不是一家公司,而是基於一個大平臺上的N家公司,甚至是多類公司,所以在管理上相當具有挑戰性的。


04

這個模式的系統非常複雜,建設難度比純線上或純線上都難,必須線上線下合一,還有系統所需的模塊與模塊之間的相互耦合。對創始人和管理團隊的要求非常高,會形成對中小企業淘汰加速的局面,讓教育行業的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但也可能出現第三方企業服務的持續突破會降低OMO難度-平臺化企業服務賦能中小企業的情況。最終,形成頭部企業,和平臺+中小企業共存的終局。

所以,在我看來,當下教育行業的主流競爭是產品之間的競爭,正在過渡到平臺與平臺之間的競爭。一旦OMO、產教融合時代到來時,就意味著平臺與平臺之間很快衍化為生態與生態之間的競爭。

我特別看好產教融合這個賽道。中國的教育與產業實際上一直是脫節的,而當今教育和產業的融合已經變成了一個內在的強需求。中國雖然有巨大的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供給,但這並不意味它有巨大的產業人才供給,這是國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未來十年,肯定要靠產業驅動。產教融合是一個國家的強需求,而產教融合對每一個地方政府而言,未來十年會成為區域發展的一條主線。因為對任何一個地方政府來講,沒有產業人才的升級,產業是無法升級的。而產業升級首先要進行人才升級,從畢業生變成產業人才,而不是畢業生就是畢業生。產業升級之後是城市升級,有了產業型的城市,消費各方面就都會升級,才不會出現空心城市。

不管是應用型本科,還是類似於雙一流的這種高職的建設,中職的建設,人才的職業培訓等,都是上萬億的市場規模。產教融合一定會催生大量的龍頭企業,這一波兒在我看來才剛剛開始,會超過當年K12教育的大爆發。

我判斷產教融合的領域裡,一定會在2025年左右會開始出現百億級營收的公司,到2030年會有一批百億級營收的公司。

再講講企業服務。這個賽道也會出現大的機會。企業服務創業者要做大做強,必須有一批大企業能夠買單,為這些大企業服務之後它獲得了生存發展之本,才能繼續為中小企業提供穩定的服務,否則會沒有生存的基礎。到2025年,我預判,美股、港股、A股加起來應該在200家公司左右。出現一批有支付能力的大客戶,這就為企業服務這個賽道提供了動能。

最後想簡單講講大班直播。這是一個經過驗證的模式,如該賽道的跟誰學。這種模式相對來說是高毛利,也容易規模化、平臺化的。雖然現在才剛剛開始,但在模式經過驗證後,市場格局還會出現一些變數。傳統巨頭和高成長企業的紛紛殺入,未來幾年將會出現白熱化競爭。逐鹿中原,最終鹿死誰手還很難講。


教育中小企業抓緊納斯達克IPO,做重構的引領者而不是隨波逐流


到2025年,我預判,美股、港股、A股全部的教育上市公司和教育概念上市公司加起來應該在200家公司左右(醫療在2013年就達到這數字了)。這時候,你的公司還沒有上市,你會不會特別難?答案是肯定的。

在全球局勢不穩定的大風大浪中,小舢板轉瞬即逝。趕緊把自己的企業升級為軍艦吧。最好再讓航母級資本或者戰略投資人參與一下股權,讓自己成為聯合艦隊的一個成員,能夠借勢借場而不是孤軍奮戰。

美股行情如此不好,推薦上納斯達克,是瘋了嗎?沒瘋。

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有32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除中指控股1家企業通過DPO方式上市之外,其餘均通過IPO方式在美國掛牌上市,總募資金額約35億美元,上市數量基本與上年持平。我預計未來五年,每年都會有3-5家教育企業納斯達克IPO。而且納斯達克的上市門檻也會持續拉高。


納斯達克IPO有六大優勢:


1)納斯達克上市門檻較低,達到2000萬人民幣淨利潤,券商就可以考慮承接。對於教育行業而言,1000萬以上淨利潤的公司比比皆是,你稍微再努力一把就可以上市了。另外,賽道龍頭企業不盈利,在評估後也可能啟動IPO;

2)納斯達克上市成本低,IPO綜合成本在1000多萬,政府的上市補貼能夠覆蓋60-80%;

3)納斯達克上市後股權可以質押融資,當前資產普遍“地板價”的情況下,先上市企業可以通過收購未上市優質資產彎道超車;

4)納斯達克是一個相對市場化的模式,也就是沒有太多的人為干擾,沒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只要你的業務過硬,最後基本上都是能上的;

5)納斯達克沒有國內這麼多條條框框,比如實際控制的變更,定向增發還是股權質押,或是股權出售,都比國內靈活很多;

6)最近的美股斷崖式下跌,對納斯達克教育中概股影響並不大。


在我看來,教育中小企業未來五年的最大機會就是納斯達克IPO。納斯達克會成為重構的催化劑。上了納斯達克就相當於拿到了一枚行業的免死金牌,面向政府等於拿到了一張信用證。也就是說,原來你更多的是靠運營去做,現在是靠資本驅動,你企業的想象空間也就更大了。更重要的是,你可以逃離重構浪潮的溺亡風險,從而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