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開動“印鈔機” 通脹預期下比特幣迎機遇?

剛剛看完美股熔斷的歷史,又開始看歐美多國開動“印鈔機”大戰。

發錢模式啟動,當地時間16日下午,意大利內閣召開會議並通過了總額為250億歐元、約合1950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紓困措施,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

18日,加拿大推出820億加元超規模財政刺激政策。

此外,英國首相約翰遜也在上週二新冠疫情例行記者會上強調,英政府將竭盡全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英國財政大臣蘇納克宣佈政府將提供3300億英鎊貸款援助。對於沒有保險覆蓋的小型企業,政府將向每家提供2.5萬英鎊的補助。此外,為了降低破產風險並減少特殊時期的經濟壓力,受影響的個人和企業可被允許推遲或減少貸款還款3個月。

北京時間3月19日消息,據報道來自兩名高級行政官員和財政部情況說明書的信息顯示,白宮官員正在與國會共和黨人合作,制定一項緊急刺激計劃,該計劃可能向許多美國人發送兩張1000美元的支票,並投入3000億美元幫助小企業避免大規模裁員。

3月23日晚間,美聯儲開啟無限量、無底線QE,美聯儲宣佈一系列幫助市場的新計劃,包括不限量購買債券以保持借貸成本在低水平,並制定計劃以確保信貸流向企業以及州和地方政府。美聯儲宣佈本週每天都將購買750億美元的國債和500億美元的機構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每日和定期回購利率報價利率將重設為0%。此外,美聯儲表示,將很快宣佈“主街(Main Street)商業貸款項目”以支撐中小型企業貸款,為聯邦中小企業局的措施提供補充,為企業債新設兩個流動性工具。

……

歐美多國的“發錢計劃”令人目不暇接,手頭寬裕的政府還可以用國庫裡面的錢應急,但債務產生的政府恐怕只能舉債發錢了。目前看來,如果按照要求進行下去,大規模的貨幣超發成為可能,那麼舉債超發會不會引發類似“歐債危機”的情況?通脹後比特幣市場又將迎來怎樣的改變?

對此金色財經獨家採訪TokenInsight 首席分析師 Johnson、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犇睿資本創始人褚康,聽他們解讀當下形勢。

比特幣的價值終將顯現

TokenInsight 首席分析師 Johnson對金色財經指出:因為全球病毒的擴散導致的經濟影響,各國開動印鈔機必然會導致大量的貨幣超發,美國宣佈的無限量QE說白了就是讓全世界出錢救美國。此次的援助計劃是史無前例的,大規模經濟通脹在信用等級較差的國家地區會直接顯現出來,但是其餘各個地區不一定,要具體看各個地方的其他貨幣或經濟政策。

此次的市場週期就是檢驗比特幣價值的關鍵,我們認為比特幣的價值最終會在此過程中顯現出來。

由於全球的經濟下滑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政府舉債發錢來救市(QE)是當時2008年金融危機的產物。我們認為雖然現在各國都在宣佈各種形式的QE,但是要真的出現類似”歐債危機“必須要有一些爆點才能出現市場結構性問題。這個還需要後期去觀察。

不過,多國的”大放水“政策是史無前例的,目前各國都在嘗試通過QE等方式給市場注入信心去支持當下的經濟以及市場發展,但是目前的”大放水“是非常有限的,再”大放水”政策的前提下,可能各國央行必須提供更加廣泛的更加多樣的財政刺激才能達到政策的理想效果。後續還需要更多的關注市場去解讀”大放水“對各個國家地區的影響,甚至以及對比特幣市場的影響。

比特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避險資產”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進一步對金色財經分析指出,開動“印鈔機”放水,造成幣供應的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這就是一種貨幣超發。

弗裡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貨膨脹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always and everywhere a monetary phenomenon)。貨幣超發是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只不過貨幣政策具有一定的時滯性,需要經過貨幣傳導機制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而不是直接“直升機撒錢”式地注入流動性。比如弗裡德曼對歷史數據的統計發現,貨幣增長平均需在6~9個月以後才能引起名義收入的變化;在名義收入和產量受到影響之後,平均要再過6~9個月價格才會受到影響。所以通貨膨脹一定會發生,只是發生的時間和通脹的溫和程度還需要多方面因素的考慮。

通貨膨脹的結果當然就是以該貨幣計價的商品價格上漲。目前全球以美元為主要計價單位,所以從長期看,不但比特幣價格會上漲,全球大宗商品,股票,債券的價格都會上漲。

比特幣在投資上的價值分析並沒有多少意義,至少目前比特幣現在為止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避險資產”,由貨幣超發引起通貨膨脹,再推導到比特幣的“避險屬性”根本是邏輯不通,防止通脹和避險本來就是兩個概念。大家不持有貨幣性資產,都持有黃金、茅臺、房產,這也能防通脹,為什麼一定要選比特幣,還要面臨高風險?

