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願如一縷墨,在硯臺上,與你磨心相見

我研過一次墨,為一位老先生。

他趕著為家鄉一位老友題一幅字。

足足有二十分鐘,他一個人坐在窗前凝思不語,我將墨研好。

墨色泛光,溫潤細膩,

我想老先生可以神融筆暢,題一幅滿意的好字。


讓我感到詫異的是,

他的字,一改往日的圓潤精緻,

宣紙上墨跡稀疏,多了蒼莽感。

他告訴我說:

“那位老友曾說過,

他是墨,我是水,

他擅長枯筆,我精通濃墨,我們兩個人應該中和一下。

但每年我們互寄的作品,總是我學他,他學我。”


他已是古稀之年,身體不再硬朗,

但他仍時時研墨寫字,有時一寫兩三個小時。

我好像一下子明白了,

是水墨,為他鋪了一條路,通向他的故鄉他的知交——

是見墨如晤啊。


這樣的感情,讓我動容。

我也因此慶幸,為他研過一次墨。


歷史上,

伯牙絕弦、管鮑之交、刎頸之交的故事,動人肺腑;

我想,

友人之交,有太陽之熱,霜雪之貞,寒梅之香,

更該有水墨之況味。


友情之初如研墨之始,

必得慢磨細研,不能急於求成。

君子相見,如水墨相融,相互磨合,

磨的是各自的脾性,更是各自的心懷。

所以有人說研墨其實就是修心的過程,此話不假。

君子相交,交的也必定是一顆心啊。


齊白石曾說過,

恨不早生三百年,為青藤、八大磨墨展紙。

在精神上,

齊白石已將徐文長和八大山人看成良師,亦是益友。

敬慕之心,在一方硯裡,磨出的必是好墨。


友情之過程如墨之走筆。

墨是會走會飛會香的靈魂。


怎麼不是呢?

看那些書法或繪畫作品,

每一筆裡,

或筆峰穎脫,氣象縱橫,

讓人頓時覺得如坐遊大荒,神色浩渺,

那是與一個靈魂相遇,將你帶走;

或大巧若拙,蒼茫渾厚,

彷彿置身於雅淨高逸之地,無思無慮,

在一幅畫裡與一個靈魂對坐,氣韻天成。


我曾收集了許多明代陳白沙的詩作,歸於一集。

喜歡他的內在境界,

一直也覺得他是一個絕對超拔灑然的人,

不論其思想,書法,或詩章,都透出其內在真意,

讀來常有痛快之感。

他提筆寫給他得意弟子李承箕的相憶詩,更是讀來歡喜:

“去歲逢君笑一回,經年笑口不曾開;

山中莫謂無人笑,不是真情懶放懷。”


二十八個字,

一筆一畫中,墨落到紙上,卻也烙進彼此的心裡。

有人評說:

可以想見他們師徒之間,“真有相視而莫逆者”,

所以李承箕曾從湖北嘉魚到新會,

涉江浮海,水陸萬重,四度去探謁白沙,

這是何等的儒慕之情!


不能不讓人豔羨啊。

這種儒慕之情,已超出我們凡間的友情,

是曠世之交,是筆墨之精神——

飽滿的揮毫,一筆一畫見真情。


如此說來,

君子之交,當如見墨,相惜相悅,超然世味。

到最終,友人如墨,

在歲月裡沉香,越老越珍貴,

是稀世珍寶,值得收藏一生。


想起簡媜有文字說:

“我會盡力研墨,以文字與鍾情之人取暖。”

真好。

我願如一縷墨,


在光陰的硯臺上,與你磨心相見;

在歲月的宣紙上,與你珍重而行。

我願如一縷墨,在硯臺上,與你磨心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