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抗疫記(一):囤貨、下廚與苦中作樂

【澳洲網25日北京報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中國疫情嚴重時從住在國蒐集物資幫助祖(籍)國戰疫的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在這場戰"疫"的下半場成了最讓祖(籍)國牽掛的對象。身在海外,最常聽到的問題就是,你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如何?新聞上說的都是真的麼?口罩等防護物資能買到嗎?廁紙是真的很金貴嗎?……就讓澳洲網與您一起來聽一聽澳洲、英國、美國、韓國等各國華僑華人的經歷,這是海外抗“疫”期間,我們自己的故事。

“這場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華人打全場”,這條最早出處已不可考的朋友圈狀態雖是笑談,卻也反映了不少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態。回中國航班的減少和住在國政策的變化,令很多中國留學生放棄了回國,決心留守第二故鄉的華僑華人更是做好了“打全場”的準備。面對疫情,大家雖然會害怕,但更多的是調整心態快樂生活。

對已經與疫情對抗良久的中國民眾來說,已很適應“宅”生活,但在海外的我們才剛剛開始居家生活,經歷了囤貨的手忙腳亂和不能出門的憋悶,許多人也與中國的家人親友們一樣點亮了“中華小當家”的技能樹,開始了中國特色的居家隔離生活。

海外華人抗疫記(一):囤貨、下廚與苦中作樂

在澳洲黃金海岸留學的小林囤了不少自己愛吃零食。(受訪者供圖)

“每個宅家的華人都有個自己的囤貨故事”

“吃完這一箱,我大概有一年不想吃辛拉麵了。”最近,在蘇格蘭第一大城市格拉斯哥的中國留學生Sue心態有點崩潰。因為疫情,英國的中超、英超等各大超市啟動限購措施,她有些日子沒吃到“正經”的飯了。她現在每週去一次超市,為下一週“囤糧”,蔬菜肉類等生鮮食品由於不好保存,所以目前還可以買到,“當然如果你去的晚的話一樣會沒有。”

而Sue的同學則遭遇了在線囤貨“滑鐵盧”。他最近在Sainsbury’s(英國大型超市)的線上超市網購了很多東西,本以為就此可以不出門就能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誰知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剛剛終於敲門了!我高高興興的開門,一老頭拿著海大的一個購物筐,筐裡啥都沒有!” Sue的同學憤憤地向她哭訴,“然後他告訴我,我要的東西都沒貨了。我突然懵在那裡了,我說‘然後呢?’他說‘所以我們沒有扣你錢’……”“郵件還一直提醒我幾點幾分配送,合著他就拿著一個空筐?這不是整我呢嗎?我可一點紙都沒有了!”

除了生活物資買,防疫物資更難買。在韓國仁川從事銷售業工作的李女士早在中國疫情暴發初期就開始囤口罩,她說:“能做的就是買口罩,發快遞。”這是她關注中國疫情的主要方式,1月疫情前期,李女士在韓國買到了500多個韓國口罩寄回中國給家人、朋友們。但是韓國疫情暴發以來口罩實在太難買,買到的都被強制退款,後來價格更是加倍了。現在,韓國人需要拿身份證按國家要求買口罩,每人每週只能買兩隻,像在韓的外國人,凡是加入了健康保險的,帶著外國人登陸證就可以像韓國人一樣排隊買口罩了,但是即便排隊有時候也是買不到口罩,全部告罄。在得知李女士的遭遇後,中國的好友“雪中送炭”,緊急給她寄來口罩。“我在北京的好朋友得知我們不好買口罩,從北京給我寄了近200個,他說最多隻能一次性發200只。口罩也很快收到了,大概3天就到了,是順豐快遞送來的。”現在最讓李女士頭疼的可能就是她幾個月大的寶寶了,由於年紀太小,最小號的口罩戴不了,“即便戴了也會因為不舒服大哭大鬧,因此帶寶寶去醫院的話我和孩子他爹一般都是用手巾圍在他的小臉上。”

