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閱文的估值:有些大媒體很業餘

對於閱文的估值:有些大媒體很業餘


導語:估值是一件嚴肅的事。


跟蹤閱文集團(HK:00772)4年,並在2019年財報前一天買入閱文股票,用錢包投票。今早,日常瀏覽的媒體(虎嗅)發了篇關於閱文的分析,觀點有點聳人聽聞,我只想說一句話:估值方法很業餘,請放過你看不懂的公司。

其實早在閱文這篇文章之前,我就對它的作者印象深刻。前段時間研究拼多多查資料,看到寫這篇閱文的作者,2年前,寫過一篇拼多多的研究,認為PDD只值30億美元,不知道當時黃錚有沒有哭暈在廁所,反正現在拼多多390億美元了……

對於閱文的估值:有些大媒體很業餘

其實,作為研究員,絕對值估錯是難免,怕的是連方法論都是錯的,這樣就不是一二倍的事情,而是直接少1個零的水平。

中午有時間和看過閱文的研究員、基金經理聊了下,基本都是當笑話看,各種硬傷集合。算路見不平,我為這些上市公司和投資者說兩句:

估值既是門藝術,也是門科學。但它們的基礎都是搞清楚基本事實!如果事實都錯了,估值自然謬以千里,這是對自己的錢包或者讀者錢包不負責任。


01

估值的基礎:事實、商業認知和正確方法論


作為研究員,首先要有“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作者寫的這篇閱文分析,“大量事實錯誤+商業認知的硬傷”。

在商業認知方面,文中認定“網文用戶讀者群以‘三低’為種子用戶,隨著見識增長,所以就不看網文了”。這個邏輯我表示佩服。

事實上,不管是三高還是三低並不妨礙用戶看一本書交訂閱費,再加上月票、打賞,核心用戶每年花上千元很正常,所謂的三低用戶也不知道哪看到的?好吧,作為閱文用戶的我,也用拼多多用戶,還是招行用戶,只能承認三低了。

但是反過來看,招商銀行以大學生和剛入職場的“三低”起始,現在成為新中產的理財平臺,服務收入佔大頭了。所以,看到“三低”不是根本,看到“三低”與“平臺”同頻率成長,三低不再三低,“放逐偏見”是研究互聯網產業的根本。

作為投資者,反正我是看不得不買股票,利益不相關的人隨意估值。“營收37億、負增長,按1倍市銷率(PS)計算,閱文集團線上業務估值40億港元”。這是想要“低吸高拋”一下嗎,難不成作者也想做閱文股東?

幾個投行和基金研究員看法基本一致,在線業務公允P/S在2.25-3倍。P/S=淨利潤率×P/E,在線閱讀淨利潤率15%-20%(57%毛利率,40%左右銷售&管理費用,加上其它收益,再扣掉15%以下的所得稅)。考慮收入重回增長軌道,訂閱和打賞支持下毛利率持續走高(五年提升13.5個pct),P/E在10-15倍比較合理,單一在線閱讀業務至少值2.25-3倍P/S(SOTP分部加總法給在線業務估值也不太合適,在方法論層面存在問題,這裡只是為延續說法,指出問題,後面會展開說)。

還有更離譜的,不下功夫研究,罔顧事實:“閱文集團授出122部改編權的收入是2.47億,每部203萬元”。我只想說,老兄,這都啥時候的數據了。首先IP劇基本都能賺錢,所以開發方式多樣(授權/投資/自制)。2019年授權160部,版權營收11.87億元,每部劇帶來收入大概742萬元,文章裡的說法與事實的差距是3.7倍。也就是說,且不論估值的方法對不對,僅僅是財務數據沒搞清楚就造成估值差了3.7倍。

