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記憶”

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記憶”

在寧化縣翠江鎮,住著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他在炮火中九死一生,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最後一仗——馬踏裡戰鬥。

老人名叫張楨,今年94歲。陽春三月,我慕名前往探訪,聽他深情地講述那段烽火歲月……

八歲跟著紅軍刷標語

張楨,號竹夫,1926年生於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貧苦農家。1949年6月參加中共寧化城工部張志農領導的“迎接解放軍和平解放寧化”活動。1949年10月參軍入伍,在中南軍政大學南昌分校學習。1950年6月,他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8軍司令部見習作戰參謀,隨軍輾轉贛南、粵北等地剿匪。1951年2月,張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火箭炮(喀秋莎)第208團司令部任作戰訓練參謀和股長(營級),曾榮立三等功二次,獲得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軍功章一枚和“人民功臣”稱號。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縣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央蘇區的戰略大後方。1933年春,紅三軍團與紅九軍團並出武夷山,直逼福建中西部,原設於江西瑞金的紅軍第四醫院隨軍進駐寧化縣石壁鎮陳塘村。

陳塘紅軍第四醫院,就設在張楨家的祖屋裡。那時他才8歲,經常跟著紅軍戰士,看他們用石灰粉調水,在村民牆壁上刷寫紅色標語,懂事的張楨時常幫忙提水桶,遞刷子。有一次,他看見紅軍戰士在自家屋廳前的磚牆上刷寫“粉碎敵人四次圍剿”8個大字後,好奇地問這些字的意思,要紅軍戰士講打仗的故事給他聽,並跟著去看紅軍戰士在村民張耀雷家門口刷寫的“擴大一百萬鐵的工農紅軍”等標語。紅軍戰士見他聰明好學,每寫一個字,就教他念,還不忘解釋意思,就像啟蒙老師一樣。這令張楨至今記憶猶新,他說,自己當年就暗下決心,長大後也要當兵,要建立新中國。

現在,雖然張楨的聽力已不好,但記憶力卻依然很好,對當年的很多細節都記憶猶新。他慨嘆道,紅軍醫院住院部舊址右側有一座小山丘——百崗背,他親眼見過犧牲的紅軍戰士被抬出醫院,埋葬在那裡。當年有上百個墳包,可惜現在能尋覓到的已寥寥無幾。

寧化陳塘紅軍醫院舊址是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現保存有紅軍標語20多條、漫畫13幅。睹物思人,張楨禁不住淚流滿面。

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记忆”

參加馬踏裡戰鬥

1951年2月,張楨成為志願軍中的一員,奔赴朝鮮戰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張楨記得,部隊跨入朝鮮時,戰火沖天,到處都是炸彈坑,打得異常激烈,傷員不斷被從前線轉運下來。

張楨膽大肯幹,不怕犧牲,多次深入陣地前沿或敵後蒐集情報。有一次,正當他在陣地前沿觀察敵情時,敵人的炮彈在他身邊呼嘯而過,彈片將他挽在手上的雨衣刮破一大塊,張楨倖免於難。在搶渡臨津江的戰役中,敵人出動30多架飛機轟炸志願軍的渡江船隻和車輛,志願軍運送糧彈器材的車輛被炸廢不少,戰士們傷亡很大。在震耳欲聾的炮火中,張楨與兩名戰友冒著生命危險,與死神賽跑,將通訊器材運輸到前方,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張楨最難忘的,是參加馬踏裡戰鬥。

1953年7月8日至27日,為配合板門店談判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中東線的反擊作戰,駐守在板門店東側半公里以東一線陣地的志願軍第46軍第136師,先後對馬踏裡東南山發起3次攻擊作戰。當時張楨在火箭炮第208團司令部任作戰參謀。最後一次反擊作戰,從7月24日黃昏一直持續到7月27日凌晨,張楨指揮火箭炮第二、第四連參加了這次戰鬥,並因此榮立三等功一次。

7月12日19時30分,張楨接到上級命令,因通訊不暢,需連夜趕往80公里外的盤龍山陣地傳達作戰任務:通知營長劉殿文和連長李有及時趕往炮兵第八師司令部接受作戰任務。張楨立即坐上指揮連摩托通訊班班長王昌駕駛的摩托車,兩人匆匆出發,一路上穿越敵人多道封鎖線,將作戰任務成功傳達。

14日17時,第四連火炮開始進入泰亭洞陣地。張楨帶領第三炮車,與其他路炮車一起向泰亭洞挺進,遭到敵人的猛烈炮擊。張楨見四周開闊無法停車隱蔽,便命令部隊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急速前進,迅速到達泰亭洞第四連陣地。

戰鬥原定15日17時30分打響,但當天14時突如其來下了一場暴雨,戰鬥因此延後了。大雨中,防禦工事多處被山洪沖毀,第四連炮車工事內存放的炮彈被埋在了泥石裡。張楨與工兵們一起挖炮彈,轉移到安全地帶並擦拭乾淨。雨後,第二和第六兩個炮兵連也來參加這場戰鬥。張楨被調回高地指揮所指揮作戰。

24日17時30分,戰鬥打響了。野榴炮對敵人進行了兩分鐘火力急襲後,火箭炮開始對129高地和+0238號目標進行射擊,第二連命中敵營指揮所,第四連擊毀敵人迫擊炮14門,殲敵192人。戰鬥持續到26日午夜,敵軍付出了巨大代價也未能將陣地奪回去。

戰鬥持續了3天,指揮員王萬發負傷下了火線,張楨和通訊參謀張廣文負責指揮了一整夜,多次打退敵人,敵人不敢反撲了。27日,馬踏裡陣地被志願軍佔領,反擊馬踏裡戰鬥取得勝利。

抗美援朝老兵的“烽火记忆”

致力客家文化研究

朝鮮戰爭結束後,張楨隨部隊留在朝鮮,幫助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直至1955年轉業返回家鄉,分配在寧化縣教育部門工作。

1958年,張楨因在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客觀講述了朝鮮戰爭中美帝國主義實力強於中朝兩國,被人曲解,繼而劃為右派分子,直至1979年才平反昭雪,重返工作崗位。他赴寧化四中任教,曾任四中工會主席。1987年退休後,他筆耕不輟,積極撰寫革命回憶錄,現著有《竹夫吟草》《人生續》等專集,詩文入選《百年經典詩詞集》等專刊,參加全國性詩詞徵稿100多次。張楨被聘請為寧化張氏宗親會名譽會長、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張氏委員會顧問,致力於客家文化的交流與研究,著有《寧化客家民俗》。

如今,94歲高齡的張楨與妻子張道明恩愛相伴,四代同堂,其樂融融。他從不抽菸喝酒,生活簡樸,愛運動。老人關心國家大事,自費訂閱多種報刊雜誌,喜歡收看革命影視劇,看到動情處,他就會情不自禁地站起來,挺直胸膛行軍禮,有時還會想起已故的戰友,失聲痛哭。

張楨經常教育晚輩要珍惜現在的和平生活,不能忘記當年犧牲的先烈們,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特殊的年代,他有過委屈,也有過不公平的待遇,但老人不抱怨,他一直珍藏著他從朝鮮戰場上帶回來的紀念獎章和幾本能夠證明他曾參與抗美援朝的證書,老人說:“是黨和人民給了我人生征途的最高榮譽。我要感恩共產黨,永遠跟黨走。”

“已業工農兵學商,也居城市也居鄉。飽嘗桑海千般味,風雨陰晴霧雪霜。”打開張楨的回憶錄《竹夫吟草》,他在扉頁《自題》一詩中這樣寫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