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人員如何利用損失規避?

恩宜先淡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威宜先嚴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菜根譚》

上面這個現象說明了一個心理學現象,損失厭惡。而這個現象在消費心理學中叫做損失規避。

試想,你早上去上班,走在路上撿了100塊錢。這時你剛要高興,突然刮來一陣大風,把錢又颳走了。

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損失,但是這往往會讓你難過一整天。為什麼會這樣呢?可我們明明什麼也沒有損失呀!這就是損失規避在起作用。

所謂損失規避就是一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表現出來就是人們所得到的快樂其實並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

這個現象又一次說明了人類的不理性。其實這是一種源於遠古時期的自我保護的心理。你打不到獵物,可能會捱餓。但是你費盡力氣打來的獵物被搶走了,那幾乎就要等死了。

這種自我保護的心理,在今天的商業社會里面,就產生了非常多有趣的現象。

有科學家研究出來,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等收益所帶來的的正效應的2.5倍。

懂得了,就要學會去運用它,我們來看幾個場景:

假如你在銷售傢俱,消費者家裡有一個沙發,覺得扔掉太浪費了,這時你就可以告訴客戶,我們有以舊換新服務,舊沙發可低800元,這往往比你在原價上打折800塊有吸引力。

還是買傢俱,商家要收取50元的配送費,直接收取會觸發消費的心理厭惡,可以把配送費加在產品價格中,如果不需要配送,還可以在優惠50元。

如果這樣,客戶還在猶豫,擔心傢俱質量有問題怎麼辦?你可以告訴客戶,七天無理由退換。往往人們是不會輕易退貨的,除非真的有問題。因為損失傢俱帶來的痛苦,不是收到同等金額錢數帶來的快樂所能代替的。

最後總結一下利用損失規避的三種方法:

第一, 用以舊換新的方法來替換打折的方式。

第二, 用獲得的表述框架來替代損失的表達框架

第三, 條件成熟打的時候,你說不定可以試著大膽推出無理由退貨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