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還在對你的孩子說“笨鳥先飛”嗎?


最近,不少家庭都處於“網絡學習”的熱潮中,“停課不停學”把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折磨得苦不堪言。

表姐昨日打電話來向我吐槽三年級的外甥女心心在家學習的狀態。

“每天懶懶散散,一點都沒有學習的樣子,老師都講到第四課書了,我昨天檢查第一課的內容,還是一問三不知!氣得我直拍桌子!本來成績就一般,這一番下來,又不知道要退步幾名!”

“姐,你不用太擔心,小孩子自制能力本來就差,線上學習效果不佳也是正常的。”

“正常什麼啊,我看群裡好多媽媽都說自己家的孩子已經把好幾篇課文都背完了!我天天苦口婆心的教導她,假期是彎道超車的好機會,咱們笨鳥先飛,趁這個機會把成績趕上來,她就是無動於衷……”

外甥女心心在班上學習成績的確很一般,每次考完試,表姐都是老師的“座上賓”,表姐著急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她教育孩子的一些方式我也確實不敢苟同。

相信很多家長都和表姐一樣,面對孩子的成績著急上火,想讓孩子多努力,便把“笨鳥先飛”掛在嘴邊。殊不知這句話恰恰會適得其反。


“笨鳥先飛”這四個字,最先映入眼簾,也最刺眼的想必就是“笨”字。家長本意想表達“先飛”,就是提前學、努力學,可孩子卻會覺得,因為我笨,所以才要更加努力。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同事們提出了“能力內隱理論”,他們認為,每個人都對自身能力的本質及特性持有一定的看法,這些看法大致可分為兩類-—一些人認為,能力是不穩定的,可以通過努力得到增長提高,這樣的人持有的觀點叫做“能力增長觀”;而有些人則認為,能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是個人一種有限的特性,它是穩定而不可改變的,努力學習只能獲得新知識,但卻不能提高個人的聰明程度,這樣的人所持有的觀念稱為“能力實體觀”。


在中小學校園中,有很多學生,特別是學業不良的學生,都持有“能力實體觀”。

他們有過上課聽不懂、考試成績不理想等體驗,而家長和老師也常常把“不聰明”、“能力有限”等詞用在其身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我很笨,我智商不高”,“我成績不好是因為我能力不夠”的認知,進而形成“能力實體觀”,表現出懼怕難題、缺乏持久性以及失敗後自暴自棄等特徵。

持這種觀點的人更傾向於迴避挑戰性任務,因為他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要證明自己的勝任力,避免低能的評價,他們常常把目標鎖定在成績上,強烈希望獲得對自己能力的積極判斷,從而維持自己的價值感。

此時若有人在旁邊用“笨鳥先飛”加以鼓勵,“能力實體觀”的持有者則會自然而然的認為“努力”意味著他們智商低,能力低,將“能力實體觀”固化。


反之,如果我們把能力看作是一種可以通過努力和訓練加以提高的技能,把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挑戰,看作是練習和改善技能的機會,那麼即便經歷了失敗,也只會認為自己當前能力不足,日後只要加以努力,還會有很多提高,難題早晚可以迎刃而解。

這樣,失敗的體驗對工作和學習動機的危害就會大大減輕,我們仍能有勇氣去追求富有挑戰的目標,並在反覆的嘗試和訓練中提高個人的能力。

要知道,持有“能力增長觀”的人,更加關注自己已經掌握了什麼,以及即將掌握什麼。他們的關注點在於努力的過程,而非成績。


前段時間去同事沛然家坐客,趕上她先生正幫女兒做期末數學試卷分析。

那張試卷的成績很不理想,我本以為又是一陣狂風暴雨,剛要轉身去客廳坐著,只聽孩子的爸爸說:“這些題目比較難,你考試時不能一次做對也沒關係,老師講完之後你理解了,你的數學能力就提高了一塊,今後在這些薄弱知識點上努力練習,熟能生巧,你的數學成績仍然可能變好。爸爸當然希望你各科都能名列前茅,但更希望你享受超越自我的過程,掌握學習的方法,增強學習的能力。

