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不说史鱼是君子?《论语》随解(24)


为什么孔子不说史鱼是君子?《论语》随解(24)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事实上,乱世忠臣,直才是赞扬的品德,所谓文谏武谏就是直;可是孔孑为什不说君孑哉史鱼?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可见直也是孔子肯定的道德取向,几乎与谅同义吧。那么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为何更受推崇?

这个时候,我想到的孔孑的中庸之道。

盖中庸之道-君子之道-天下之道-圣人之道,一而四,四而一也。

中庸可以有两个方向的解释:其一: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但是从知行合一而言。其二,中道而行,行而中道。中,不偏于道,庸(用)不离于道。

我们可以用孔孑对管仲的评价来作参考,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当然,直,也不易,白居易写竹: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