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小光音樂帶你走進音樂殿堂,瞭解音樂起源,成就你的音樂夢想;


1、1966年的管絃樂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瑤族舞曲

50年代管絃樂已開始繁榮,管絃樂序曲、交響詩、協奏曲、組曲重要的有劉鐵山、茂源的《瑤族舞曲》,王義平的《貔貅舞曲》,葛炎的《馬車》,江文也的《汩羅沉流》;施詠康的交響詩《黃鶴的故事》,辛滬光的交響詩《嘎達梅林》,何佔豪、陳鋼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劉詩昆、孫亦林的《青年鋼琴協奏曲》,施萬春等人的《節日序曲》,朱踐耳的《節日序曲》,鄒魯的《中國狂想曲》,許元植的小提琴協奏曲《我的家鄉》,王強的大提琴協奏曲《嘎達梅林》;組曲有馬思聰的《歡喜組曲》,話劇《屈原》配樂、《山林之歌》,李偉才的《中國民歌組曲》,李煥之的《春節序曲》,陸華柏的《康藏組曲》,瞿維的組曲《秧歌場景》,霍存慧的《蹦蹦組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此期出現了一些與革命歷史有關的題材,重要的有:王雲階的《第二交響曲-抗日戰爭》,羅忠鎔的《第一交響曲》,瞿維的交響詩《人民英雄紀念碑》,馬思聰的《第二交響曲》,施詠康的《第一交響曲-東方曙光》,劉福安、卞祖善等人的交響詩《八一》,羅忠鎔、鄧宗安等人的交響詩《保衛延安》,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施詠康的《圓號協奏曲-紀念》,羅忠鎔的《第二交響曲-在烈火中永生》,呂其明的管絃樂《紅旗頌》,江定仙的交響詩《武漢隨想曲》(即《煙波江上》),徐振民的《渡江交響詩》,劉莊的管絃樂組曲《一九四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60年代初,也出現了幾部風俗性題材或古代歷史題材的作品,如馬思聰的《A大調大提琴協奏曲》,江文也的《第四交響曲》,王西麟的交響曲《雲南音詩》,鍾信民的交響組曲《長江畫頁》,鄭路的管絃樂組曲《灕江音畫》,羅忠鎔的《四川組曲》。

2、1966-1976年間的管絃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沙家浜

“文化大革命”第二年,“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浜》被宣佈為“樣板”,1973年,“革命交響音樂”《智取威虎山》問世,這實際上是大型京劇清唱劇。1970年產生的鋼琴協奏曲《黃河》當時署名“中央樂團創作”,實際為殷承宗、劉莊、儲望華、盛禮洪、石叔誠、許斐星等創作,這是一首重要的作品。除此以外,重要的有《第二交響曲-忠魂篇》(李序曲),琵琶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曲),小號協奏曲《草原頌》(魏家稔曲),交響組曲《白毛女》(瞿維據舞曲《白毛女》音樂改編),鋼琴協奏曲《男孩兒女》(儲望華、朱工一曲)。

3、1976年後的管絃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北京喜訊傳邊寨

1976年後首先是管絃樂《北京喜訊傳邊寨》(鄭路、馬洪業)引人注意,接著重要的有鋼琴協奏曲《山林》(劉敦南曲),交響音畫《雲嶺寫生》(李忠勇曲),《青年交響曲》(杜鵑心),交響敘事曲《十面埋伏》(王樹),小提琴協奏曲《抹去吧,眼角的眼淚》(李耀東),《交響幻想曲》(朱踐耳),《第二交響曲-清明祭》(陳培勳),交響樂《離騷》(譚盾),交響音畫《北方森林》(張千一),管絃樂《魂》(奚其明)。

80年代,管絃樂創作進入了一個探索的新時期,青年作家形成“新潮”樂派,代表作品有:許舒亞的《小提琴協奏曲》,譚盾的《鋼琴協奏曲》,郭文景的《川崖懸葬-為兩架鋼琴與交響樂而作》,陳怡的《第一交響曲》,瞿小松的《第一交響曲》,郭文景的交響樂《蜀道難-為李白詩譜曲》,譚盾的《第三交響曲-長城》,何訓田的《夢四則--為管絃樂隊與二胡》,於京君的管絃樂《大裝飾卡農式賦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管絃樂創作

黔嶺素描

中老年作曲家此時代表作有:杜鵑心的《小提琴協奏曲》,朱踐耳的交響音畫《黔嶺素描》,王西麟的交響組曲《太行山印象》,盛禮洪的《第二交響曲》,朱踐耳的音詩《納西一奇》,丁善德的《降B大調鋼琴協奏曲》,陳鋼的《雙簧管協奏曲》,王西麟的交響音詩二首《動》和《吟》,朱踐耳的《第一交響曲》、《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楊立青的交響音詩《烏江恨》,杜鵑心的鋼琴協奏曲《春之採》、《長城交響曲》,鍾信民的《第二交響曲-獻給創造人類文明的開拓者》、郭祖榮的《降D調鋼琴與樂隊》、朱踐耳的嗩吶協奏曲《天樂》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