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個!江西這所高校獲批設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今秋開始招生

日前,東華理工大學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專業通過教育部審批,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將於2020年秋季開始招生。

這是全國首個獲批的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本科專業,也是東華理工大學地學人才培養結出的又一碩果。


近年來,東華理工大學認真分析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要求新形勢,依託核學和地學優勢學科,著力“育新人”、深化“大實踐”、發展“新工科”,主動對接國家核工業發展戰略和江西地方經濟建設需求,積極探索中部地區高校高水平核地學人才培養創新之路,著力培養具有“厚實有譜、踏實靠譜、樸實不擺譜”獨特品質的優秀核地學人才。


著力“育新人”

推動地學教育理論創新

核地行業既要求國家利益至上、紀律嚴明,又強調自主創新、個異發展。但是傳統教育倚重學科知識邏輯,偏重教材本位;現代教育強調人才個性培養、自主發展。如何實現統一規範和多元發展的統一?為破解這一新時代核地學人才培養之困,一場育人“供給側”在東華理工轟轟烈烈開展。


“結合國家核事業需求與學生髮展目標,學校探索知識結構、學科體系、產業需求、實踐創新與學生主體發展之間的關係,確定了‘主體發展+五個轉變’的新型培養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通過教學目標、教學主體、教學方式、學習動力、學生思維模式的轉變,推進專業發展與核行業需求相融合、課程體系與畢業要求相融合、質量標準與個性發展相融合。”校黨委書記柳和生介紹。


在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下,學校承擔了中宣部生態文明先行示範研究重大課題、國家地質調查部門三維地質調查試點項目,核地學專業學生每年自主申報並完成各級各類科技項目近百項,解決複雜地質勘探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在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全國地球科學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創新性實驗競賽等屢次斬獲佳績,畢業生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國地勘行業“最美地質隊員”等榮譽稱號;一次性就業率達93.6%,實現了就業率與就業力“雙提升”。


深化“大實踐”

推進產學研協同育人

“長期以來,學校與中核集團、中國鈾業有限公司、江西核工業地質局等42 家核工業企業單位進行合作辦學,通過建立穩固的校企聯盟,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技術難題攻關。”校長孫佔學說,“這推動實現了學生綜合素養與國家情懷、畢業標準與產業需求、實踐能力與崗位要求的無縫對接,達成了‘學生獲技能、企方得人才、學校贏發展’的三方共贏目標。”


在校內外基礎實驗、綜合實訓、創新創業的“大實踐”平臺基礎上,學校構建“分層次、多平臺、模塊化”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成國家級放射性地質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創新創業基地。通過加大與行業、企業人才培養及科研合作力度,探索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需求對接全流程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學校與浙江省江山市共建產學研基地,打造2萬平方米的綜合實習實訓基地和全國地學專業野外實訓科研共享基地。學校“工業CT成像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


發展“新工科”

構建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本科專業趨同、課程體系封閉、人才培養千人一面……這是高校創新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學校以我國加入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協議》組織為契機,開展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繪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環境工程等專業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實現國際實質等效,進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陣”;另一方面,學校以獲批全國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為契機,探索閉環式、持續改進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新模式。如在地學類專業構築“大地學”工程觀,培養學生多學科視野和跨界整合能力,創建複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目前,學校用“地質學+地理學+城市規劃+旅遊管理”的教育模式,孕育了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新專業;融合“地質學+地球物理勘探+測繪科學+信息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教育模式,設立了三維地質調查與建模新工科方向。


“這些地學類新興工科專業,為我們探索核地學人才多學科交叉融合教育模式提供了重要‘試驗場’”,據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副會長、副校長郭福生介紹,目前旅遊地學與規劃工程人才培養方案已在依託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開設的“旅遊地學”創新實驗班(2017、2018、2019)試用,已取得良好效果。今後,東華理工將繼續高舉核、地兩杆大旗,進一步打通核地學人才培養“最後一公里”,為服務國防建設和江西發展提供人才與科技的強大“核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