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碑精品之《惠感造像記》

《惠感造像記》全稱《《比丘惠感為亡父母造像記》》,刻於北魏景明三年(502),“龍門二十品”之一。佛龕位於龍門石窟古陽洞北壁,造像記正書可見66字,正文現存56字,殘損2字。有翻刻本,第12行“顧”字左上缺一點,末行“像”字缺二筆。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說:“北碑中若《楊大眼》、《魏靈藏》、《惠感》諸造像,巨刃揮天,大刀斫陣,無不以險勁為主。若不得執筆之勢,如何能之?”

  當代書法理論家張強在《中國書法鑑賞大字典》中評價《惠感造像記》道:“這是一塊能夠真正顯示出魏碑風格的石刻。”他還說:“我們之所以認為《比丘惠感造像》能夠在魏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並不是說在整體風貌上它已經超出了《始平公造像》那樣驚世駭俗的扁筆平刷。這也許正如詩中仙、聖之間的區別:前者天縱奇才,後者功力昇華。‘聖’可由修煉而至;‘仙’遠離濁世,可望而不可摹及。如果我們拿《始平公》與《比丘惠感造像》相比較,似乎可借‘仙’‘聖’喻之……《比丘惠感造像》這類刻石具備一種‘聖哲’性格的條件,顯然來自於它本身在筆畫上具備了《始平公》一路的特徵,即方硬的轉折加上略顯稚拙的造型。然而它卻沒有走得更遠,與楷隸之間的某種距離又足以令一般觀者感到可取。”張強對《惠感造像記》的評價好像高了一些。但是此造像記書、刻確實有一種稚拙質樸的韻味。其用筆方勁挺括,得峻厲之勢;結字參差錯落,意在自然。這些帶給人一種天真爛漫、很接地氣的感覺,似乎無意於向“仙”“聖”靠近。

  當代書法理論家祝嘉在《書學論集》中評價《惠感造像記》道:“隸意很深,是善於用拙的。古碑用拙多於用巧,即所謂‘寧拙毋巧’,不是力勁筆熟是辦不到的。結構上奇特的也多,像‘父’字上右一點,竟向上撇去,但仍見其緊湊,未曾離散。‘敬’字本來可以使其平衡的,但又故使其不平衡。各字畫多含蓄,筆短意長,是很可愛的。”


魏碑精品之《惠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惠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惠感造像記》


魏碑精品之《惠感造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