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用藥,止癢還有這8方面的護理細節


除了用藥,止癢還有這8方面的護理細節


臨床上瘙癢的治療方法較多,但控制的難度往往較大,本文重點討論瘙癢的非藥物治療。


瘙癢是多種疾病的常見症狀,包括皮膚病、神經性疾病、系統性疾病甚至精神性疾病。瘙癢不僅可能引起皮膚損傷、繼發感染、瘢痕和睡眠障礙,也可能引起焦慮和抑鬱等情緒障礙,顯著降低生活質量。


臨床上瘙癢的治療方法較多,但控制的難度往往較大。非藥物治療是止癢的第一步,也往往適用於大多數類型瘙癢,只有與其他藥物性止癢措施(比如外用藥物、口服藥物)共同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止癢效果。


本文重點討論瘙癢的非藥物治療,列舉了可能有用的干預措施。


除了用藥,止癢還有這8方面的護理細節


除了用藥,止癢還有這8方面的護理細節


除了用藥,止癢還有這8方面的護理細節

1避免皮膚刺激


嘗試尋找、避免和/或治療引起瘙癢的原因,如過敏性物質、其他皮膚病。


避免加重瘙癢的相關因素(不一定是原因),如粗糙的衣物、羊毛和合成纖維等織物、室內溫度過高或鹼性清潔產品。對於部分人群,必要時可更換為棉質衣物和床品。


穿輕便的衣物,可能有助於保持皮膚涼爽、減少瘙癢感。


2謹防乾燥、加強保溼


皮膚乾燥可能引起或加重瘙癢。建議勤用保溼霜,受累部位每日至少塗抹 1 次保溼霜。保溼霜可以改善皮膚屏障功能,避免刺激物進入皮膚,吸水並防止過多的經皮水分流失。


保溼霜選擇低過敏性、低刺激性、無香味產品。尿素、甘油、凡士林等基礎成分均有保溼作用。


皮膚在夜間的經表皮失水會增加,因此更應當使用保溼霜/潤膚霜/隔離霜。


使用加溼器,調低恆溫器/暖氣。若家中暖氣使得空氣過於乾燥(溼度低於50%),加溼器或許能夠緩解乾燥相關的瘙癢。


其中,膠狀燕麥常添加至保溼霜、清潔劑和沐浴液。燕麥具有抗炎和保溼作用,有助於屏障修復,在治療皮炎和瘙癢方面歷史悠久,每日使用可顯著改善部分患者(如特應性皮炎)的瘙癢。


3優化皮膚pH值


人類健康皮膚有一層"酸性外套"(pH4.5-6.2),由皮脂腺分泌物形成,有助於抵禦環境刺激物。


非皂基清潔劑有助於保持健康的皮膚酸鹼度,這些溫和的清潔劑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的皮膚狀況和皮膚水合作用。應當避免鹼性清潔劑,如許多普通的肥皂。


4降溫


溫度增高通常容易加重瘙癢症狀,因為溫度升高會降低瘙癢刺激感受器的閾值。緩解措施包括穿著輕便的衣物、室內降溫、使用溫水(而非熱水)洗澡。


使用能舒緩和冷卻皮膚的霜、乳液或凝膠(比如提前置於冰箱冷藏),如薄荷腦製劑可讓皮膚有清涼感,能一定程度緩解瘙癢。


瘙癢處局部冷敷或冰敷,而不是過度抓撓。如果選擇冰敷,需儘量避免直接、長時間接觸皮膚,最好用毛巾隔開以避免凍傷。


5注意洗澡方式


選擇適合自己的洗澡方式,包括泡澡或淋浴。部分慢性瘙癢患者反應溫水淋浴可暫時減輕瘙癢,也有其他患者認為冷水澡有幫助。


泡澡或淋浴水溫不宜過高,不宜使用熱水。


洗澡時選擇非鹼性、溫和的清潔產品,但不需要過多清潔。洗澡後沖洗乾淨,輕輕拍打幹燥的皮膚並塗抹保溼霜,避免用力揉搓。


有條件者可嘗試燕麥浴,可能有益,每天最多洗浴一次,參考時間15-20分鐘。


個別時候可考慮溼裹療法:洗澡後先塗抹保溼霜,然後用溼紗布或類似物品包裹,表面再覆蓋幹紗布或衣物。


6減壓


精神壓力和其他心理因素可能誘發或加重慢性瘙癢,減壓或有助於減輕瘙癢症狀。


心理支持/心理諮詢、瘙癢的患者教育和行為干預/行為矯正療法可能有助於減輕症狀,其中應用較多的是漸進性肌肉放鬆、習慣逆轉和認知重建等,甚至可以嘗試冥想等輔助治療。


7物理干預

抓撓可能加重瘙癢,引起瘙癢-抓撓的惡性循環(越抓越癢、越癢越抓),因此需儘可能避免抓撓。


若忍不住抓撓,就應蓋住瘙癢部位。使用輔助材料例如 Unna 靴(從腳包裹至膝蓋的特殊敷料)、活性親水敷料(如 DuoDerm 人工皮)封包有可能打破上述惡性循環。


晚上可戴手套,注意修剪指甲,這有助於減少抓撓引起的皮膚損傷。


8轉移注意力


兒童或成人如果有反覆、慢性瘙癢,均可嘗試轉移注意力,如聽音樂、看電視、室外活動、玩電腦遊戲、使用手機、聊天、有節律的呼吸訓練等。


轉移注意力也算是一種行為療法,作用是讓參與者學會有意識地通過分散注意和改變習慣來抑制抓撓的反射。


9患者教育


患者教育是成功治療瘙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容易被忽視。


應告知患者(或監護人、護理者)基本的瘙癢常識和止癢措施,例如上面討論到的,抓撓會造成皮膚炎症,應儘可能避免。應該剪短趾甲,儘量減少皮膚劃傷。在洗澡時使用涼水或溫水,洗澡後立即使用保溼霜,以最大限度發揮療效。平時應避免使用高pH值或含酒精的清潔用品。


總結

瘙癢是皮膚最常見的症狀,止癢需要綜合評估和綜合處理。上面止癢措施是從群體角度而言,主要包括了避免刺激、避免乾燥、正確保溼、降溫、改善洗澡方式、減少應激、物理干預等方面。但具體到個人,則必定會有個體差異,尤其需要針對瘙癢的病因進行針對性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