其實我們更多的是經濟學上的價值:加密數字貨幣中“code is law”,“代碼即法律”的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一國央行可以創造法定數字貨幣,為了防止政治人物的干預和貨幣政策的濫用,將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寫入數字貨幣的發行機制中,這樣既避免了信用貨幣貶值引發的通貨膨脹,也能維持經濟正常增長的需要。

QE政策療效猛烈副作用大

對於目前多國的“大放水”政策,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表示,財政政策的好處是更有針對性,我們熟悉的財政政策除了政府投資基建和醫療設施外,還有減稅、向民眾發放消費券或現金等刺激消費。所以,不要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會造成政府財政赤字而對其退避三舍。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經濟情況,不是2001年的互聯網泡沫或者2008年的次貸危機,而是更類似於1931年的大蕭條,這不僅僅是金融危機,目前我們面臨由疫情造成經濟活動停滯而引發的經濟危機。光依賴貨幣政策是無法實行的,必須綜合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防止經濟危機的進一步擴散。

會不會出現“歐債危機”現在無法知道,但這就好比一個病入膏肓的患者,我們必須全力去救治,即使是借錢也先要保住病人的性命,而不是爭論病人以後還不還得起錢。現在政府不救助,當經濟滑向大蕭條的深淵時,政府的財政狀況也會惡化,赤字會更高,到時想花錢也沒有機會花了。

我曾用鵝肝醬的製作來比喻QE:類似工人將餵食管塞進鵝嘴中強制餵食以獲取更高的鵝肝產量,QE是央行在市場上大量購入債券以向銀行機構注入流動性,迫使銀行即使是零利率或是有惜貸情緒依然向外放貸,以增加市場流動性。當然,這種略微殘忍的比喻也反映了QE的特點:療效猛烈,副作用大。

無限量的QE有效嗎?這樣做確實能增強銀行間市場的流動性,尤其是美聯儲在昨天的聲明中將商業抵押貸款支持證券也納入購買範疇,這相當於把央行的角色從“最後貸款人”轉變成“最後的買家”,銀行在理論上可以不顧風險地任意發放抵押貸款,而其中的風險完全可以由央行兜底。此外,在3月17日,美聯儲重啟了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繞過銀行直接給企業貸款提供流動性。這確實可以解決銀行的惜貸問題,並降低融資成本,緩解企業的還債壓力。但問題是,無限量QE能否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基金的流動性危機:本次流動性危機是結構性的,目前市場上的基金都面臨巨大的贖回和追加保證金的壓力,流動性緊缺;然而沃克爾規則規定,銀行不能直接向私人基金進行貸款,只能做回購,在金融市場大跌、各類資產價格縮水的背景下,基金可以在回購市場上借到多少錢是打問號的,無限量QE無法短期解決該問題;

無限量QE是否真正能解決本次的危機?我們知道本次危機的根源是疫情的日益惡化和油價暴跌引發的市場恐慌。疫情的日益惡化,導致經濟生產陷入停頓,對消費服務業造成重大打擊,而美國的非金融企業部門由於近十年來的低利率和QE政策下發行了大量低評級企業債,並且在總體上已經資不抵債;另一方面,油價暴跌衝擊全球的石油公司,尤其是美國的頁岩油公司,而美國能源企業發債佔到美國高收益債市場的14%,因此油價暴跌導致對美國企業債務違約的擔憂驟增。

通過以上分析,無限量QE更像是“頭疼醫腳”,就好比一個人生病了而臥床不起,診斷結果是飲食太少,營養不良,所以給病人喂更多的食物和注射更多的營養。

問題是,經濟生產活動陷入停滯,即使印再多的錢,人們依然不能復工,沒有訂單和新的投資計劃,因此抵押貸款證券回購和商業票據融資機制(CPFF)也形同虛設沒有太大作用,市場的恐慌也會依舊繼續。所以政府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出臺更積極的措施來控制疫情惡化,並儘快恢復經濟生產活動。

多國大尺度QE可能為世界範圍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犇睿資本創始人褚康認為:貨幣超發的現象是存在的,因為當前美國等政府的救市計劃將極大程度導致政府信用的透支,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增發貨幣。美聯儲等政府機關的做法是為了緩解市場信用的快速崩塌,目前美國政府僅對企業的財政資助就達到4萬億美元,已經是次貸危機中三次QE的總體規模,次貸危機中使用過的非常規工具已經啟動了三個,而剩餘未啟動是因為在次貸危機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大規模經濟通脹的可能性是較大的。

如果美元出現大幅度貶值,那麼黃金等避險資產的價值會馬上凸顯,比特幣在這過程中是否會顯現其價值,取決於市場是否將其視為避險資產。

由於比特幣體量還較小,作為避險資產還是風險資產的邏輯在不斷被論證。

過度發行國債最大的影響是導致政府財政的高額赤字和國家信用的過度透支,這將極大影響國債的評級和債務市場的購買意願。“歐債危機”的大規模蔓延和影響是由於經濟一體化所造成的,而美國等獨立主權國家對於其他獨立主權國家的影響,理論上不會像歐元區那樣直接蔓延,但不排除受其波動影響。QE政策對於穩定市場和增強市場流動性固然有其作用,但寬鬆的尺度是需要把握的,多國的大尺度QE可能會為世界範圍的金融危機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