另外一個層面是對業務的理解。

作者“所謂‘IP寶庫’不過是一籃雞蛋,而且不屬於平臺,閱文集團只是代理人!對於成了名的作家,未必甘心讓平臺賺佣金”。我想說,瞭解一下網文行業跟作者籤的版權合同是什麼樣的好不。不管是文字IP還是漫畫IP(《漫威宇宙》裡大半篇幅都在講這個),平臺的影響力>作者影響力,遠遠大於。平臺的“用戶、渠道、運營、IP全鏈開發”賦能到位,才能保證作者賺更多。

還有很多不專業看法,我就不一一review觀點了。總之,事實錯誤和狹隘商業認知的基礎上,作出閱文SOTP分部加總法100億港幣(在線閱讀業務估值40億港元,新麗傳媒估值50億港元,“IP寶庫”估值10億港元)的估值很荒謬。頭部媒體平臺發這種水平的頭條文章,有失水準。

事實性或商業認知錯誤,很多初級投資者都會犯,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裡再把認知往深層次引一引,其實用當前財務數據對閱文進行SOTP估值,這個方法論的採用,本身就是錯誤。未考慮商業模式重大變化的確認,對未來業績在時間維度的影響。

作者完全沒看到未來IP全鏈開發的價值,在線閱讀的天花板低不低根本不是本質,閱文與掌閱、平治等以渠道分發為主的公司不同,看點在於高質量開發能力對內容生態綜合變現能力的提升(在線閱讀收入已經不是核心,佔比從2018年的76%,下降到2019年的44%),這裡的邏輯就像虎嗅平臺的價值不能以媒體瀏覽量+一個研究員報告去估值的道理一樣。


02

估值的進階:模式識別與時間維度


判斷一家公司的價值,最難的莫過於識別商業模式的變化以及關鍵時間點,這是推動市值變化的核心變量。

想與作者討論下如何看待一家公司的核心變量,這是最難預測部分,還是以閱文為例。

閱文模式的變化,年報分析《不僅是“網文一哥”,閱文集團的全局變量與網絡效應》提到過它的第三層網絡效應(沒看過的可以去看看這篇文章對閱文基本面的分析):

收購新麗傳媒,以及《慶餘年》對新麗高質量製作能力的確認,預示閱文的IP將逐漸形成口碑。這將帶來平臺粉絲的泛化(多元化出圈後的第二次泛化),把在線閱讀業務的潛在用戶定義——從網文用戶改變互聯網用戶,帶來全新的“互聯網用戶×優質作家×IP全鏈管理”的螺旋增長。

這是收購新麗的戰略意義,打開全盤的想象空間。拉長時間維度,你會看到:

  • 泛化之後的在線閱讀MAU天花板將是11億,用戶量佔50%不是沒可能;
  • IP授權與投資將逐漸往成熟市場靠攏,佔整個文化市場產品的5%,而不僅僅是現在每年160部;
  • 新麗成為閱文體系下的優質影視劇改編制作排頭兵,經營槓桿max。

閱文現在的估值非常有吸引力,未來三年(2020-2022),估計在線閱讀收入增長率10%左右,版權運營(IP授權、聯合投資、自主開發)收入增速30%左右,利潤率18%左右,P/E25倍。預期閱文未來三年市值達到580億港元,現價(上一篇文章時的價格)買入預期每年26.1%的投資回報。


我查了一下大摩、中金、海通、富瑞(新加坡)等十幾家投行,本次年報前後給閱文的目標價中位數,大概是360億港元市值,一年的預期收益率大概24.4%。

不管是一年看到360億元,還是三年看到580億元(這兩個估值預期收益率差1.7個pct,差異不大),都是對閱文有正向的預期。而虎嗅這篇100億港元估值,簡直是破產價,什麼仇什麼恨呀哈哈。

不過再聯想到作者寫的那篇《拼多多是跑在微信上的一款遊戲》也就不奇怪了,原話是“現在的拼多多離開微信要什麼沒什麼,還想以300億美元估值上市,值不值30億美元還要打個大大的問號”。2020年3月23日,拼多多390億美元了,比它的預測值高13倍,很魔幻。

