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豹尾”,昇華記敘文立意境界


寫好“豹尾”,昇華記敘文立意境界

☉江蘇省高郵市贊化學校 呂松和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促使學生學會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表達方式寫作,能夠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初中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記敘文的寫作方法,然而要讓自己的作文脫穎而出,昇華記敘文立意境界,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元代文人喬夢符在談到寫作章法的時候提出了“鳳頭”“豬肚”“豹尾”的比喻,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寫好作文的結尾,用有力的“豹尾”提升作文的境界。

一、出乎意料,發人深省

不少初中學生在撰寫記敘文的時候只是追求完整地寫清楚一件事情,並沒有在文章結尾處昇華立意的意識。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文章結尾處留下一個出人意料,讓人驚訝、頓悟的結尾,這樣不僅能讓讀者讚歎作文的立意,更能起到發人深省的效果,能讓作文更具有思想深度。

在一篇作文中,一名學生敘述自己在放學回家後看見桌子上放著自己最喜歡的荔枝,於是便以為是父母給自己買的,開心地吃了起來。他將荔枝分成幾份,家裡人一人一份,首先將屬於自己的那份吃了。隨後他又覺得父母和爺爺一定會將好吃的東西留給自己,於是就將他們的那部分也吃掉了。就在讀者以為作者想要描寫的只是“小饞貓”一般的家庭瑣事時,情節陡然發生變化,父母回家看見荔枝被吃光,大發雷霆,因為作者的爺爺病重,想要嘗一嘗久違的荔枝。小作者飛奔出門,想要用自己的零用錢給爺爺買荔枝。文章的結尾更令人深思:“清明節的那天,我買了上好的荔枝,敬獻在爺爺的墳前。如果那一天我沒有……然而,這個世上並沒有後悔藥。‘子欲養而親不待’,想到這裡我淚流滿面,真是悔不當初。”教師點評:“這個結局不僅出人意料,而且令人深思。如果不是因為小作者的任性,爺爺也不會帶著遺憾離開人世,作者最後在墳前的深思也引發每一個閱讀文章的人思考何為孝順這個問題。”

著名作家歐·亨利十分擅長運用這種結尾方式,在文章情節結尾的時候往往會寫出情節陡轉的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種結尾也被稱為“歐·亨利式結尾”,如果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就會升華寫作立意,豐富文章的內容。

二、猜疑假設,深化主題

很多精彩的文章收尾處往往給人霧裡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覺,令人捉摸不透,這種猜疑假設式的結尾具有力度,能起到深化主題的效果。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作文的結尾運用假設句、疑問句,引發讀者思考,在文章末尾處起到暗示主題的效果。

在一篇名為《家鄉的風》的作文中,學生借用“風”作為串聯全文的線索,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在作者的筆下,“風”能夠傳遞鄉音鄉情,“風”能夠傳送家鄉的氣味,“風”是作者眷戀家鄉、熱愛家鄉的根源。“家鄉的風是一個調皮的小姑娘,總是一會兒跑到東家,一會兒飛到西家,只要你仔細傾聽,就能聽到風中傳遞著鄉音。‘張家阿婆,你去哪裡啊?’‘我去買兩條黃瓜。’多麼平實的語言,卻伴隨我度過美好的童年。家鄉的風是香的,仔細嗅一下,我能聞到新鮮的蔬菜香,能聞到街角爆米花和油炸臭豆腐的香氣,我還能聞到媽媽煮的肉湯氣味……”在充分描寫鄉土民情之後,該學生在結尾處用了假設的方法:“假如沒有風,又該如何體會家鄉的味道,聆聽家鄉的聲音呢?假如沒有風,這個世界該多麼冷清啊。”教師點評:“這個結尾雖然短,但是卻給人雋永的感覺,讓人忍不住細細咂摸其中的滋味。這種假設式的結尾讓文章主旨昇華,令文章主題得到凸顯,讓讀者更好地感知到作者對於家鄉的眷戀之情。”

魯迅在名作《孔乙己》的結尾“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中運用“大約”“的確”這兩個詞製造出懸疑氣氛,引發讀者猜疑,同時也更好地揭示了民眾冷漠的精神狀態。這是猜疑假設類結尾中的典範之作,教師可以讓學生仔細揣摩如何設置猜疑假設類結尾,如何更好地揭示文章主題。

