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一提到教育,第一個闖進大家腦海的一定是應試教育,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都在應試教育的大潮裡摸爬滾打過,沒有嗆過幾口水的恐怕不多。或許是對此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一直以來應試教育都飽受爭議。於是,快樂教育、素質教育之類的概念就應運而生,嘗試著改變應試教育帶來的傷痛。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應試教育真的就如此不堪嗎?30年前的日本對於應試教育,比之今天的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稱應試教育是人間地獄,學業負擔過重,學生連睡眠都得不到保障,哪裡還有一點年輕人的朝氣。整個日本社會對此口誅筆伐。

當時,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顯著,對高等教育訴求大幅提升,而社會又使競爭變得異常激烈。這讓民眾對應試教育產生了廣泛的質疑,一時間怨聲載道。這樣背景之下,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發佈教科答覆報告《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在這份報告裡,明確指出辦學宗旨為:“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它成了日本此後30年德“寬鬆教育”方針。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寬鬆教育”實行30年後,今年突然360°大轉彎,又回到了原點——應試教育。

“寬鬆教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降低教學大綱標準,縮短課時,將小學到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到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為123頁;減少規定學時,公立中小學上課時間由每週上課6天改為5天,還得安排綜合學習時間;公立學校去重點化,學生報考公立學校不要填志願,按片區隨機入學,不公佈成績,不進行排名……

看著這樣的文字,恐怕許多家長都會高興——這不就是典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啊!而日本推行“寬鬆教育”之後的教育又是怎樣的場景呢?舉兩個例子。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圓周率,大家都知道數學上的取值是3.14,而日本呢,則直接規定為3,奇葩不?日本史包括日本史A(近現代為中心)和日本史B(古代開始的通史),而大多數大學只考日本史B。不列入考試內容,孩子自然不去學習。於是,“寬鬆世代”就忘了日本近代的教訓和侵略鄰國的歷史。

除了知識的欠缺,課堂更是成了遊樂場。曾看到一個著名大學附屬女子高中的課堂。老師孤零零地站在講臺上一個人講課,而下面的女生化妝的化妝,滑手機的滑手機,有的乾脆拿出零食大快朵頤。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這樣寬鬆的教育之下,學生能有怎樣的品德可想而知,而“吃不飽”也是必然。於是,想上名校去補習學校就成了必然的選擇。有一份調查可以作為佐證:東京大學的學生85%上過私塾,而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一橋大學等則高達95%。

和我們現在一樣,寬鬆教育只約束公立學校,而升學和社會競爭卻並沒有減少。這樣一來,志願上一流大學的中學生都一頭扎進了私立學校;而公立學校沒有了讀書的學生,就成了為不讀書的學生提供託底服務的場所,而公立學校師資也因此大量流失。要知道在日本,私立學校的教育費用可是公立學校的2-3倍。

想上好大學,只上私立學校是不夠的,還得上課外補習學校(日本稱“學習塾”“進學塾”)。據文部省的調查顯示,小學生課外補習人數從976年的12%上升到2019年的40%;而中學生則從38%攀升到70%。而他們的補習費用是多少呢?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以2019年為例,小學六年級和初三的補習費用最貴。公立小學六年級是94813日元(約為6400元),私立為431565日元(約為29000元)。公立初三為322386日元(約為22000元),私立初三為170346日元(約為12000元)。或許有人發現了,這私立學校的收費怎麼比公立學校的收費還低呢?因為私立學校一般是六年一貫制,它還好意思一學期收那麼多嗎?

這對中產家庭是不小的負擔,但就是這樣,你還得跑快些;慢了,好的補習學校你還不一定進得去?進不了好的“學習塾”,你就很難進到好大學。升學的壓力越來越大,對經濟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不公平也在擴大。

經濟壓力只是一個方面,更頭痛的是學生自主選擇教育資源。一個學生既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社會,更不要說什麼競爭規則了。這恐怕也超出了大多數家長的認知範圍吧。孩子的茫然無助,家長的盲目攀比,培訓機構的營銷誘惑,讓孩子過度補習,適得其反。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寬鬆教育”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使得許多家庭,尤其是中產家庭希望通過努力讓孩子躋身上流社會的願望幾乎成了泡影。於是,許多人選擇少生或者不生,讓日本的生育率一路走低。這是不是很危險?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導致國民學力急速下降。1999年,日本的數學應用和科學素養位列OECD15國第一,閱讀理解第八;2007年,科學第六、數學第十,閱讀理解則淪為墊底。說一句題外話,日本小學生4箇中就有1個不知道平均是什麼意思,而大學第一年還必須補高中的課程。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寬鬆教育不是為優秀努力的學生提供教育支持,它認為寬鬆、沒有壓力才是正道,什麼競賽、考試、選拔都見鬼去吧!

政策改變了遊戲規則,但不能改變的是激烈的競爭。從1976年到1990年,競爭是愈演愈烈,而1990年以後則錄取率攀升,一度達到93%。這麼高錄取率,還需要競爭,是什麼原因呢?出生人口的減少和私立高校的擴張,這一減一增中,自然就形成了這個局面。但即便如此,好的大學競爭烈度依然。其實,不只是上大學,進入社會,競爭不更激烈嗎?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教育永遠不能離開選拔的功能,那麼學生也就永遠不能離開應試的賽場。寬鬆教育完全忽視了這一點,它試圖抹去應試的壓力,結果卻讓孩子品行低劣,貪圖安逸,害怕擔責,不接受批評,還學力跌落。這樣的教訓不讓人警鐘長鳴嗎?

要想教育回到正軌,就要讓老師和正規的學校獲得更多的話語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只有正規的老師和學校承擔起更多的學業教育,才能讓孩子經受更多的學業挑戰。而課外補缺、拓展和提高這些需求,如果由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公立學校、公辦少年宮來提供這些方面的教育,那麼家長的負擔不就會減輕許多嗎?選才所用的競賽、考試和選拔自然也必須迴歸。

在認識到寬鬆教育的危害之後,日本政府從2008年就開始嘗試迴歸。2008年,小學課本增加25%的頁數就是一個標誌。而2016年日本文部省發佈了2020年起將在小中高學校依次實施的新“學習指導要領”。在新要領中,學校課程的課時和內容大幅增加,被人們解讀為是告別“寬鬆教育”的宣言。

寬鬆教育的失敗,是應試教育的勝利嗎


回顧日本30年的寬鬆教育,想著20歲——29歲的“平成廢物”,是不是讓人黯然神傷呢?應試教育逼著我們上進,逼著我們努力,逼著我們參與競爭,都是為了將來多些知識的儲備,多些意志的培養,多些能力的錘鍊,而這些,哪一點我們能少的了呢?30年毀掉一代人,切膚之痛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