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东泉村志序

 辛卯之秋,几位乡谊同仁不远数百里来访,谈及《东泉村志》正在编篡之中,可望年末杀青,嘱我写点文字,权为序言。我欣然受命,却又不胜踌躇。东泉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那一方水土养育了我,给了我太多的童年记忆。故乡于我有着永远割舍不断的情缘,能为家乡办点事,自在情理之中,何乐而不为?然而转念一想,虽为一村之志,亦当为传世之作,敷衍塞责,率尔操觚断然是不可取的。本人已退休多年,有何德能,敢担此重任?贸然从命,岂非不自量力!因此,有些踌躇也在情理之中。

前些时,我有幸拜读了《东泉村志》的大部分样稿,虽然有的章节尚不完整,但从总体上看立意宏伟、构架合理、脉络清楚,内容实际,语言朴素,易读易记,图文并茂,可喜可慰。洋洋洒洒数十万言,俨然鸿篇巨著。东泉是平遥东南重镇,居古陶四大镇之首,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上下数千年,浪淘尽代代风云人物,中间有多少兴衰往事应收笔底!我深谙资料征集、筛选、撰稿者之甘苦,集篇成册,实属不易。不禁对组织、策划及具体分工执笔撰写村志各篇章之各位乡谊,充满敬佩与感激之情。

故乡东泉村位于太岳支脉麓台山北麓,东依惠济河,西临水泉沟,南枕神垴峰,北望赵壁川,可谓是享千年造化之功,得风水宜居之妙。东泉民风淳厚、诚直,村民亦农亦商,农商兼营,手工业作坊遍及大街小巷,商贸经济尤为发达。抗战时期作为太岳革命根据地之北大门,平遥抗日县政府曾一度驻扎于此。由于独特的地缘位置和优越的人文环境,长期以来东泉一直是平遥县东南一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至今仍存有不同历史时代的一些文化遗存和历史遗踪。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禁运物资都是通过东泉的物流市场秘密进入解放区的。在战争年代,东泉涌现出许多革命英烈,其坚贞不渝的革命情操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早已名垂青史,成为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为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东泉村史上增添了浓郁而炫彩的一笔。

解放以后,东泉一直是乡一级政权所在地,仍然延续着其平遥东南乡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于幼年时离开故乡外出求学,后来在外地工作,回乡的机会不是很多。每次重返故乡,我总是在努力地寻觅着那些留在记忆中的童年趣事。我站在大街中心的牛罗垛,仰望东昇楼,虽饱经风雨侵蚀,却威严依旧,可是对面的那棵盘根错节、历尽沧桑的千年古槐却没有了踪影。位于其南面的旧戏台虽然“健在”,却再也不能唱戏了,因为舞台和剧场早已被挪作他用。我恍然想起,那个秋月皎洁的夜晚,在戏场里听盲人说书的情景,那娓娓动听的声音仿佛还响在耳边……旧戏台的对面原来有一座马王庙,现在也不见了。幼年时在故乡过大年,天色未明,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抢着去庙里烧头炷香,在烟雾飘渺中给马王爷磕头……我想起秋日的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正是羊群入圈的时分,小羊倌在老羊倌的带领下,得意地打着口哨,吆喝着羊儿,在街市上缓缓走过……还有那些小商贩们令人陶醉的叫卖声,巷子深处的狗吠声和谁家娶媳妇传来悠扬的唢呐声……这些,现在还能听到么?明月当空,星光依旧,岁月悠悠,逝者如斯。我猛然从一种怀旧的情绪中挣脱出来,眼前的故乡早已今非昔比,沧海桑田,天道使然。我情不自禁地诌了一首诗,后面的几句是这样写的:

百年有更替,代谢古今同,

喜桑梓地,弃旧图之新,

楼起瞬息间,古貌犹可寻。

拳拳游子意,悠悠寸草心,

故乡明月在,事事总关情。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在我的心中,故乡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是永远不落的太阳!(张定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