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东营市东营区图书馆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狂飙突进运动”,但你一定知道歌德和他的那部经典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也是世界文学领域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代表作有《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


解放与自由

人类永远的追求


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发动了一次名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解放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一次激烈反抗。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少年维特的烦恼》正是诞生于这一背景下,极具时代性。


谁的心中

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他重视我的智慧和才华远远大于重视我的心灵,我的心才是我独一无二的骄傲,唯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的力量,一切的幸福,一切苦恼的源泉。唉,我所学的,别人也能学到 —— 唯有我的心为我独有。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维特的烦恼,一半来源于求而不得的爱情,他喜欢一位少女,对方却已经订婚,他只能带着深情悄然离去。

另一半则来源于屡受打击的事业,他努力工作,但贵族等级森严的社会使他饱受白眼,最后愤而辞职。回到曾经熟悉的地方,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在深深地绝望中,维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痛苦中反思

是结束烦恼的最好方式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个时代的烦恼。而身处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承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烦恼?

我们埋头于手中的事物,汲汲营营于眼前的得失,躯体忙碌不堪,灵魂却无暇思考。理想、信仰、精神,这些字眼越来越空洞……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但平庸不是生活的本质,痛苦也不是我们的软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也从别人的痛苦中反思自省,才是结束烦恼最好的方式。


《少年维特的烦恼》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歌德一生写了数以千计的诗歌,十数部戏剧,数量众多的长短篇,以及大量的散文,书信以及日记等。《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部作品。

主人公维特对绿蒂的爱情是故事的主线。歌德以书信体的形式,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变化。他将维特的爱情与生活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揭露和批判了陈旧的封建阶级制度,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听书 ▎谁的心中不曾住着一个少年维特

(识别二维码听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