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法華楞嚴講義 昨天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佛在這裡還在緊追不捨:到底你用什麼東西來見?因為前面佛已經呵斥他了,說這不是他的心。

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我實眼觀,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阿難仍然是著相。那跟普通的凡夫回答沒有二樣,換作我們也是這樣回答你說你那個光明怎麼形成的?肯定是由身體放出的光。

閻浮檀金:「閻浮」,是一種樹名,這裡涉及到地球的地理情況。太陽系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腳有四大洲,南邊的就是南瞻部洲,也叫南閻浮提,地球是南瞻部洲的一個小島而已。南瞻部洲盛產閻浮樹,故又被稱為南閻浮提。「閻浮檀金」,是流經閻浮樹間之河流所產的沙金。此處用「閻浮檀金」來比喻佛的形體非常殊勝,也就是常講的「紫磨金色」。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他還在著相,認為是從皮肉裡放出來的。「赩如寶山」,金光赤焰,猶如一座寶山。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身體都有光,這是真的。那麼,這個光是由皮膚髮出來的,還是由心發出來的?《阿彌陀經》講的「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那就是講因果報應,依報隨著正報轉,那就是花開蓮現。你是什麼樣的心,就放出什麼樣的光。

《楞嚴經》講的一切法我們都可以自己去親證,只要把心放細,從對名聞利養的執著來反觀自性本心。將來在往生的過程中,就靠自性的光明來成就自己。你走到哪裡,天上天下都有無量的護法來護持你。因為天人鬼神都開了天眼,誰的光亮怎麼樣他們都知道。要會用心,修持好自己的心性才能成就。這個不是可以裝模作樣的,有道無道,自己知道。你只要深信不疑:「我已經把我的整個身心奉獻給如來家業」,你高枕無憂。別人再怎麼吹捧你,你別當回事,大家明白嗎?那都是假的。必須是自己知道自己。

那麼,我們在對外界的回話要有智慧。比如說有些同修問我,「那你明心見性了沒有?」因為我是個講經的法師,我說,「我明心見性不明心見性與你沒有關係,我也不會給你講。」他問為什麼?我說,「我為了保護你。我講我沒有明心見性你馬上就輕慢我——你沒有明心見性你講什麼經?我說我已經明心見性了,你不相信,你說我吹牛。這個沒有必要跟你講,只有我自己知道。」各人管好自己就行,大家明白嗎?心一回光返照,明白整個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個人一個念變出來的,深信不疑,你就是明心見性、你就是佛。這是不是佛在《法華經》給我們肯定了,給我們授記了?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我實眼觀:我確確實實是用眼睛看到的。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五輪」,這是指五個手指,「五輪指端」,張開就是掌、捏起來就是拳,手不動的話不能稱為拳。那麼是手動了還是心動了?如果沒有心,人死了以後你手會不會這樣抓來抓去?不會的。我們要在這個上面細細地用心。

佛告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阿難!譬如我拳,若無我手,不成我拳;若無汝眼,不成汝見。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義均不?

這是佛在套他。佛講,如果沒有這個手的話,能不能握成拳?那麼因為阿難他執著用眼睛看,所以這個比喻就是在講,如果沒有眼睛能不能看。

阿難言:唯然,世尊!既無我眼,不成我見;以我眼根,例如來拳,事義相類。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看阿難多乖,「嗯,是的。」他畢竟比不上佛的智慧,一套就套住了。他肯定佛的說法是對的。他如果想一想,「這麼個道理你還用問嗎?」他也許就能開智慧。往往人家問你一個司空見慣的東西,這裡面必然就有文章,你就要注意。

佛告阿難: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彼無眼者,非見全無。所以者何?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汝言相類,是義不然:你覺得這個比喻合適,也就是說你認為沒有眼睛不能見,這個道理不能成立。何以故?如無手人,拳畢竟滅:為什麼?如果沒有手肯定不能握成拳。彼無眼者,非見全無:那沒有眼睛的人,並不是就沒有見。

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彼諸盲人必來答汝,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盲人就是這樣的情況,我們眼睛一閉是不是也是一樣的道理?你們開眼看到燈光,眼睛閉起來能看到什麼?能看到黑暗。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怎麼「見何虧損」呢?因為眼睛是光明球,那個光明球沒有了,現的是黑球,它就見黑球。它虧損了沒有?沒有虧損。天人、阿羅漢、辟支佛可以見好幾個大千世界,那我們只能見十公里之內的範圍,我們見虧損了沒有?沒有,我們的見跟他們的見一模一樣,而且都是一個見。那為什麼我們只能見十公里?是因為被我們自己煩惱習氣障礙住了,大家明白嗎?所以我們就要破除我們的煩惱習氣。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所以見沒有虧損,這個見,你煩惱習氣來了它就見煩惱習氣,在十公里範圍中是不是煩惱習氣?妙就妙在這裡。佛來見佛,凡來見凡,因為萬法都是一個念,都是一個見。所以「見何虧損」要這樣理解。正因為見從來沒有虧損,方能示現出它沒有虧損。如果它只能見佛、不能見凡夫的境界,只能見萬法的大千世界、不能見這小小的空間,那它還真成「虧損」了。它既能見大也能見小,證明它沒有虧損。所以法就靠我們心裡怎麼想就能怎麼講。

阿難言: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見?

他還在鑽這個牛角尖,他認為暗就不是見。他這樣認為。

佛告阿難:諸盲無眼,唯觀黑暗;與有眼人處於暗室,二暗有別?為無有別?

這第二個比喻是說,盲人看到的暗,與正常人在黑暗的房子裡看到的暗,是有區別還是沒有區別?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與彼群盲,二黑校量,曾無有異。

都是黑暗,沒有差別。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阿難!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眼見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又則燈觀,何關汝事?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

若無眼人,全見前黑,忽得眼光,還於前塵,見種種色,名見眼者;彼暗中人,全見前黑,忽獲燈光,亦於前塵,見種種色,應名燈見:這個比喻是不是很有意思?有一個盲人,只能看到黑暗,突然眼睛治好了,可以看到種種色塵了,如果這個叫做眼睛能見的話——那麼在黑暗中的人因為開燈看到了光明,這個就應該叫做燈見了。

若燈見者,燈能有見,自不名燈:燈能看到東西還叫燈嗎?那就叫眼睛了。又則燈觀,何關汝事:那燈能看到與你有什麼關係?

是故當知,燈能顯色,如是見者,是眼非燈:為什麼眼睛能見呢?我們眼睛隨著房子裡的黑暗能夠見到黑暗,隨著房子開燈就能見到燈光,我們眼睛隨緣顯見,而不是燈能見。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盲人因為恢復光明而重見光明,不是因為開眼能見,閉眼就不能見了。開眼能見到明塵,盲眼能見到是暗塵。眼睛可以顯色,而能見的是你的心,不是你的眼睛。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已默然,心未開悟。猶冀如來,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佇佛悲誨。

阿難雖復得聞是言,與諸大眾,口亦默然:阿難不敢犟嘴了。心未開悟:仍然不能明白真心在哪裡。猶冀如來,慈音宣示:他心態是好的,還要聽佛繼續詳細的開示。我們「心未開悟」的同修也應該以這種心態來聽法,你不要以嫉妒心、逆反心來對待師父的講法。合掌清心,佇佛悲誨:對待善知識,對待大法,放下我執,以誠懇心隨文入觀。隨著老師的教誨來觀照自己的自性本心,千萬不可以以逆反心理對待。(摘自印廣門清法師《楞嚴經講記•卷一》)

詳解十番顯見之一:顯見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