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导语:

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逐渐变得充沛。一切事物都以单一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而先秦时代的人们却喜欢用多种方式去解读事物,试图把单一化为多元。而原有的解释与现实世界也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而又相同的个体,不同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具有差异性,相同体现着中国人同种文化熏陶出的共性。

秦朝以前的人们。对于事物的兴趣以及对于未知的探索。使得他们不满足发现已知世界。而去使用额外的精力来探索未知。未知相对于已知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不可捕捉性。这些灵魂层面的事物都使得古人孜孜以求。而对现实世界中不满的古人。或者说是现实难以实现的憧憬。他们都把这种精神层面的寄托放在地下世界,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的世界价值观。

黄泉是先民世界印象的初步形成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商周时代关于黄泉的甲骨文描述

黄泉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在春秋时代,郑庄公是东周时代的君主。他的一生充满不凡,在那个时代。一国之君,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后世之人在他们的生死上面做了无数文章。而郑庄公的出生,虽然扑朔迷离。但却有理可循。据说郑庄公是在母亲做梦的时候出生。而梦境在春秋之人的眼中往往是不祥的存在。郑庄公从小就被母亲嫌弃。原本均衡的母爱。被偏袒到了弟弟身上。郑庄公也和母亲产生了巨大的隔阂。在后面,许下了不及黄泉不相见的誓言。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史记——郑世家》

郑庄公的话虽然是气话,但他言语反应的却是人们对于世界认知的两个方面。从阴阳学说来讲,郑庄公所处的那个世界是能够清清楚楚接触到的世界。在阴阳对立方面是属于阳。而他发誓中所涉及的黄泉,却是一个阴的范畴。阳所包括的世界是郑庄公他们发现并占据着的土地和空气。而阴所包揽的范畴,是郑庄公无法涉及的领域。母亲的偏爱使得郑庄公说出如此气话,其实是代表着永不见面。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郑庄公和父亲,母亲,兄弟关系图

郑庄公和武姜是母子的关系。从孝顺道义来说,儿子长大成人之后孝顺母亲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春秋先民看待事物总是喜欢从多层次出发。武姜孕育郑庄公的时候正在处于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当时的她正在做梦。梦境是地上世界与地下世界沟通的一个渠道。正常人在正常生活之中,是很难因梦而生。武姜的心思也是这样,她把这次结果当成了一次厄运。她自己也害怕因为这种生育方式而受到丈夫的惩罚,春秋时代的规定,不是正常生产的子女,多为邪怪,这不能怪她。这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宏观认识。

武姜可以偏爱幼子,冷落长子,但郑庄公却不能冷淡母亲。从春秋时期的眼光出发,母亲关怀幼子是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这种现象一种流传到今天,家里的长辈总是会叫大的让着小的。而当年的郑武公也是这样,在亲情轻重方面他可以退让,但在郑国的江山社稷方面他不能退让。郑庄公做事情其实是留了情面的,弟弟要抢夺他的江山,他毫不犹豫的击败他并将其杀死,而母亲这边则让郑庄公十分为难,

孝顺和天下大义是为难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选择难题。郑庄公如何抉择不仅是给当世人提供借鉴,更是让后世之人深刻认识到分型世界的重要性。

千年前的先民对于现世疑难的转移过程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古人祭祀天地以探求天命

我们今人遇到问题首先是一个自我解决的过程,在实在不行,诸路不通的情况之下才会求于天命。

更多的时候,是求于诸人。而古人则是不同,他们对于现世疑难的重要选择往往是天命和黄泉。这一点和我们今人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今人将天命和黄泉当成了第三选择,而古人则是将黄泉作为第二选择,一则是因为天命难寻,而黄泉易得。毕竟赴死是最容易的,而求生才是人一辈子都要琢磨的问题。二则是因为千年前的先民将鬼神归为一类,赴黄泉实则是一个反求诸己的过程。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的幻想

