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疾控中心:“三道防線”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2020年03月25日 00:53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中國疾控中心:“三道防線”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有關情況
  中國疾控中心:“三道防線”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3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醫療診治有關情況。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言人、宣傳司副司長米鋒說,3月23日,新增確診病例78例,其中北京、上海、湖北、廣東本土確診各1例,境外輸入74例。“根據世衛組織最新通報,全球確診病例已突破30萬例。零星散發病例和境外輸入病例引起的傳播風險依然存在,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輕心。”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尊友表示,現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繼續蔓延擴散,“但我們已經建立了‘三道防線’,能夠很好地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目前病毒疾病總體來講沒有特效藥,現在大部分病毒疾病都需要對症支持治療,只有少數的抗病毒藥用於病毒性疾病。”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在發佈會上介紹。

  他說,和流感、“非典”比較,新冠病毒也有一些特點,比如,它的傳染性相對強,比SARS強很多;從致病性來看,相對比流感重、比SARS輕。新冠病毒感染以後從“轉歸”來看,病毒存在時間比較長、排毒時間相對長一些,“和SARS、流感相對比來講,它可能更長一些。”

  王貴強說,對這個新的病毒性疾病還有很多不認識的地方,還在逐漸積累經驗。希望通過大量的數據觀察、研究工作,能夠逐漸認識新冠病毒的整體特點,包括病毒血症的情況,病毒的動態變化、“轉歸”等。

  答記者問

  境外輸入會不會導致本土第二次大流行?

  針對“境外輸入會不會導致本土的第二次大流行”這一問題,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吳尊友說,“我們已經建立了‘三道防線’,這‘三道防線’能夠很好地抵禦境外輸入病例。”

  他介紹,“海關是第一道防線。境外感染者在入關時,海關通過測量體溫、詢問症狀,以及對過去40天旅行史的審查,可以把有症狀者或者出訪前已經有症狀者篩查出來,直接送到指定醫療機構治療。第二道防線是入境人員要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如果處在潛伏期的進來了,通過14天的觀察期就能夠發現。萬一第一道、第二道還有漏的,出現症狀以後,總要到醫療機構就診,這是第三道防線。我們的醫務人員已經有了這個意識,一旦有病人很快能夠診斷治療。目前為止,我們的輸入病例基本堵在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第三道防線還沒有發現病人。”

  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造成病毒擴散?

  吳尊友說,實驗室診斷方法能夠查出此人有新冠肺炎病毒,但沒有任何臨床症狀,這就是無症狀感染者。

  他認為,無症狀感染者不會造成疫情傳播擴散。“在中國我們現在的管理措施,密切接觸者都已經納入隔離觀察,而且隔離觀察都是獨立的,一旦發現症狀馬上轉到醫院去診斷治療,不會造成社會上的傳播擴散。對於這種風險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關注,所以防治措施方面對這個問題是密切關注的。”

  同時,有記者提問,近期武漢市一些門診出現了無流行病學史的病例,他們的感染渠道是否有新的調查進展?

  對此,吳尊友回應稱,我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還是有限的,只要出現一個病人就要及時發現、跟蹤處理,這對於防控疫情階段性勝利以後鞏固成果、防止第二次傳播流行非常重要。

  死亡病例解剖工作有何重要發現?

  王貴強說,目前有幾個團隊在做病亡患者的屍體解剖。他介紹,從初步病理結果來看,“像臨床看到的一樣,首先累及到肺,肺部病變是非常重的。在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堵塞了小氣道,阻礙了氣體交換,直接影響到體內的氧飽和度指數。”

  他說,通過電鏡檢查,發現很多病毒還在病亡患者的肺裡存在,這是對臨床非常重要的提示,“現在已經對患者組織霧化、吸痰,積極通暢氣道。”

  “免疫系統受累比較重。”他說,免疫系統是抵抗病毒、細菌感染非常重要的環節。但是,在新冠病毒感染人群裡,免疫功能受到了打擊。“當然,這種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還不清楚,但至少這個現象是非常明確的,可以表現為脾臟縮小、淋巴結裡的免疫活性細胞非常少。淋巴細胞減少和病情的進展甚至死亡是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

  他說,這也表明,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最後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臨床上在重症、危重症的患者診療方案裡,也強調採用一些免疫增強劑提高免疫的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