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斷犯錯誤,不斷糾正錯誤的過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該怎樣處理?是狠狠懲罰,讓孩子懼怕,還是若無其事,不管不問,或者只表揚鼓勵,而不糾錯。

到底是否使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很多家長持有完全不同的意見

有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做錯了事情,應該懲罰他,讓他懼怕,否則,以後就無法無天了。

但另一種情況似乎更多,那就是隻鼓勵、表揚而不主張懲罰。隨著社會進入少子化階段,孩子大都嬌生慣養,許多家庭都是幾個老人疼愛一個孩子,眾星捧月。所以,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也捨不得懲罰、管教。這些家長認為:教育應當以鼓勵、表揚為主,懲罰會打擊孩子自信心,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其實,關於“懲罰”和“鼓勵”,片面強調任何一種方式都有失偏頗,其教育效果也會打折扣。二者不是水火不容的對立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的統一體。不孤立理解任何一面,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教育方法!著名學者李玫瑾認為,適度的懲罰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保護。 個人認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如果孩子犯了錯誤,適當適度的懲罰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01、懲罰孩子必須遵守一定原則

  • 1、訂立規矩要趁早,違規要嚴懲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規矩至關重要。如果家長平時教育孩子忽視立規矩或者沒有早一些立規矩的話,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沒有教養的“熊”孩子。熊孩子之所以“熊”,就是因為他缺乏人性素養,缺乏規矩意識。規矩看似是小事,但它是教育孩子的原則和底線。家長教育孩子立規矩要趁早,違規堅決嚴懲,絕不能縱容姑息。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 2、懲罰要因事而異,要適度恰當

孩子犯了錯誤,懲罰是必要的,但也要因事而異,靈活處理。

在鍾惟德的印象中,父親鍾南山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鍾惟德有時候不讀書,偷偷跑出去玩,逃課打球、野餐。鍾南山常常因此罰兒子抄書。這種懲罰明顯要好於單純訓斥,甚至打罵。在讓孩子接受懲罰的同時,又補足落下的功課。我們仔細揣摩,鍾南山院士對兒子的教育充滿著智慧:因事而異,能讓孩子看清自身問題,改正錯誤;同時,適度恰當的懲罰,既讓孩子感到痛,又讓孩子能夠接受,懂得這種懲罰是一種愛。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 3、懲罰只針對具體行為,喚醒孩子內心覺醒

美國著名科學家”衛星通訊之父"約翰·皮爾斯認為,做人貴有自知之明,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彌補這一不足。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才能進步。

懲罰,就是要幫孩子喚起內心的覺醒和對事情的自我認知。孩子只有從內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才會在糾正錯誤中不斷成長。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曾惡作劇,殺死了校長心愛的小狗。但麥克勞德的校長沒有打罵他,也沒有過多地訓斥他,而是用一種出乎麥克勞德意料的方式懲罰他:要求麥克勞德親自畫出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來“賠償”。

無疑,這種充滿智慧包含理解、寬容的“懲罰”,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喚醒了孩子內心的覺醒。從此,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並最終發現胰島素,走上了人人嚮往的諾貝爾領獎臺。

懲罰只針對具體事件和具體錯誤行為,不能傷害孩子自尊。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02、懲罰要選用恰當有效方式

  • 1、用約定或共同認可的方式懲罰

懲罰,在於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讓孩子“傷心”和顏面掃地,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憤怒。恰當的懲罰是理智而有控制,不能讓憤怒的情緒左右自己。有效的懲罰是讓孩子理解、認同和接受,讓孩子感受到這是父母對自己的愛。

為了讓孩子理解、認同和接受必要的懲罰,父母可嘗試給孩子制定或與孩子約定規則,讓孩子明白如果一旦觸犯規則,就會受到相應的懲戒。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雖然懲罰很重要,但適當包容也很重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布森的母親對兒子就很包容。當兒子回家晚了,只要有合理的原因,就不會嚴厲批評;如果杜布森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母親會和他一起坐下來,共同制定一個補救計劃,陪孩子一起接受“懲罰”。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 2、讓孩子承擔後果是最好的懲罰

在孩子壞了規矩,犯了錯誤的時候,家長要狠心讓孩子承擔必要的後果。如,取消事先約定的獎勵。僅以督促孩子學習方面來說明。可與孩子約定,這個月按時完成作業,爸爸媽媽下個月第一個星期天帶你去動物園。如果他沒有按照約定做到,就取消獎勵,同時講清楚,下一次的任務目標與獎賞辦法。

取消事先約定的獎勵,實際就是讓孩子承擔犯錯誤的後果。這種讓孩子承擔後果的“懲罰”要遠遠好於打罵式的粗暴教育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如果“熊”孩子劃花了小區裡的私家車,家長把孩子打一頓,然後對車主說,“我已經教訓他了,你就不要和小孩子計較了”。

這種打罵的懲罰方式,會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思想誤區,覺得我已經因此受到了懲罰,可以不用再承擔後果了。這種打罵,表面上制止了孩子的壞行為,但並不能幫助孩子從根本上反省自己行為,進而找到修正行為的方案。

所以,家長與其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懲罰孩子的錯誤,不如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

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這樣做


  • 3、“戴罪立功”也是一種懲罰

懲罰的目的一方面要制止某種錯誤行為,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因此,讓孩子通過做好事來彌補“壞事”帶來的後果。戴罪立功,將功補過,可以促使孩子反省錯誤,糾正不好的行為習慣。

兒子玩遊戲,偷偷綁定了爸爸的信用卡,花了10000元買了裝備。爸爸自然很氣憤,但他認為可以此為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爸爸把買裝備的錢算作兒子的債務,讓兒子幫爸媽做家務還債。可想而知,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家務越做越好,也體會到父母掙錢養家的辛苦。“戴罪立功”既是讓孩子承擔錯誤後果,也包含父母對兒女深沉的愛。

寫在最後:家長越是心平氣和,寬嚴結合,越能達到良好教育效果。適度適當的懲戒可以使孩子“懼怕”,喚醒覺醒意識,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提升孩子品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