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爵士樂是在清潔安靜的酒吧,裝有堅果的罐子,低沉的聲音播放著M.J.Q.的Vendome。然後雙份的威士忌加冰。”

——村上春樹


閱前提示:本文容易使人產生微醺感,嗜酒者請適度品嚐。


我們對村上春樹都不陌生,靈魂小說家,翻譯家,跑步狂人…但今天想分享他身上另一個顯著標籤——一位爵士樂迷的自我修養。


讀過村上春樹作品的人,多少都曾領略他的爵士情懷。這份痴迷散落在小說的字裡行間,滲入他日常生活的每幀每畫。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不少人因村上愛上了爵士樂,身邊更有真愛粉讀者不亦樂乎地從作品中按圖索驥,把提及的爵士樂一首不落添加到播放歌單。


而村上春樹對爵士樂的結緣,遠遠早於寫小說。


1.


15歲生日時,他收穫了一份有特殊意義的禮物。那是一張著名爵士樂鼓手亞特·佈雷基和爵士樂信使樂團的演出門票,讓村上春樹第一次正式體會爵士之美,此後無法自拔地沉浸在爵士樂的聲色世界裡。


多年後,村上說這樣形容那時的自己:“我忽然被爵士樂這種音樂形式所迷惑,我的大半人生都伴隨著這種音樂一起度過。”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社會動盪、不同思潮湧起讓人感到迷茫和無力,不少學生選擇萎靡放縱的方式應對時代巨浪。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年輕時候的村上就很特立獨行,他不會在乎周圍人的驚異眼光,只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


那會的他留著一頭及肩長髮,不刮鬍子,穿著舊衣服。他說:“我不在乎別人怎麼想,於是乾脆邋遢下去。”


適逢爵士樂在日本流行蔓延,當時在早稻田大學的村上春樹經常白天翹課,晚上流連各種地下爵士酒吧,美國文學與爵士樂大概是他短暫逃離世界的方式。


他因為痴迷爵士,有時候為了買張唱片,可以不吃飯,省下來的錢攢夠了,就跑去買下心愛的唱片。


2.


音樂對人際關係大概是具有影響力的,雖然沒什麼理論能明確詮釋,但我一直相信音樂是有化學效應的,尤其是在建立一段關係和保持關係上具有催化劑作用。


因共同熱愛爵士樂的緣故,村上春樹認識了妻子陽子。22歲時,尚未畢業的村上決定休學和陽子結婚。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與妻子陽子(2006)


日後成為作家的村上,那時卻完全沒想過靠寫字掙錢,他依著自己的興趣,選擇了一份與爵士樂有關的工作。


他和妻子拼命打工賺錢,又向岳父借了一筆錢,終於在國分寺開了一家爵士樂咖啡廳,不為別的,只為了一天到晚地聽爵士樂。


這家咖啡廳名叫Peter Cat,Peter是村上養的貓,店裡會一直播著音樂,週末還會有年輕的爵士樂手來現場表演。


因為對爵士的熱愛,村上對於這家咖啡廳也從來不敢懈怠,他始終記得自己的初衷,同時也肩負著作為爵士咖啡店老闆使命感。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當年的 Peter Cat 咖啡廳內景


他說:“爵士咖啡店是提供爵士樂的場所。所謂爵士,我覺得就是人生的一種價值基準。在廣漠的時光之流中,我們的人生是如何在風中閃光的、是如何在風中燃盡的?沉浸在爵士樂中的時候,感覺我們能夠找到些什麼。爵士咖啡店的老闆如果忘了這樣的使命感的話就完了。”


也正因為村上這樣的使命感,Peter Cat的生意越來越好,經常有雜誌社的人來拍照。如果沒有後來的寫作,村上很有可能就成為了一個非常成功的連鎖爵士咖啡廳的老闆。


Peter Cat對於村上的人生來說,是意義非凡的。它不僅滿足了他的爵士夢和對音樂的追求,也恰恰在這一隅,他萌生了寫小說的念頭。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第二代 Peter Cat 的所在地


3.


他的處女作《且聽風吟》就是在Peter Cat完成的。


那時村上已經29歲,這個大學讀了七年才畢業、此前從未有過當小說家念頭的男人卻買來自來水筆和一疊紙,每天咖啡店打烊後,坐在廚房邊的桌子上寫一兩個小時。


沒人告訴他應該怎麼寫小說,他說自己幾乎所有寫作的知識都來自於音樂:在腦海裡自動將文章轉化成聲音,然後用聲音架構出節奏。以爵士樂的方式即興演奏一個主題樂段,就能自然地產生下一個樂段。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爵士樂對村上的作品有浸透式影響力,他曾說過幾乎所有的寫作知識都源於音樂,他認為音樂旋律和節奏與文章的遣詞造句密不可分。


甚至可以說,沒有爵士樂,就沒有小說家村上春樹。就算到今天,他仍不斷從傑出音樂中,學習寫小說的方法。


“只要你的詞句與節奏結合起來時能做到通順自然、優美動聽,你就成功了一大半。”他說道。正因這些極具樂感的詞彙,在村上春樹筆下流淌的無數個故事中,縈繞飄散的爵士魂隨處可見。


就這樣,《且聽風吟》為他贏得了“群像新人獎”。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4.


有人說,村上春樹是“最佳推薦爵士樂的暢銷作家”。說實話,這一點也不誇張。


他在32歲之前一直經營著爵士酒吧,足足有七年之久。此外,在他的書房裡有一面密密麻麻的唱片牆,裡面擺了6000餘張唱片。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他的每部作品裡也都會提到音樂,據他的讀者統計,他書中出現的樂曲及音樂家的名字達到800次以上,其中爵士樂佔了一半。


在某種意義上他已經是位音樂家了。


作為一名地道的傾聽者,村上春樹對爵士樂的理解也是非常獨特的。


如果有人問我:“爵士是怎樣一種音樂?”我只能這麼回答:“這就是爵士啊。”對我來說,爵士就是這樣一種存在。


雖然定義太長,不過說實話,關於爵士這種音樂,我沒有比這更有效的定義了。


沒有爵士樂,就沒有村上春樹


爵士樂之於村上春樹,就如他所說,是人生的一種價值基準。“沉浸在爵士樂中的時候,感覺我們能夠找到些什麼。”


若有些感覺無法用文字去形容,也難用理性條條框框去定義,那就用一首爵士樂去表達吧。


下次讀村上春樹的作品時,不妨播一首爵士樂,或許能更熾熱地與情節、與人物碰撞。


願你們都能在村上春樹的世界,遇見爵士樂;在爵士樂的世界,遇見一些本我碎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