黄泉的实质是一个广阔的范围,它包含着中国先民对于天地万物的另一种认识。古时候的黄泉并不是当今这般简单。至少在秦汉及三代时期,人们所认识的黄泉都是归属于九泉的。

当时的九泉是一个地域概念的集合,早期的中国人还没有形成大一统国家的时候,各个地区都有着对于地下世界不同的幻想,但从名称称谓上面来说,大家都认为地下世界是带着水的,人类生存起源决定了水在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从人的出生到死亡,都是伴随着泪水与血的。古今莫不如是,当时的人们对于地下世界的认知在秦帝国的统一整合之下变成了黄泉和九泉。

春秋则是不同,那个时代至少延续着来自商周的认知传统。四方及中域之人在现世生活之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他们便会求助于天地鬼神,而郑国的君主郑庄公也是一样,在亿兆百姓面前,他授命于天子,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但俗世的王者也会有一筹莫展的时候,君主之间的家事是任何人都不能插手的,而郑庄公也在国统和孝义面前徘徊过。

即使他贵为天子卿士,也解决不了家庭争端,这种情况是代代相传的,遗传到后世变成了中国人家庭矛盾的最初源头。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后世绘制黄泉图

现世之中的疑难无法解决的时候,春秋的先民往往会寻求以另一种方式来给出答案。当时的郑庄公囚禁母亲已经是不孝,而为人子必须要履行孝道,对于两难问题,他选择了赴黄泉来解决。即在处于现世的时候放弃对母亲的孝道,而把更多的心思用在国家大义与治理上面,

这种将生前和身后事物分开处理的方法成为了春秋时代一切疑难争端的最终归宿。

人们遇到实在无法处理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想到用死来解决,先民们天真的构建了一个如同当世的地底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是所有人不用背负重担,在这里面和当世没有区别,少了的只是在当世所拥有的一切地位财富。因为这种地下世界的完美性,使得中国人传统价值观中总是流传着一死百了的观念。

宏大的地下世界是对现世的一种弥补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颖考叔见郑庄公

先民对于世界的形成与发展是做过系统总结的,而郑庄公时代的国人也是有着多维意识的。就郑庄公本人而言,母亲的偏心不能算得上是一种大过错,但作为国君的他不尽孝顺道则是一种无法弥补的过错,这种无法弥补仅仅限于现世,当时的先民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死后得到解脱,从而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郑庄公在情绪过激的情况下做出了现世中无法弥补的行为,但臣子们却为他想到了弥补的办法。即用构造一个人为的地下世界来弥补郑庄公不及黄泉不相见的誓言。

颖考叔有着和他人不一样的观念,他所追求的和现代之人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珍惜当下与把握眼前人。后世之人的珍惜当下是对于自己青春时光的珍惜,而把握眼前人则大多数都是相对于男女爱情而言。春秋时代的颖考叔则并非如此,他是被儒家称赞千年的纯孝之人,他的一生都在践行现世中的孝道与弥补遗憾,他从来不把疑难带到地下世界,他认为这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当世的问题就应该在当世解决,所谓的黄泉解脱都只不过是推卸无能的表现。因为他超脱世俗千年的眼光使得他不为世人认同。

公徙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史记—郑世家》


不及黄泉不相见:古人的地下世界观是对现世不足的弥补

郑庄公通过人工黄泉见到母亲

郑庄公的苦恼是颖考叔解决的,众人所为难的黄泉相见在颖考叔面前算不得什么难事。他没有像祭祀鬼神那样让郑庄公真正赴死,他让人在地底挖掘了一条甬道。一直挖到看见泉水为止,就是利用这种简单的办法构建了俗世百姓心中所认识的黄泉。而郑庄公也通过这条地底甬道见到母亲和好如初。原本遥不可及的地下世界就这样被郑国大夫颖考叔解决了,他所影响的不止是平民,更有无数企图在今世和来世共同享乐的贵族。

结语:

人们通过时间的进展发现,地下世界的幻想与在地上世界重新构造永远都不是中下层人们所能掌握的。真正能够轻易得到和构建的是哪些封土治民的君主和一无所有的贫民,君主通过人力堆砌来使得自己同时拥有俗世和黄泉世界。而一无所有的贫民则是对当世充满绝望,以赴死来完成自己对地下世界所有的幻想,以求弥补自己在现世中的一无所有,因为他们天真的相信,可能换一个世界,大家就是一样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