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院士:看到歐美的疫情我非常憂慮

聚焦健康中國 中醫(第一健康報道

武漢 記者康梅)


年屆70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國新辦23日武漢舉辦的發佈會上分享了將近兩個月在武漢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和體會。以下為發佈會現場實錄。


張伯禮院士:看到歐美的疫情我非常憂慮

央視直播截圖


我是1月27日到的武漢,到現在將近兩個月了。我剛來到武漢的情況,疫情很嚴重,醫院爆滿,發熱門診幾百個人排隊,排隊幾個小時看不上病。特別是看病的、陪診的都混雜在一起,讓人擔心。到現在,經過兩個月,武漢現在的情況是怎麼樣呢?現在在院的病人從6萬多降到了5000左右,重症病人從1.2萬減到了1800左右,特別是連續5天實現了三個0,所以這個形勢向好。

正如意大利詩人但丁所說,“衝破黑暗夜,再見滿天星”。


但是最近看到歐美的疫情,我也非常憂慮,感同身受,所以非常願意把我們的一些心得跟國際同行進行交流。


面對武漢疫情混亂的局面,中央指導組果斷決策,集中隔離、分類管理,把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密接的病人堅決隔離開。武漢市基層的社區組織和市民非常給力,用了幾天的時間基本上把病人隔離開了。但是隻隔離不給藥,這只是成功的一半,沒有有效的藥物,沒有疫苗,但是我們有中藥,所以我們就給病人發放中藥湯劑和中成藥。開始不太順利,武漢13個區,我們第一天只發放了3000多。兩三天之後,大家看到中藥的療效了,燒也退了,咳嗽也減了,就主動要藥喝,達到了一萬多袋藥,以後越來越多,一共發了60多萬人份的藥物。取得的效果是什麼呢?抑制了疫情的蔓延,我有一組數據可以證明。2月初到2月中旬,從剛才說的這四類人當中診斷出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比例是80%多,到了中旬就降到了30%,到2月底的時候就降到了個位數,所以我們說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阻止了疫情的蔓延,是我們取勝的基礎。


第二個經驗,中央決定應收盡收、應治盡治,但沒有那樣多床位,這時候中央指導組決策是分類管理、科學施治,重症的在定點醫院救治,輕症的在方艙醫院治療,並且出臺了輕型、普通型救治的管理規範。但是方艙醫院不同於一般醫院,成百上千人集中在一個大廳裡,管理就是個大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和劉清泉教授共同向指揮部提出來,中醫進方艙,同時我們建立了中醫的方艙醫院,就是江夏方艙醫院。在這個醫院裡,我們把服務放在第一位,治療放在第二位。怎麼服務呢?因為方艙太大了,裡面的溫度比較低,所以我們保證熱病床、熱水、熱飯,還有熱情的服務,同時關心患者,多跟他交流,還給他過生日,組織他們做鍛鍊,還評選三好艙友,加上熱情的治療,所以我們醫患關係非常融洽,幾天以後,大家就感到方艙不像醫院,像個大社區、大家庭,這也有利於患者的治療。


我們方艙裡面都是輕症的和普通型患者,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新冠肺炎一般重症佔比13%,危重症佔比7%左右。所以我們說,我們在方艙治療,輕症不轉為重症就是我們的目標。所以我們採取了中醫藥為主的中西醫綜合治療,除了給湯劑或者口服的中成藥以外,還有按摩、刮痧、貼敷這些綜合治療。治療的效果怎麼樣呢?拿江夏方艙來說,我們方艙564個患者,沒有一例轉為重症的。我們取得經驗以後,向別的方艙也推廣了,一萬多個患者普遍使用了中藥,各個方艙的轉重率基本上就是2%到5%左右。應該說,在方艙中醫綜合治療,顯著降低了由輕症轉為重症的比例,是我們取得勝利的關鍵。


我們還有一個經驗,就是重症救治是重中之重,對於重症患者,我們還是強調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西醫結合。但是中醫配合有的時候是四兩撥千斤,我們中醫在金銀潭醫院、在湖北省中西結合醫院、在雷神山醫院,都是參加重症救治,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我們的經驗是中藥注射劑要大膽使用、早點使用。像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像痰熱清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協同作用,血必淨對抑制炎症風暴控制病情進展有一定的效果,重症救治、中西結合、降低病死率是我們取勝的核心。


最後一點,病人病毒轉陰了,出院了,進入隔離點進行康復,在康復階段,有時候乏力、咳嗽,還有時精神不太好,肺部的炎症還沒有完全吸收,同時免疫功能也沒有完全修復。這種情況下,我們採用中西醫結合辦法,做一些呼吸鍛鍊,同時配合中醫藥針灸、按摩等綜合療法,可以改善症狀,促進肺部炎症吸收,對臟器損傷的保護、對免疫功能的修復都有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說,恢復期的康復,中西醫結合,各自發揮優勢,我們力爭圓滿收官。


如果說中醫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在新冠肺炎疫情治療過程當中取得重要作用,新冠的病程就像一條拋物線,我們中醫藥在兩端有比較好的作用,我們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中醫有有效方案。中西醫結合救治,是我們中國方案中的亮點,現在世界上疫情較嚴重,疫情也不分國界,而中醫大愛無疆。以上幾點經驗我們非常願意和同道們進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