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高於市場價的扶貧商品,你願意買嗎

前段時間的中興事件,引出了民眾對國產芯片的關注,當時有一種的聲音是贊同在價格相同的情況下,哪怕國產芯片性能差強人意也能接受。相類似的是扶貧產品的困境,

老李前幾個月從鎮政府領了哈密瓜的種子,種植的過程中農業專家也經常過來指導怎麼栽培和預防病蟲害,轉眼到了收貨季節,老李很開心,想著今年能掙了錢,把房子修一下,再多買點其他的種子,種個大棚菜,可以過個好年,可是村裡的合作社傳來的消息是今年的哈密瓜滯銷,老李很著急啊為什麼會滯銷,今年大家對待這些秧苗很用心,成熟的瓜品相也很好,為啥賣不出去,等聽了合作社的負責人解釋後,老李也深感無奈,年初合作社成立,買了很多設備,請了專家,運回了秧苗,所有的都是成本,現在結出的哈密瓜,單價裡已經分攤了這些成本,而且規模也沒有外面的專業種植戶大,成本差距進一步拉大,所以今年即使售價已經和外面的收購價一樣,也是鉅虧,但這樣仍然沒有多少人來收購,固定的收貨渠道里已經建立的基本的信任關係,採購商更願意去熟悉的種植企業收購。老李的困惑,其實恰恰是扶貧面臨的困局,

以扶貧產品來說,相同的產品價格無優勢,政府的補貼也不是長久之道。相應的藉助人民群眾的力量可能更有助於貧困戶長久脫貧。以商品來扶貧,相較於單純的獻愛心,可以讓貧困戶獨立自主的進行工作脫貧,但是在商品的購買上需要民眾的多一點付出,來支付商品的扶貧價值溢價。大部分的時候由於成本和渠道的原因,扶貧商品的價格稍高於市場價,所以,意願為扶貧出力的小夥伴,幫助這一次,貧困戶獲得了第一桶金,貧困戶的脫貧錄也會走的順暢些。

本文最後的鏈接是貧困戶在以公司、合作社組織下參與的種植、採摘,分揀。包裝等環節的工作內容,是正兒八經的扶貧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