以上研究,不管是個人的估值,還是投行的估值,可能有些投資者會覺得主觀,其實商業模式正向的變化導致市值重估,猛烈程度往往被低估。我舉Disney(迪士尼)和平安兩個例子。

本世紀初,迪士尼因為制度僵化,創意枯竭和IP吃老本,股價十年不漲。2006年以74億美元收購喬布斯的皮克斯動畫(此後還收購了漫威和盧卡斯影業),重獲頂尖熱門視頻的創意製作能力。2010年,迪士尼再次製作出優秀動畫作品《長髮公主》之後,股價開始兇猛上漲。股價十年8倍,年化收益23%。

對於閱文的估值:有些大媒體很業餘

平安則是因為2016年的償付規則變化,商業模式從重資產變為輕資產,能夠“以戰養戰”,股價從2016年的30元漲到2019年的92元,三年3倍,年化收益45%,市值從5000億漲到1.7萬億。

對於閱文的估值:有些大媒體很業餘

03

估值的常識:芒格老妖的智慧要常記


投資領域,我最佩服的人是芒格,而且身體力行學他。這兩三年,啃書就啃了至少300本以上。他的智慧其實就是兩個字:常識。

任何事情都要從常識發出,閱文估值的常識是什麼?

買股票就是買公司,閱文集團是中國絕無僅有的IP內容庫,是一個收入yoy+65.7%&淨利潤yoy+32.7%的優質資產,它2019年一年利潤11.9億元。給它不到100億港元估值,對應7.6倍P/E,這就是沒有常識,對價值與價格的趨同性一無所知, 怎麼不去搶呢。

不只是閱文,不管你是投資阿里騰訊,還是投資字節跳動拼多多,都不能脫離對基本面的深刻研究,脫離對公司業務的瞭解(產品,盈利能力與模式,上下游,同類公司,創始人和管理層,組織行為,估值,關鍵節點),而隨意的給它一個估值倍數。

估值是一件嚴肅的事。


————分隔符————


歡迎投資交流。


往期文章精選:

  • 2020年,閉眼吹中國平安的人:非蠢即壞
  • 華大基因的新範式
  • 美團換倉拼多多的邏輯
  • 衰落的百度,連新氧都“打不過”
  • 京東股價萎靡的原因:“超級CEO工具箱”缺貨
  • 不僅是“網文一哥”,閱文集團的全局變量與網絡效應
  • 科大訊飛:11年16倍的“最慘”人工智能公司
  • 老妖芒格2020年Daily Journal股東會問答:多數人再努力也仍是底層(萬字長文)
  • 現在,美團收購滴滴的最佳時機
  • 現在,阿里把優酷等文娛業務,賣給今日頭條的最佳時機
  • 阿里巴巴,21世紀的蒙古帝國
  • 小米的高端化很難成功,就像二戰時德軍的“導彈笑話”
  • 碧桂園、萬科、恆大和融創,今後五年誰最具投資價值?
  • 致海康威視22萬股東:智者務其實,愚者爭虛名
  • 分眾傳媒:做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 今天的騰訊就像3年前的百度:“一代宗師”也會老去
  • B站對標YouTube?除非把CEO陳睿換掉
  • B站,逃得過被“收編”的宿命嗎?
  • 愛奇藝的“無限對標流”
  • 陌陌、映客&獵豹:夕陽公司投資方略
  • 1年漲5倍,跟誰學的套路:名師百萬年薪和“殘值”回收
  • 留給“中國雲計算第一股”優刻得的時間不多了
  • 市值管理技術哪家行?福建廈門找瑞幸
  • 傳音控股的“國際下沉”走到了終點?
  • 從人類學角度看拼多多
  • 掃地機器人龍頭科沃斯:被小米系壓的“自斷一臂”
  • 小米和格力的“戰爭”全面升級
  • A股、港股、中概股企業的《慶餘年》
  • 你在嘲笑巴菲特,巴菲特在等你破產!
  • 致A股投資者:比小聰明重要1000倍的,是你的底層操作系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