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大家好,我是凹叔。


前兩天,一個叫做#羨慕黃雅莉的生活#的話題上了熱搜。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在《我家那閨女》節目當中,黃雅莉自己改造的別墅引起了熱議。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她花了50天把租來的別墅進行舊房改造,家裡的每一處都充滿了用心設計的小細節。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房子裝修的細緻和精緻程度,讓人根本無法想象,這只是租來的。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同時,別墅還擁有自己的名字,叫做“山田心。”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黃雅莉說起房子名字的由來:山是泰山可倚,田是衣食無憂,心是稱心如意的意思。


很多人並不理解,只是租來的房子,幹嘛如此大費周章?


黃雅莉笑著說:房子是租來的,但是生活不是。


熱愛生活,把日子過成了一首詩。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許多人都在羨慕黃雅莉的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離自己實在太遠了。


就算房子是租的,也是普通人奮鬥一輩子也難以達到的高度。


但其實,靠自己去擁有幸福感,去改變你的生活,並不是那麼難。


“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負的最終目的。”


一位日本的全職主婦,在ins上發佈自己家中日常收納的照片。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本來只是為了記錄生活,卻獲得了10萬+網友的追捧。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她把家中的每一個地方都佈置得井井有條,看上去幹淨又整潔。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一眼望過去,沒有任何多餘的雜物,看著這樣的房子,心情也會變好。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這位家庭主婦只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對她來講,整理家中,擁有一個舒適自在的環境不過是日常。


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無缺的家,整齊有序的收納卻能讓家充滿靈性,營造生活的舒適感。


會不會生活,和有錢沒錢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學會生活,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家。


家的樣子,就是你生活最真實的樣子


像黃雅莉那樣,通過房屋大改造來給生活做個大變樣,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


但是像日本的那位家庭主婦那樣,學會收納,同樣能達到效果。


收納可以讓空間更加合理的利用。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在收納的過程當中,對空間進行管理的同時,也是對自我的管理。


收納的不僅是物品,也是在梳理自己的內心。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教會我們更懂生活。


那麼,收納究竟要怎麼開始,從哪一步開始?


這本卞櫟淳所著的《收納,給你變個大房子》,就能幫助你徹底解決家的整理難題。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收納,給你變個大房子》

卞櫟淳 著

磨鐵圖書 出品


卞櫟淳,資深空間管理師,中國整理行業第一人,中國衣櫥管理行業創始人。


上過天天向上,在節目中教大家如何整理收納。


被汪涵稱作全中國最會“裝”的女人。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她曾在自己的公眾號中提到過學會收納的重要性。


那些常年需要關係調節的家庭,不僅家庭成員之間矛盾重重,他們的居家環境也大多凌亂不堪。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家是生活的容器,生活狀態好或者不好,家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就是最真實的樣子。


物品隨意放置、隨便取用,這樣的生活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行為習慣、心理慣性。


在工作中、感情裡,也很難把握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和分寸感。


人是環境的產物。


在沒有秩序感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與一個在整潔明亮的家裡長大的孩子,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家對我們來說是避風港,擁有一個好的家居環境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


因此,我們必須要學會收納。


“留存道”,最適合中國人的收納方式


收納聽起來並不複雜,但也並非是簡單地將物品裝在一起,其中也擁有著很多方法和智慧在裡面。


關於收納整理,最受追捧的就是源於日本的“斷舍離”。


傳統的日式整理,第一步是“丟棄”:只保留最有必要最心動的物件。第二步就是讓每樣東西都有自己專屬的位置,維持空間的大量留白。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將家中的一切物品都化繁為簡,為了保持家中的整潔,對於多餘的東西就全部捨棄。


這其實並不適用於絕大多數中國家庭,日本盛行的各種流派的整理術,都告訴大家第一步要做的是取捨,只有物品少了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才能清晰地知道自已到底想要什麼。


這個方法看似沒有錯,可實際操作後,你會發現並沒有當初設想的那麼管用。


問題出在哪兒呢?


在中國的家庭中,第一步進行捨棄是有效的,因為捨棄的是多餘的廢物,俗稱“垃圾”。


在第一輪取捨過後,仍然要不斷面對更多心愛之物的取捨問題以及留存後依舊存在的凌亂問題。


這時又該怎麼辦呢? .