三、展現畫面,把握意境

記敘文以記人、敘事、寫景、狀物為主,可以使用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多種表現手法。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在文章結尾的時候合理運用描寫、抒情等寫作手法,展現出富有畫面感,能體現意境的文字,這樣也能起到昇華記敘文立意,體現情境之美的效果。

一名學生在《不吃苦,你要青春幹嘛》一文中記述了自己參與勞動的過程,詳細地描寫了自己和同伴們擔當校園綠色小衛士,打掃校園,給花草樹木澆水、施肥的過程。勞動的過程十分艱苦,但是作者卻從中感受到了青春的氣息。作者從勞動中領悟到,草木需要打理才能變得更加茂盛,校園需要清掃才能變得更整潔,而青春也需要不斷打磨才能活出意義,不吃苦的青春算不得真正的青春。教師點評:“這篇文章不僅記述了勞動的過程,還描寫了作者的感悟,立意有所提升。但是文章還可以更上一層樓,文章的開頭部分介紹了校園沒有經過清掃和整理的場景,如果在結尾的部分能再次描寫校園被清掃後的場景,那麼將起到首尾呼應的效果,也能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情感,展現意境。”該學生受到啟發,修改了文章的結尾:“清掃過的校園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澆過水的小樹苗變得格外鮮嫩,除掉了野草之後,土壤展現出了本色,映襯得紅色的月季花更加鮮豔。美麗的校園就好像一幅畫一般美好,而我們則是畫中人,我們用勞動讓校園變得美如畫,校園則用它的美映襯出我們的青春氣息。嗯,不吃苦,你要青春幹嘛?”

在文章結尾處展現畫面,昇華文章的立意有很多方法可供選擇,可以描繪印象或想象中的虛境,體現情感和期盼;也可以選擇虛實結合的方法,起到烘托渲染的效果;還可以選擇首尾呼應的方式,寫出變化,不僅讓結尾照應開頭,更有所對比。這些結尾都能體現畫面感,並提升文章的立意。

四、寫出哲思,挖掘深度

初中學生寫作的時候往往就事論事,很少能抓住文章之“理”,由表及裡,用富有哲思的結尾促使文章更具有深度。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嘗試運用由表及裡、由點及面的方法,體現文章中所記敘的事件具有普遍性,深度揭示主旨,讓文章變得意味深遠。

在一篇名為《一份特殊的作業》的作文中,學生記敘了一次完成課後作業的過程。這份作業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書面作業,而是讓學生將一枚生雞蛋從家裡帶到學校,保持一整天的時間,看誰的雞蛋在放學的時候還沒有打碎。作者詳細地描寫了自己保護雞蛋的過程,並敘述了很多同學因為保護不力導致雞蛋破碎。教師在點評中指出:“這篇文章寫得十分精彩,展現了作者作為‘雞蛋媽媽’的辛苦,記敘了保護雞蛋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然而,在文章的結尾部分,如果能夠寫出自己對這件事情的哲學思考則更好。可以思考一下老師為什麼要佈置這樣的作業,能從作業中得到什麼啟發。”該學生受到啟發,對作文進行了修改,在文章結尾部分寫出了自己的思考:“經過一天的努力我才知道保護一枚雞蛋真的很不容易,只要稍微有一點分心,雞蛋就會被打破,只有全身心投入進去,才能更好地保護雞蛋。其實何止是保護雞蛋呢,做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專心致志才能做好事情,獲得成功。”在修改之後,文章的結尾部分融入了作者對“保護雞蛋”這件事情的思考,讓作文的立意得到了昇華。

生活中的很多事件雖然普通,但是如果能夠找對角度,挖掘原因,探究意義,便會發現它們所具有的理趣,在記敘文的結尾部分可以有所昇華,從描寫生活細節上升到揭示人生感悟、分析社會現象等方面,令文章的立意有所提高。

在指導初中學生撰寫記敘文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推敲文章的結尾部分。可以寫出出人意料的結局以發人深省,可以用猜疑假設的結尾深化主題,也可以在結尾處寫出畫面感展現意境,還可以用富有哲思的結尾提升作文的深度。這些結尾法都能讓文章的立意得到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