小女孩本是一臉犯了錯的樣子,聽了這話眼睛裡也露出了一抹期待和自信。

過後我和沛然說:“你先生性格真好,對孩子也是教導有方。”

沛然笑道:“你以為他心裡不發悶嗎,只是還要耐著性子好好引導。”


“努力練習,增長能力”和 “笨鳥先飛”從家長嘴裡說出來,出發點本是一樣的,但本質上卻給了孩子兩種不同的心理引導,使得孩子形成了不同的“能力內隱理論”。

第一種說法給予了“努力是為了獲得知識,增長能力”的引導;

而另一種則容易讓孩子形成“因為我笨,所以才需要格外努力”的觀點。

孩子聽到第一種說法,想要增長智慧,提高能力,自然而然產生了努力的動力,也增強了學習的動機。

而常常聽到第二種說法的孩子,只會愈發灰心喪氣,甚至想製造一種“平時看起來學得很輕鬆,考試卻要求高成績”的假象。結果只能是經歷一次次的打擊,形成惡性循環。

作為家長,我們如果能在適當的時候予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挫折和挑戰,形成“能力增長觀”,便能使孩子在漫長的求學生涯以及人生的道路上增強自信,即使遭遇失敗,也能迅速調整心態,在失敗中獲取經驗,不斷增長經驗和能力。


其實不光是孩子,成年人更需要形成“能力增長觀”。

前段時間,在央視主持人大賽中,擔任點評評委的康輝在現場點評時犀利有力,切中肯綮,又言之鑿鑿。引起了一大批觀眾的喜愛。被譽“國臉”的他,在央視的各項重大節目中都展現出大將之風。然而他紮實的功底、敏捷的才思和睿智而不失幽默的颱風並非天然形成。

撒貝寧在主持人大賽的最後一期中提到:“我和康輝在同一個化妝間 ,我本屆大賽最大的願望就是哪一次比他來的早。可是每次我走進化妝間,他永遠已經在那了,他的桌子上永遠都是堆滿了資料,他在那做案頭工作。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從1993年進入CCTV新聞中心,到今天我們看到他皎如玉樹臨風前。其不斷的進步正源自於他終身成長的理念。將遇到的每一次挑戰,都看作提升自我能力的機會,通過努力不斷的超越自我。


反觀我們周圍的人,每天看起來忙碌不已,殊不知自己早已停下了前進的腳步。因為害怕得到負面評價便不願接受高難度的挑戰,對工作消極對待,降低期望,注重結果卻不注重過程,錯過了一個有一個增長能力的機會,這不正是“能力實體觀”的表現嗎?


見到別人和外國人對答如流,便只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背不下來單詞;見到別人在談話中引經據典,字字珠璣,便認為自己文學素養不夠,不能口吐蓮花;見到別人考取了各種證書,也只是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差,學不會那幾本備考書。


卻未曾見到這些“別人”也曾遭遇一個有一個瓶頸,經歷一次又一次失敗,卻仍逼著自己不斷突破,反覆練習,繼續撿起勇氣去迎接接下來的挑戰。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在這充滿荊棘的道路中練就而成的。


生活在快節奏的今天,我們只有將“能力增長觀”內化,主動尋求挑戰,不斷的探索和進步,將成長作為時刻擁有的狀態,而非目的,才能隨時應對充滿無限變化的未來。


“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武漢方艙醫院裡讀書的那一股清流,一定也在不知不覺中打動著你,不如就趁此機會,放下手機,拿起你一直想看卻始終沒有勇氣翻開的書,坐在你用心佈置好的書房中,幫自己攀一座高山,為孩子樹一個標杆。讓“宅”在家裡的時光也充滿春天的盈盈香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