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道德經》,九九八十一妙計

生活《道德經》,九九八十一妙計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人類片段化思考的《道德經》竟意外地得到了“上帝”的青睞。在時代進入21世紀20年代的今天,科技已前所未有地高度發達,知識更是空前大爆炸,然而來自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一本五千言猶如語言碎片編組而成的小冊子——《道德經》,卻實實在在地成了所謂信息時代的“顯學”。其八十一個論題,無疑為人們在現代甚至將來提供出了處事甚至生存的八十一種最基礎的方式、方法,因此無論是顯達者、富有者,還是落拓者、貧瘠者,均趨之若鶩、言之鑿鑿,似乎這小書成了社會各階層人等精神慰藉的溫柔之鄉。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

難道不是嗎?

人與自然,如何相處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人類—自然—社會彼此之間的關係,《道德經》開宗明義,上自賢哲,下至走卒黎賈,無不了然於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意思是自然萬物構成自洽自足的生態系統,天地不會厚此薄彼;社會生態是一個自組織的系統,聖人也不會刻意操縱什麼。生態系統的健康運作,會帶來源源不斷的資源產出,因此社會發展的關鍵,在於維護社會的健康,而這一切的基礎,必須要維護人與自然的健康關係。因為人類對於大自然的任何帶有偏向性、自私性的治理活動,都會帶來負面的效果,不僅會破壞大自然自身的平衡,大自然也會反過頭來懲罰人類。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所以,《道德經》第25章,老子諄諄告誡世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類既非生而尊貴,更非罪惡之源。人類通過效法天地之道,可以從矇昧走向開明,從渺小變得偉大,才能可持續發展。

獨善其身的法寶

商品經濟大潮中,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社會的一切都打上了貨幣的烙印。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既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又挖空心思,唯利是圖。置身其中,人們如何持盈保泰,老子在《道德經》中給後人留下了不二法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給出的答案是:月滿則虧,抱緊不如放下。解除身家性命與事功目標的綁定,功成身退,大可以去創造新的人生。《道德經》是很溫暖的經典,它總是抱著救人的原則,而不是要追究誰的原罪。它警告能人們,要在成功的節點上主動轉換,求得身家事業的可持續之道。轉換之後做什麼?從事新的創造!這大概就是今天講的“主動創新”吧。功成身退,可以總結經驗,多做一些新的創造,重新成為新生事物,這樣就應了好生之德。與好生之德同行,可以無災無咎。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宋]《緙絲青牛老子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寵辱不驚與寵辱若驚

“寵辱若驚”——不管是受寵還是受辱,都讓內心充滿了一種驚懼、一種不平靜。得寵了怕失寵,受辱的心裡更恐懼,怕橫遭禍患。“寵辱”這種東西,很多人一輩子都死在這當中,卻把它看得比身家性命還重要。“寵辱若驚”本身是人生的枷鎖,是大患,把它看得比身家性命還重要,就是被寵辱刺激到了極端,恨不得乾脆不要身家性命。朋友圈的時代,人們慣於用口水來淹死人,何嘗不是寵辱若驚?人們沒有想過,今天一起淹死別人,明兒也能被別人淹死。輿論暴力與道德監督無關,它只能製造噴子的狂歡。進一步講,一個人如果竟然連這點自覺都沒有,一旦失去了社會認同就覺得不如去死,那是更難以描繪的悲劇: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天下殊死角逐,贏家到底是誰呢?一個人為什麼會追求榮寵?無非是愛惜自己。但順著寵辱去做人,反而迷失了自己,心為形役,徒增禍患。歷史上按照寵辱去追求人生的,大多下場不妙。畢竟,寵物都是隨時可以犧牲的棋子。愛惜自己,就要愛惜身家。把自己融會到大道當中去,把身家這個有形的形式建構好,保證它無形的功用。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寵辱若驚”已經深入血髓,覺醒這一點,實在需要勇氣和智慧。“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難得之貨”都是做出來的,教育的三六九等也是一種安排。“群氓”們的競爭再激烈,也不會增加社會的優質資源,最終不過是一場消耗的遊戲。

進退有節,動靜相宜

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能夠把握某種恰當的節律,大自然給我們最大的啟發,就是它的節律——晝夜交替、四季更迭、斗轉星移,它通過一種看似反覆的過程,逐步地孕育出萬物,成就萬物眾生。功利主義關注成敗得失、貧富貴賤;走到極端,眼裡完全無視生態,會把全社會的人劃分為兩大群體:成功者與失敗者。這是顧頭不顧尾的兩分法。社會生態的穩定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兩極分化就意味著崩盤,到那個時候,誰又不是失敗者呢?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誡世人: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人的一生過得怎麼樣,不應該用數字來衡量,而應該用進退是否自如來權衡。一生進退自如,就是成功;如果一生總是卡殼,拿著億萬家財去給自己置氣,到底還是失敗的。因此正確處理自己的人生,不把自己封閉在單一軌道上,把握事物轉換的時機和關節點,積極努力,不斷開創新的局面,這樣既是通達,更是一種自我超越。在道家看來,世間萬物都在造化演化之中,最大化只是人們在博弈中對自身利益的想象,它意味著盈滿,盈滿意味著失去了轉換空間。這種單向度的思維方式,最後只能通過彼此侵佔來實現,從而社會進步最重要的因素——合作就被破壞了。因此最大化之後的返還,往往是崩塌性的。所以在一個動態變遷的社會,人應該追求的是根本利益,一方面是必要的資源,另一方面則是朝向未來的轉換空間。

當然,《道德經》中給人們提供的這八十一種生活日用寶典和應對妙計,或許見仁見智,故予奪予取,先請參閱《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 拓展閱讀:

偷看日記本的家長,迷戀攝像頭的老闆,可能都需要《道德經》來解救一下

困於他人評價,還是活出自己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人要活得有趣一點,道家思想就很耐琢磨

幻想一步登天?不如做好身邊這些事情 |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來自遠古的智慧“碎片”《道德經》 | 編輯說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生活《道德经》,九九八十一妙计

《黃明哲正解〈道德經〉》

黃明哲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2877

39.00元

《道德經》教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續發展之道,在社會快速變遷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本書依作者在喜馬拉雅講述《道德經》的講稿《黃明哲正解〈道德經〉》整理潤色而成,全書力圖貫通諸家觀點,獨創現代正解,深入研究道家思維方式,揭示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的底層代碼,適合各企業、公司、組織的決策者,期望理順理財思路的金融投資人士,創業途中或即將開始創業的人士,期望通過打拼在職場有所成就的人士和國學愛好者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