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3月24日,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正式啟用逾1周。21名北京兒童醫院支援醫療隊隊員,和其他市屬醫院的同仁一起積極奮戰,做好境外輸入人員疫情防控工作,守護首都百姓健康。

他們來自重症醫學科、急診科、呼吸科、呼吸二科、感染內科、心臟外科、普外科、消化科、血液腫瘤中心、神經內科、腎內科、麻醉科、藥學部、護理部、期刊中心、宣傳中心等16個科室,個個都是素質過硬的骨幹“選手”。

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馬上要接收客人了,緊張嗎?”“不緊張。就是有點擔心自己是兒科,沒有成人方面的經驗。”“我們一直都是跟小孩打交道,很多人第一次服務成人,內心有些忐忑。” 北京兒童醫院第一批支援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醫療隊領隊、臨時黨支部書記、護理部副主任遲巍說。

也正因此,每位醫療隊員都特別認真地學習:汙染區、半汙染區、清潔區仔細區分;培訓課件看了又看;病房系統、相關操作、流程規範一遍一遍熟悉……

初入病區,以前病房創建、改造和管理的經驗派上了用場。遲巍帶著小夥伴們和其他醫院支援醫療隊快速磨合、緊密配合,僅用一兩天就高效完成了病房佈置、流程梳理、客人接收等一系列工作。

“操作上成人和兒童的不同,我們很快就掌握了,最難的是溝通習慣的改變,”曾參與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的重症醫學科張潔副護士長說,比如我們習慣了叫孩子“寶貝”,自稱“阿姨”,面對成人必須“改口”,這還真得反應一下。“有一次,我就對著一位小夥子說‘寶貝兒’,結果惹得周圍人一陣大笑。”

事實證明,“怕服務不好成人”的擔憂是多餘的。短短几天,兒科醫護對待患兒的耐心細緻,以及專業優勢便體現了出來。為了方便客人和醫護人員、保潔人員等開展工作,北京兒童醫院支援醫療隊員們細心地做了引路標識、物品提示標識等等,同事感嘆:“你們是怎麼做到的?考慮得可真周到!”

兒醫人在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還展現出“一針見血”的功力。3月19日,一位小女孩兒把值班護士給難壞了。面屏、護目鏡、雙層手套,高難度的“採血裝備”,再遇上哭鬧的孩子,確實難上加難。

收到支援請求的遲巍立馬趕去救場。家長希望只再抽一次就好。“這位小女孩的血管比較不好找。我真的壓力山大啊!好在一針見血,家長瞬間笑了,還對我說謝謝。”遲巍說。起初將手藏在身後不肯伸出的女孩,最後還跟她擊了個掌。

兒醫人的用心服務也收穫了客人們的理解和好評。一位客人對張潔說:“謝謝您!到了這裡,我就感覺特別踏實了。現在終於可以在床上睡個好覺了”。有一位客人在抽血做篩查時非常配合,她告訴重症醫學科護師毛矛:“我想盡快確認是否感染,不給你們增加不確定風險。”

抗擊疫情一線,挑戰不斷。兒醫人沒有退縮,他們發揮越是險阻越向前的精神,勇敢地承擔起了歷史賦予的特殊任務。

3月18日下午5點左右,遲巍、張潔、呼吸二科護師王華營下班時間快到了,又來了一批新客人,便自願留下來和大家一起加班。遲巍、張潔主動去了汙染區;王華營則留在主班崗做外圍工作。

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給客人取咽拭子風險較高,遲巍站了出來,一人把當晚這項最危險最難的工作完成了。

“遲巍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就是我們的定心丸。最難最危險的事兒,她都搶著幹,親力親為,言傳身教,給我們帶來了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王華營說。而最令王華營感動的是,她在這裡度過了永生難忘的34歲生日。“從院黨委書記到一起奮戰的戰友、同事,真的是收祝福收到‘手軟’。大家太有心了!”


支援隊員中還有一位要與病毒密切接觸的人,她是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第六核酸檢測組組長、北京兒童醫院副主任技師劉春豔。她和隊員一起克服萬難、馬不停蹄,快速讓實驗室具備了獨立檢測的能力。

兒醫戰“疫”小湯山:叫慣“寶貝”難改口,用心照護贏信任


北京兒童醫院藥學部副主任魏京海已在小湯山奮戰了1個多月。作為小湯山定點醫院工作專班藥學部負責人,只要與藥劑相關的環節總能看到他的身影,比如藥物目錄梳理、藥物採購、發放流程、藥品記錄等。

每個人都有牽掛,沒有人生來勇敢。王華營、毛矛、心臟外科護師李豔霞跟家裡的孩子說:“媽媽去打小怪獸了,打完就回來!”女兒今年高考的急診科留觀/EICU護士長高京燕說:“我來這裡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早日擊敗疫情,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孩子們能早些復課。”

國有難,召必應,戰必勝。舍小家,為大家。這是兒醫逆行者的大愛、大勇、大擔當,更是每位兒醫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