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我們見證了移動支付的興起,電動汽車變成現實,人工智能的日益強盛,似乎已經默認了社會的進步就是基於一些傳統的東西被電子化和智能化。而說到相機,它的數碼化已經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以至於人們習慣了自己一直處在數碼相機的時代,快要忘記了攝影這門藝術,最初是印在膠片上。

好在仙娜(SINAR)、林哈夫(LINHOF)、騎士(Horseman)、星座(TOYO VIEW)這些相機品牌還為最原始的大畫幅膠片攝影留有一席之地。如今也仍有一些攝影師沉迷於大畫幅相機的魅力,因為它的大底片(最小也為4×5英寸,還有 5×7、8×10、10×12等)可以承載更豐富的色彩,更逼真的細節,從而誕生一張高品質的動人影像。

但歲月更迭,新舊更替,數碼相機也一直都在追趕畫質的路上。哈蘇和飛思都曾推出具有變革意義的像素總數超過1億的數碼相機,在2018年,飛思相機公司正式推出了全新相機系統XF IQ4,而像素總數也被刷新至驚人的1.5億。

在這場傳統和科技的賽跑中,如果你想知道,“當最清晰的數碼相機遇上大畫幅膠片相機,究竟誰更勝一籌 ”的答案,不如跟著我們來一起看一組國外攝影師的實驗。在實驗中,攝影師Tim Parkin,Al Simmons,James Fortune對比了飛思IQ4,即1.5億像素的數碼相機,與8×10大畫幅膠片相機的畫質。之前,這個團隊還測試過8000萬像素的數碼相機與5×4大畫幅相機的畫質差異。

本次實驗中,飛思使用 的是Rodenstock 23mm HR Digaron Lens的鏡頭,在三組對比圖中,前兩組使用的大畫幅相機為星座(TOYO VIEW),搭配施耐德110mm Super-Symmar XL Lens鏡頭,並在拍攝中使用了漸進(graduated)濾鏡,第三組照片使用的大畫幅相機為 Fuji Pro 160。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


放大紅色框出的區域: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


第二組照片: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


放大紅色框出的區域,第一次放大: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尼康D850


繼續放大路牌周邊區域: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尼康D850


也許會有人說要看數碼相機的RAW格式: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RAW格式_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RAW格式_尼康D850


路標牌終極對比: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左為 8×10大畫幅TOYO膠片相機,右為 1.5億像素 飛思IQ4


第三組照片: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x10 Fuji Pro 160


放大紅色框出區域,第一次放大: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x10 Fuji Pro 160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尼康D850


第二次放大: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1.5億像素 飛思IQ4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8x10 Fuji Pro 160


最好的膠片機挑戰最好的單反相機 究竟誰更厲害

尼康D850


結論:

對比圖中,在圖像的細節解析力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 8x10大畫幅相機的確是超過1.5億像素的數碼相機的,但這是基於我們極度放大了圖中的局部。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是要打印三米寬的照片,這種極致的細節解析力是很難在日常中體現出來的。

事實上,飛思IQ4表現已經優秀。在一定的放大程度內,飛思IQ4和大畫幅相機的差距並沒有那麼明顯,而且飛思在色彩還原上也不弱。當我們在為8x10的優質表現歡呼時,不能忽略的是背後設備本身帶來的挑戰,這個一米高,總重量達到20kg,對操作精準度要求很高的“傢伙”,更像是你的武器,每次的快門都像是扣下的槍扳,這其中的觀察,瞄準,小心翼翼與深思熟慮,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在這個實驗的結尾,參與的攝影師說,他最享受的是8x10帶來的可能性,能讓人感受到自己是在參與一項有創意的藝術。

重點是,攝影是一門藝術,而不應該僅僅致力於更貴,更大設備的提升。技術變革是潮流,數碼相機的未來發展也難以估量,但不管是數碼還是膠片,最好的相機應該永遠就是你手上那一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