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混的一般?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混的一般?

《憤怒的葡萄》中說:" 往後我們還有無數個日子要過,反正到頭來人生只是那麼一回事,你這麼年輕,應該努力向前奔”。

跟閨蜜聊天的時候,聊到疫情結束後最想做的事,她說,她想去芬蘭看極光。這是她大學時期就想做的事,但一直拖到了現在也沒去,這次的疫情讓她意識到,人生不能光喊口號,得腳踏實地把口號變成現實。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的朋友圈就會被健身、看書、學樂器等一些 " 熱門flag " 攻陷,但能真正把flag變為現實的卻寥寥無幾。

我有一個好朋友,去年年初就在朋友圈洋洋灑灑立下了十幾個flag:不熬夜,不喝冷飲,多看書,瘦到90斤,學習一門新技能然後跳槽去更好的平臺工作等等。結果一年多過去了,她也只在剛發完那條朋友圈的時候,早睡了兩天,瘋狂下單了一堆書,但每一本都只看了目錄。更重要的是,雖然她天天吐槽自己有多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卻沒有能力,去改變現狀。如果你問她: " 為什麼沒有按照制定下的規劃,去完成自己的目標,改變一下"時,她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 " 因為忙啊,時間都被公司壓榨走了,哪有時間想別的?

她好像總有用不完的理由在等著告訴全世界: " 混成這樣不是我不努力,是這世界太殘酷。 " 可是你去翻看一下她的朋友圈和微博,又會發現,所有熱門的電視劇、綜藝和網絡八卦她一個都沒錯過,努力好像只是她上網之餘的附加選項。有人說:" 現在的年輕人拼搏全靠腦補,努力只是口嗨。" 他們一邊在深夜的朋友圈裡慷慨激昂地喊著要努力、要改變,天亮後卻又毫不猶豫地關掉定好的鬧鐘,繼續心安理得地混日子。

不知道你們公司有沒有這樣的同事,經常能在晚上十點多看到他定位在公司的朋友圈,但奇怪的是作為入職了好多年的老員工,卻始終是一個基層的崗位。但其實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切的懷才不遇其實都有跡可循。例如下了班之後,並沒有著急做沒弄完的工作,而是先給自己點了個外賣,然後不急不慢地一邊吃外賣一邊刷綜藝,好不容易收拾完準備工作,又接了個朋友的電話,聊了一堆無關緊要的八卦。

等到他掛斷電話準備工作,而你剛好要走時,甚至聽見他感嘆了一句: " 真羨慕你,加了這麼一會兒班就可以走了。" 有沒有哭笑不得?我們不否認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令人無可奈何的挫折,但用努力,逆襲人生的故事也並不是遙不可及的。生活也許殘酷,但它向來公平。你所期待的那種人生,到底是嘴上說說,還是真的埋頭努力過,根本騙不了人。

提到當代的喪文化,始終繞不過去的一個人就是李誕。他曾經用一句 " 開心點朋友,人間不值得 " 戳中了無數在大都市裡頂著壓力拼命的年輕人的心。人們說他 " 活得透" 、" 想得開 " ,於是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把李誕的話當成自己的人生座右銘。每當自己懈怠時,就把李誕的話搬出來,再理直氣壯地說一句: " 反正努力也沒用,不如活得開心一點,人間不值得。是,大家只看到了李誕嘻嘻哈哈的一面,卻沒有人注意過,這個表面上不正經的男人,其實比任何一個人都更努力。

李誕一手策劃創立的《吐槽大會》,在第一季時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網綜,每一期都需要他本人出席才能帶來話題,賺點擊率。而如今,當初那個不起眼的小網綜即便是李誕本人不出現,也能靠過硬的內容一次次在網絡上刷屏,李誕也從當初單一的脫口秀演員,變成了演員、策劃人、企業老闆多種身份集一身的全能人。這樣的成績,難道只需要躺著說一句 " 人間不值得 " 就能得到的嗎?顯然不是,它必然離不開李誕自己的努力。

前段時間有個學員在向我諮詢MBA的有關內容時,聲稱自己的職業生涯到達了瓶頸,誓立要做出改變,但當我介紹完適合它的項目時,他卻只因為需要週末上課的原因,暫時先不考慮。不需多言,很顯然,他並不是我的目標客戶。

人生不是應付檢查的面子工程,而是你自己對你生命的承諾,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付出什麼樣的努力。別在大好的年華里,用自欺欺人的 " 假努力 " 偽裝,那樣也許能騙過別人,卻騙不了自己。讓自己忙起來吧,那才是治癒人生焦慮與不安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