在美國弗吉尼亞州工作的U女士則創造了金句:“每一個在外居家的(華人)都有個自己的囤貨故事,尤其是搶廁紙的故事”。U女士和房東提前一週就關注了廁紙的搶購信息,一早7點趕到超市的時候,面對的是孤零零的6包廁紙,旁邊還寫著每人限購一包。她感嘆說:“真不知道外國人為什麼要搶廁紙,可能是因為他們本身不習慣囤這個,卻用的巨快的緣故吧”。U女士也曾悄悄關注了周邊小店的上貨時間,卻因為睡過頭和廁紙失之交臂,不過她也有自己的終極大招:“反正居家辦公了,實在不行去跟公司申請發放。我有個朋友更慘,想用廁紙跟人換大米,至今還沒有換到。”之後U女士轉而談起了主食問題,或許在華人這兒,搶廁紙永遠也比不過囤口糧。

不過,囤貨的經歷有苦也有樂。或許是因為海外華人對疫情關注早,囤貨動手早,在部分當地人眼裡,他們還成了“囤貨指南”。據《菲律賓商報》報道,一位華人透露,之前一次下樓去超市買東西,一個英國人一直在身後尾隨她,這個英國人說:“我感覺跟著亞洲人買東西絕對不會出錯”,並且這位華人買一份,這個英國人就買兩份……

海外華人抗疫記(一):囤貨、下廚與苦中作樂

小林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廚藝。(受訪者供圖)

“留學生都是一個學校畢業的——新東方”

疫情之下的宅家生活推動了各國民眾通往不同領域的熱情:意大利走上了“人均音樂家”之路,西班牙開辦了“樓頂健身房”……但不管左鄰右舍是在“陽臺音樂會”還是“隔窗網球賽”,華僑華人大多都埋首廚房陣地,嚮往著成為下一個“中華小當家”。不少原本被工作糾纏只能速食、外賣的華僑華人,利用宅在家的時間上演了“中華廚神”海外版。“現在有時間了,當然會在網上找一些菜譜來做”,21歲的小林如是說。在悉尼留學的她正是一個新晉“廚神”。 而據愛爾蘭華人網報道,海外華人最愛做的菜餚排行榜第一名是蛋糕,第二是涼皮,第三是油條,第四是奶茶。這份排行榜很有幾分道理,悉尼的小林的拿手好菜中就有兩個上榜了,“留學生都是一個學校畢業的——新東方”,她說,“國內疫情期間看大家都在網絡上學做麵皮、蛋糕什麼的,現在我的餃子、蛋糕、麵皮、鐵板豆腐都做的很成功。”小林沉浸在自己廚藝日漸精進的喜悅中。

“成功之作”五花八門,讓人垂涎欲滴,當然也有各種“翻車事故”、黑暗料理,讓人忍俊不禁。在美國俄勒岡州的留學生Brain說,由於自己不經常下廚所以廚藝不精,以往吃飯都是去外面吃或者在家點外賣。現在情況特殊,Brain也勉為其難地開始下廚。他說,煮泡麵是自己最常“烹飪”的美食。“去超市買東西第一個去買了水,第二個就去買了泡麵,總體來說泡麵是最快被搶光的商品之一了。”至於煮泡麵的手藝進步了沒有,Brain說的很含蓄:“泡麵的時候會多琢磨幾個菜碼……但最後我還是選擇吃外賣。”

除了將食材變成精緻的菜餚(或者黑暗料理),華僑華人也沒有浪費自己骨子裡的農耕天賦,對美食追根溯源,從種菜做起。Sue的那位囤貨遭遇滑鐵盧的同學就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菜不好買啊,買頭蒜、買棵蔥不值當去超市跑一趟,自己種唄,又方便又幹淨。”她跟Sue聊天時這樣說。“她現在種了蒜、小蔥、豆芽什麼的,這些容易養,埋土裡或者水培都好養活。” Sue說。

