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常聽人說“我這人性子直,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說者痛快,聽者淋漓。人們感動說者的勇敢和豪爽,把他的話奉為真話,而所謂的真話,就代表了真相。於是群情激憤,他人所言,全是謊言,沒有真相。

敢說的人固然值得尊崇,說的話也許在一定層面是真話,但是,真話就一定是真相?我看未必。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足以說明一切。有幾個盲人,摸到一個大象。有的說象是牆壁,有的說象是柱子,有的說象是刀劍。你能說,他們所講不是真話嗎?就他們所觸及到的事物來看,他們所言完全是事實,沒有虛言,但和真相相距不啻十萬八千里。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認識的侷限性讓我們不得不承認,講真話,未必就是講出了真相。所以,我們在崇拜敢說的人同時,必須理性對待他說的話,有幾分觸及了真相。他所站的立場,他所用的方法,他所接觸人群,他所處的思想高度,都必須認真思考,否則誤認虛相為真相,丟真相而不去探究,就危險了。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蘇軾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也說出了這種道理。廬山是“嶺”,是“峰”,無疑都是真話,但它的“真面目”呢?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看得清。身在山中,天天與之相處,是無法看到廬山全貌的。人,目力所及,心之所之,實在有限得很。

一位詩人說:“畢竟頭頂的天空和腳下的土地,能開墾的,只能用眼睛丈量。”真話不一定是真相,這是由一個人的認識能力決定的,它和一個人品質高下無關,具有先天性。我們不能因為崇拜一個人敢講真話的勇氣,就認為他的話說出了真相,也不能因為一個人穩重慎言,缺少激情惑人的魅力,就認為他不知真相。殊不知,“慎言”才是聖哲的座右銘。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文人藝術家,無疑是聰明人,愛說話,掌握掌握著一定的社會話語權,自視也很高,往往認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是上智者。實際上,激情才是他們生存的動力,美麗的詞彙才是他們騰飛的翅膀。

一位西方聖哲說過,世間有三種人,一種是極敏銳的,在每一種現象發生時,馬上能作出正確的反應,他們不會有追悔和遺憾;另一種人,非常遲鈍,只顧自己走路,不會覺察自己的錯誤,因而也不會有追悔和遺憾;所有的藝術家屬於中間那個階層,既沒有上智的敏銳,也沒有下智的遲鈍,一生中總充滿了追悔的心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追悔的心情,人類才產生了那麼多美麗的藝術作品。這實際上指出了藝術家是靠激情說話的。在激情的驅使下,說的話,也許是真話,但未必是真相。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文學史上,蘇軾才華絕倫,為無數人崇拜。他不僅是文學大家,也被稱為政治家。但一些理性論者認為,作為政治家,蘇軾是蹩腳的。他是個“政治上永遠的反對派”。批評別人,頭頭是道,文采斐然,讓人無可辯駁,連王安石在看了他的反對文章後,也汗背津津,只得鐵青著臉,可是,他的政治觀點確是一本糊塗賬,以致於改革派說他是保皇派,保皇派說他是改革派,由此而造就他坎坷的人生際遇,而這坎坷的人生際遇,又讓他以文學才華殺出重圍,成就了不世的輝煌。

是的,一個敢於指出偉大改革家缺點的人,無疑是敢於講真話的人,但歷史事實已經證明,在王安石時代,蘇軾的話沒有觸及真相。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最近,在全國人民奮戰新冠肺炎疫情中,衍生出了一個方方日記事件。被文人們追捧的敢講真話的方方為什麼被人圍攻呢?問題就出在這裡,真話未必就是真相。一種認為,方方視角獨特,敢講真話,反映百姓心聲,似乎她所講的才是真相;一種認為,方方沒有全局觀念,所見無非個例,而總是說些與主流媒體不和諧的聲音,有混淆視聽之嫌。

方方的話是“嶺”?還是“峰”?我想,無論是“嶺”,還是“峰”,都應該是真話吧!但距真相呢?應該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後來方方竟然用“極左人士”這一陳舊觀念來回懟批評者,這也是激情淹沒理性的表現。她所描繪的“極左人士”,也應該是虛影,沒有真相。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中國,在短短的兩個月內,終於控制了洶湧的疫情,靠的是中央壯士斷腕的決心,靠的是“逆行者”奮不顧身的英勇,靠的是武漢人民顧全大局的犧牲精神,靠的是全國人民相互守望,風雨同舟的堅定信念。

我們要有敢於聽真話的勇氣,也要有善待真話的理性。

凡人隨感:真話就一定是真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