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毀不滅性

澄在鴻臚寺①倉居,忽家信至,言兒病危,澄心甚憂悶,不能堪。

先生曰:“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鍊。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人於此處多認做天理當憂,則一向憂苦,不知已是‘有所憂患,不得其正’②。大抵七情所感,多隻是過,少不及者。才過便非心之本體。必須調停適中始得。就如父母之喪,人子豈不欲一哭便死,方快於心?然卻曰‘毀不滅性’③,非聖人強制之也,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人但要識得心體,自然增減分毫不得。”

①鴻臚寺,明政府機構之一,掌管贊導相禮的衙門

②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大學》

③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孝經·喪親》

陸澄在鴻臚寺上班,倉居就是暫時居住的意思。家裡捎信說兒子病危,父子連心,陸澄心裡特別擔憂,特別難受。按常理作為老師至少要安慰一下,讓做學生的,心裡稍微寬慰一些。陽明先生反而對陸澄說,這個時候正是你用功的時候。

“用功”這裡的意思是觀照內心的意思,即這個時候,要好好體會一下當下心體的氣機流行,平常時候講的心性修煉,就是為了應對這些喜怒哀樂來臨的時候。修心學要在坐臥止息的所有時刻觀照此心,而尤以在有“事”時,更是檢驗心學功夫的關鍵。普通的人面對有“事”時,往往會認為自己此時方寸已亂,等自己平淨時再說。而心學最好的實踐課程,就是面對已經亂了方寸的心。

這有點像練武一樣,日常練套路很多年,真正打架的時候不一定頂用。軍隊練的格鬥,制敵基本都是一兩招內的事情,哪裡還有時間給你熱好身,拉開架勢。姿勢優美和簡單實用是兩回事。修心性也是如此,平常用功就是為了關鍵時候頂事。

父子之情,血脈相連,有天性在裡邊。兒子病重了,做父親的心有牽掛,這是很正常的。

天理落到心之本體上就是良知,道法自然就是讓天理在心體中有個中和處,也就是有個恰當的度。超過這個度,就是私意了。《大學》裡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注意這是說的是“身”有所憂患,則“心”不得其正。修心性的高度,就看喜怒哀樂等等帶動身體的氣血流動,是否會左右自己的心。聖人也有發怒和悲傷的時候。

不動心指的是心不被身的氣血流動所綁架,而不是指心對一切都麻木無感。那樣理解,就完全跑偏了。

平常人受到外物的影響,自然會引起情緒的波動,喜怒哀樂所感絕大部分都是反應過度,反應不夠的很少。

入世的時候,要“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太過特立獨行,就成異類了。比如大家到遊樂園坐過山車,該喊的時候喊,該叫的時候叫,這是正常的情緒流露。如果這個人坐上去面無表情,下來之後還是面無表情,和這種人在一起玩,別人會覺得挺沒勁的,以後就沒人和他玩了。這就偏離了入世之道。

某個事情或者某個人惹的你很生氣,這個氣憤也是要有個度的,氣得一晚上沒睡覺,這可以;但氣得連續幾晚上都睡不著覺,然後直接拿把刀去把這個人給殺了,這個事情鐵定是過了。

當喜怒哀樂太過,達到綁架心體的程度,我們就必須“調停適中”。

比如父母去世的事情,做兒女的恨不得哭到死了算了,這樣就可以隨父母而去了,這樣就是由著性子做過了。

“毀不滅性”是從《孝經》來的,原文“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意思是說,父母去世,作為兒女是非常悲傷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這個事情需要有個度,如果超過三天這個人還不吃飯,就要強迫這個人吃點東西。悲傷可以,但不能導致自己身體出問題,那樣本身就是有違孝道的。

聖人的規矩,也是按照天理行事的,悲傷可以,但不可以因為過度悲傷而失去本性。天理本身就是有分寸的,人要識得心體,自然可以做到處處符合天道自然。

這個地方,佛家和心學是不同的,佛家修心性講六根清靜,就是說什麼都不沾了,那麼自然就一切OK;陽明心學是入世之學,不講禁慾的,而是講心體不攀附貪嗔好惡,不被七情所控制。所以陽明心學是一個至情至性的入世學問。

047-毀不滅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