海外華人抗疫記(一):囤貨、下廚與苦中作樂

海外華人抗疫記(一):囤貨、下廚與苦中作樂

海外留學生交流群。(社交媒體“微信”截圖)

“越來越多的微信群出現在手機裡,華社和學聯變得如此之近”

“要不我也乾點什麼?反正閒著也是閒著。”Sue居家期間也在尋找新樂趣。“閒著也是閒著”的背後並不是退而求其次,是中國人不停歇的新嘗試。雖然很多華僑華人和留學生在生活中不太表露,但疫情帶來的恐懼感是實實在在的,大多數華人更多提到的是自己的“排解”方法——培養愛好。

由於要儘量不出門,所以人們把興趣愛好都搬到了線上或者家中。留學生小林的愛好是“吃雞”(一種手遊), “打遊戲會讓我覺得放鬆,這段時間我已經從‘吃雞菜鳥’進階成‘王牌選手’了,在遊戲中和中國的隊友一起玩,很親切。”在格拉斯哥的Sue愛好有點特別,“我這段時間發現了一個好玩的,就是在手機上用輸入法打字,比如輸入‘ps’,輸入法裡出來的就是‘怕啥’,我還會用這個方法來‘占卜’。”一點點輸入法的偶然性減輕了Sue的壓力,讓她投入寫作中,她說:“我最近給自己立了flag,兩天要寫完1000字的隨筆。”在她的隨筆中,多是一些可愛的幻想,比如“把女王的鴿子抓去吃會被遣返嗎?遣返航班是直飛嗎?”

韓國的李女士則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寶寶身上,就算沒有疫情,她也並沒有上班,從去年9月開始她一直在產假休息中,在家就是陪寶寶,做做家務。李女士說自己真的很害怕,新生的寶寶更加劇了她對疫情的恐懼,她說:“只能多陪陪寶寶,不去想(這個)。”而最近她第一次拿起剪刀給寶寶剪了頭髮,讓快要長髮及肩的寶寶瞬間變回了清爽的樣子。

格拉斯哥的洋洋則開啟了她的第二個副業——簡歷設計師。她之前的副業是攝影師,經常會幫別人拍照、修圖,但現在疫情影響出不了門,所以在線上開啟了第二副業。“因為我馬上要到畢業季了,所以我在準備簡歷,一些朋友會問我簡歷怎麼寫的,我發現這方面的需求還是比較大的。我最近在網上學習了簡歷寫作和修改之類的,會研究優秀的簡歷,也收到了一些線上簡歷的修改任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洋洋說。

還有人充分抓住了這次創業機會,Brain的朋友就藉此機會發展了自己的外賣業務。他說:“現在不能去外面堂食了,美國的外賣行業也在一步一步向中國學習靠攏,Ubereats這些平臺都添加了無接觸配送。”這位朋友一直在晚上賣點夜宵,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朋友的夜宵生意火得一塌糊塗,訂單量暴增,給以往平靜的夜晚增加了許多“煙火氣”。平時一般是晚上9點左右開門,次日凌晨兩三點關門,但現在訂單暴增導致午夜12點左右就會預定一空。

此外,由於做的是中餐,這位朋友表示:“我現在著急的問題是我們準備的一次性筷子不夠用了,昨天晚上客人訂單都沒給筷子。這兩天還得抽空去採購,網上也定了,但有點等不及快遞送過來。”

宅家生活只是我們抗“疫”經歷中的一個小片段,在這場全球戰“疫”中還有許多精彩的故事正在發生。雖然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我們在海外有一個共同的身份——“Chinese”,這是我們的祖(籍)國,是我們的種族,也是我們的同胞。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越來越多的微信群出現在我們手機裡,華社和學聯變得離我們如此之近,你的同學可能會化身你手機裡的帶貨主播……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故事,你準備好聽了嗎?

(應採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網特約記者:王丹、曹雨潛、王羽卿、陽子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