在《收納,給你變個大房子》的書裡,卞櫟淳講到了她朋友的收納經歷。


我的一個朋友是“斷舍離”和“極簡生活”的死忠粉,每天都在試圖為我洗腦,告訴我物品少了之後的生活是多麼美好。

她曾經是一個國企職員,當時她家中的物品超多,她很不快樂,不知道該怎麼辦時,看到了“斷舍離”和“極簡生活”的理念,她突然就覺得找到了人生的真諦,開始實踐。父母不同意,她就慢慢說服他們,一點點地扔東西,逐步增加可以捨棄的物品數量,併成功說服家裡人一起扔東西,最後家裡變得非常清爽乾淨。

她臥室裡5米長的衣櫥裡,僅留了5件衣服,她說上班穿工服, 不需要太多。她信誓旦旦地跟我說,僅留下當下所需要的物品、讓她心動的物品,她不能依賴物品,不能讓物品拖累自己。那個時候,她說自己輕鬆了,彷彿少了很多煩惱,她要一直這樣輕鬆地生活。

說完不到幾個月,事情發生了戲劇性的反轉,她升職了,成了主管,工作性質發生了變化,以前三點一線的生活,變成了要應酬、要社交。於是,她的煩惱又來了,客戶說著她沒有發言權的話題,從廚房的鍋碗瓢盆、榨汁機、烤箱到時下最熱廣門的品牌服飾、穿衣搭配,她統統插不上話,因為她已經遠離了那個鮮活的生活環境。


而卞櫟淳的整理思路,不要求每一個人都無慾無求,要通過不停地剋制才能實現收納。


而是在正視慾望的同時,也能輕鬆收納。


盲目追求“斷舍離”,最後對收納失去信心的大有人在。


而卞櫟淳,是首個提出《斷舍離》並不適合於中國人的骨灰級整理師。


她創立的“留存道”生活/心靈式整理哲學,在短短半年內,就讓幾萬人擺脫了整理造成的情感困擾。


在《收納,給你變個大房子》中講到了關於留存道的概念。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生,即要存;存,即要留。


《十三經》之一的《爾雅》解釋:“留,久也。”縱觀歷史,所有流傳至今的事與物,都是經過時間洗禮的。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人們留存下自己的文明,讓文化綿延不絕,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之道。


老子說:“不失其所者久。”不失其所,謂之留。


“留”,意為留存、留戀,不予捨棄,含有不動之意。廣遠深意,小為遺留,可表達對美好事物的留戀,將還念之情留存珍藏。


“存”,從才從子,指正從地下向上萌發的生命。存在便有價值。存儲存身,既積蓄存意又保留安身。存在,是世界萬物唯一的體現形式,沒有存,一切歸零。


“道”,自然也,萬事萬物的運行軌道,自然即是道。“道”,理也,道無不理。推天道以明人事,存在即是道理。


留存道理論源於中國家庭,以解決中國家庭生活方式為目標,教你如何在留存中認清自己的過往,從而自信地面對生活。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整理的目的應該是接納過往的一切,梳理你的曾經,留存生活的點滴記憶,弄明白曾經的生活為何成就了當下的自己。


你要勇敢地接受過往,自信地面對未來,實踐留存道的思維模式,不斷自我更新,從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家中的方方面面,這一本書全都給你搞定


在《收納,給你變個大房子》中,卞櫟淳首先用了整整一個章節去闡明什麼是留存道,為什麼我們更適用於留存道,這些內在的整理思維的邏輯是什麼。


接著,就是針對於房子的每一個部分,從臥室到衣服,玄關到客廳,廚房到冰箱。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該如何整理和收納,都給出了簡潔明瞭的思路和方法。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逐步講解。


如何疊衣服,如何整理行李箱,只要想得到的,讓人頭疼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她通通都考慮到了。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不同的物品都有著相對應的不同的整理方法。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同樣的空間大小,通過合理的收納,不僅面積利用率大大增加,看起來也更加整齊舒適。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提到空間管理,很多人以為就是整理房間。


其實並非如此。


空間管理的終極目的,是改造不合理的格局,讓每個物品都能放得下、找得到,讓你能徹底從繁雜的家務中解放出來。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汪涵說她全中國最會“裝”,把瑣碎生活過成詩意遠方


學會科學合理的收納去改變自己的家,讓自己的家煥然一新。


就是我們提升幸福感,開啟熱愛生活道路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