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一位校長的3點思考……

疫情之下,一位校長的3點思考……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近日,兒子所在的大學網上開學。於是,我有了與兒子一起做一回“同學”的機會。網上授課的教師均是博士、教授,因此我格外珍惜這次網上學習。幾天聽課學習下來感受頗多,梳理了以下三點。

1

疫情倒逼教師自我改變

網課打破了學校、教室的圍牆,不僅面向學生,還面向家長及大眾。近日聽課發現,有的授課教師博學多才,有的則天馬行空,還有的教師照本宣科。雖然同為教授、博士,但層次、學識差異很大。網課面對的受眾範圍更大,這就要求教師要格外用心備課。

一些授課教師的狀態也會先入為主,有的教師在線授課時並不太注重自己的儀表,有的教師則特別用心,以自己的書櫃為背景,還在身旁擺了盆花,還有一些女教師化了淡妝。總之,在線授課讓每一位教師的生活品位也隨之暴露在網絡之下。

2

如何應對網絡教學帶來的挑戰

因為是網絡授課,學生學習、聽課狀態教師並不知情,而學生聽課狀態與教室裡的狀態完全不同。我們當然可以要求家長配合,但隨著各地的復工復產,家長無法全天陪伴孩子學習。我們也可以要求孩子自律,但自律的品格、自主學習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那麼,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就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教學作為一種基於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教師教的層面可以通過精心備課、認真授課來保證;而學生學的層面如何有效保證,也需要教師多加思量。因此,在網上搜索即可獲取正確答案的時代,如何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已成為教師的一大挑戰,而如何檢查、反饋也是考量教師智慧與責任心的重要指標。

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換言之,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對於師生關係而言,亦是如此,有什麼樣的教師就會有什麼樣的學生。如果不是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習慣及品行形成有巨大影響,如果不是同學之間的交往會有助於他們完成社會化進程,那麼在大數據、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今天,學校、教師真的可能被取代……

3

在突如其來的疫情中發現“機會”

對教師而言,疫情期間是一次重要的專業提升機會。不少教師平日遠離網絡,更不用說上網課了,如果不是疫情,恐怕直至退休都不會如此深度地擁抱新技術。疫情襲來,讓教師必須加速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我們要放下抱怨,成為一個強大的學習者,因為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在於是否有終身學習的能力。

對學生而言,他們是“屏幕社交”一代,但平日手機可能是遊戲工具,又或是社交媒介,而今卻要作為學習工具。因此,能否自律是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的決定性因素。網絡世界無所不有,昔日在學校被禁用手機,在家上網需要與父母打游擊、捉迷藏,而今要長時間面對網絡,如何拒絕誘惑、抵禦干擾是孩子品格的試金石。

對家長而言,

平日對孩子的管理或許不夠放手,或又太過放縱,而今讓孩子面對網絡學習也是一種考驗。我們深知,學習與成長均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主體性行為,來不得半點強迫,如何引導孩子自覺、自願遵守規則,形成良好習慣是對家長智慧的考驗,也是對家長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的考驗。

疫情當前,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好機會,讓我們一起從改變自我開始,迎接一個全新教育秩序的到來!

作者 | 魏山虎 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新世紀中學校長

疫情之下,一位校长的3点思考……
疫情之下,一位校长的3点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