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我們經常會在電視上看到“全球結核病疫情上升”或者“中國結核病疫情嚴重”的播報,對於這種駭人聽聞的標題,現在的老百姓並不會感到害怕。在我們的潛意識裡,覺得人類基本上“戰勝”了肺結核。

然而70年前,結核病位列死亡榜榜首,“十病九癆”、“談癆色變”成了當時人民的常態。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魯迅先生因“肺結核”去世


魯迅、巴金、郁達夫、陳果夫都曾罹患過結核病,魯迅先生就是因為肺結核去世的。


癆病和肺結核——過去和現在

“過去”的肺癆:1936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當時中國患癆的患者約有2700萬人,每年死於癆病的人約有140萬之多。也就是說,每1分鐘就會死亡26個癆病患者[1];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結核桿菌


“現代”的肺結核:根據2000年全國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現有的結核菌感染者4億人,結核病患者約500萬人,每年因患結核病死亡的患者達到15萬人[2] 。

那麼,這70年間究竟是什麼造成了結核病在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呢?


轉折點:西醫傳入中國

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也首次將“西洋醫學”傳入中國[3] 。在古代中國,西醫作為“舶來品”,伴隨著近代歷史波瀾壯闊的變革而變化。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利瑪竇首次將西醫傳入中國


中醫在近代受到攻擊的一個主要原因——缺少集體免疫的能力。中醫更擅長救治個體,而不能演變成集體的保健行動。

現代的中國人,身體越來越服從於國家整體規劃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中醫就很難滿足社會的規劃需求。

1945年至今,中國由於鏈黴素、異煙肼、利福平等有效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還有卡介苗等預防措施的普及與推廣,結核病的死亡率和患病率已經大幅度的下降了。

換言之,抗菌藥物及疫苗的廣泛應用,開啟了人類有效應對結核桿菌的新篇章。


結核桿菌哪兒來的?

作為一個傳染病,控制源頭、分析變異等因素,是控制病情發展的重點方向。

研究表明,結核桿菌已經和人類共同生存和進化至少7萬年了。[4]結核桿菌起源於非洲,並伴隨著人類“走出非洲”的遷徙傳播至全球。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結核桿菌起源於非洲


在我國高度流行的北京家族( Beijing family)菌株屬於Lineage2;除北京家族菌株外, Lineage4菌株也在我國廣泛流行,特別是在我國南方地區。


追蹤傳播規律是防控的關鍵

作為傳染性疾病,掌握其傳播規律是防控的關鍵。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健康人通過呼吸道吸入帶菌的飛沫後建立肺部感染。


然而,僅約5%的感染者會在2年內發病(近期感染, recent infection),其餘95%的感染者會進入長期無症狀的潛伏感染狀態,其中約5%的感染者會在幾年或幾十年後從潛伏狀態發展為活動性結核病(內因復燃,reactivation)。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呼吸道傳播


近期感染病例對應了近期發生的傳播事件,一個地區結核病疫情中近期感染病例的比例反應了當地結核病的近期傳播率( recenttransmission rate)。


中國疾控中心宣:掐斷傳染源

肺結核病人使勁咳嗽、咳痰、打噴嚏,或者大聲說話的時候,會把帶有結核菌的飛沫播散到空氣中,這些飛沫被周圍人群吸入將會造成感染。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切斷傳染源


傳染期肺結核患者應該停工、休學、隔離治療,獨居一室,儘量避免去公共場所,尤其是封閉場所。傳染期的患者去公共場所時應主動佩戴口罩,要養成不隨地吐痰的衛生習慣,用紙將痰包起來進行焚燒。

病人咳嗽、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或肘部掩住口鼻,避免直接面對他人,減少結核菌的傳播。


新冠病毒、SARS,會成為下一下結核桿菌嗎?

經過中國和世界人民的不斷奮鬥,鼠疫、瘧疾、2003年經歷非典、2020年再次經歷新冠,無數人期盼病人減少的同時,更加期待病毒能隨著切斷傳染源、疫苗研製、細胞因子等技術的不斷突破而減少,甚至是消失!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談談結核病的蔓延與消亡

新冠肺炎會成為下一個肺結核嗎?


所以說,病毒的肆虐和消亡何嘗不是人類的進化史呢!

參考文獻:

[1]童星門:《中國防癆協會的過去和未來》,《中國防癆協會第三屆徵募大會特刊》,1936年,第13頁。

[2]彭衛生等:《新編結核病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年。

[3]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學入華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Comas I . Coscolla M,Tao L,et al. Out-of-Africa migration and Neolithic co- expans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th modern humans [J]. Nature Genetics,2013,45(10):1176-U31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