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第六回:衝破佛門禁錮 演繹“北方梁祝”

衝破佛門禁錮 演繹“北方梁祝”

尼俗生死戀 “愛情山”葬“愛仙”

孕身歸夫鄉 撫子成巡按 亡魂化雙鴿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孫知雅自認為殺人後,於是乎連夜跑了,落腳在一戶農家荒廢的豬圈裡,獨自躲藏了一夜。

於拂曉時分,公雞第一聲打鳴驚醒了她,發現天還未亮視線不佳,此時難以分辨方位,故她未敢露頭。

時間轉瞬即逝,不一會已過去約半個時辰,目前應該是五更天寅時已過。

五更天,是一夜最黑的時候,也是最冷的時候。

孫知雅不經意間,打了一個冷顫,身體微微顫抖了幾下,急忙裹了裹衣服。

正所謂: “夜眠人靜後 ,早起雞先啼”。

轉瞬之間夜光漸漸隱退,署色已經降臨,黑白交替之間,時光互相交融, 雄雞此時高唱,林間百鳥已經爭鳴。

舊時夜間的計時法,是把一夜分為五更。

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到7時為卯時,五更是夜裡最後一更,叫了五更,說明天就快亮了。

古人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一時辰大約相當於現代時間的兩個小時。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此時東方的天際已微微露白,黎明的曙光,已慢慢揭去夜幕的輕紗,天已經快矇矇亮了,此時如若在不走,定來不及躲避早起的村民眼目。

她躡手躡腳四處張望無人後,慢慢爬了出來,計劃乘船前往位於板浦(地名)三姐孫紫聲家,暫且躲避幾日,安頓後再從長計議。

此地已經呆了數月有餘,故知道夾山口東邊不遠處,有一條大河叫:“鹽河”。

唐朝武則天垂拱四年,既已人工開浚,是用於漕運的河道,被稱之為“水陸要津,鎖航古塞”。

河道縱橫南北,從侍溝山腳下東部穿行而過,河畔邊有一船渡口,可以坐船順流而下,往北方直奔板浦。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來到渡口只見船並不大,此時船上已有數名乘客,船伕看到孫知雅隨即問:是否是去板浦?她答曰:正是,船伕說:等你上船坐穩就擺渡開船。

她於是乎趕緊上船,找到靠近兩小婦人,旁邊的位置緩緩坐下,船伕果真乃是言而有信之人,見她剛落座,就開始划槳擺渡,船頭緩緩離開岸邊,徑直往北方行舟而去。

無意間聽到兩小婦人閒聊,原來她們是來此地上香的香客,其中一位小婦人從言語中得知,應該經常光臨此地。

故知道很多此地傳說故事典故,並把所知悉數講於,應該是初到此地的,另一小婦人聽,聽著聽著孫知雅也好奇湊了過去......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她說大伊山誕生於太古年代,屬泰山支脈,距今已有二十億年的歷史,方圓十平方公里,由十二座山峰組成,最高峰高近七十丈。

被稱之為“遠看象蛾眉、近看似螺髻”的大伊山,具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高高聳立於蘇北平原之上,奇山秀水的大伊山,被譽為“蘇北第一叢林”、“淮北平川第一神山”。

話說大伊山東麓有一座山頭,被稱之為“侍溝山”,也就是後來被稱之為“愛情山”的山。

山頂處被當地百姓起名為:“奶奶頂”,奶奶頂有一座碩大的墳墓,被稱之為:“花墳墓”,據說埋藏著“衝破佛門禁錮,尼俗生死戀”的一對有情人。

此花墳墓據說“日受千人拜,夜享萬盞燈”,反映了當地民眾,對於這段生死戀情的肯定與讚美。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大伊山以其“古”、“佛”、“神”、“奇”聞名遐邇於世,依山傍海,水秀泉清,四季繁花似錦,終年鳥雀常鳴,山上飛瀑碎石,面朝大海終日聽潮,每日都有數千遊客到此遊覽觀光。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之美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以石為景是大伊山的一大特色。

因大伊山群山絕大部分,為片麻岩和淺粒巖等變質岩構成,容易形成變質生成侵入體,且容易在外力作用下風化。

進而形成多種顏色豔奇,而且怪石林立的崖壁,不僅顏色奇而且形態怪,有紅色崖、青石崖、黃色崖等五彩繽紛的崖壁,還有昇仙崖、望夫崖等,不禁讓人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刀。

大伊山上怪石林立,有各種象形石,有形如人頭的老人石、形似青蛙的蛙王石栩栩如生、還有獅身人面石、象石、飛來石、鱷魚石、龜石等應有盡有,可以說是石頭的動物世界。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大伊山還隱藏數處洞府,平時凡人從不曾相見。

比較有名的有神仙洞,仙姑洞,白雲洞,熊神谷,入仙門等眾多的洞穴,每洞皆與在此,修仙得道的各路神仙有關聯。

說起大伊山中隱藏的洞府,就不得不提“二仙洞”。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大伊山“二仙洞”住著兩位神仙,其一乃八仙之一張果老,其二為呂洞賓。

結伴於大伊山上邊修行,邊採藥,閒暇時就在“二仙洞”洞口處,以下棋互相博弈為樂。

此二人自認修行根基不淺,道行甚高,能知休咎,故從未有所懼怕,擔心會有人看見。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不巧忽一日,山下附近村莊中,有小姑子與嫂嫂結伴而行,在山澗中抬水,正巧此時張果老與呂洞賓,也在洞外旁若無人般地下棋。

只聽得小姑子問她嫂嫂說:“常聽人講這世間有神仙,怎奈何我就從未曾見過”。

嫂嫂故意戲弄小姑子,信手朝山洞入口處方向指了下說:“此山坡處不是就有二位神仙(其實嫂嫂什麼人都未曾看見)”。

小姑子信以為真,隨即朝山洞入出處仔細端詳查看,卻奈何什麼都看不到,疑惑不解時就又問她的嫂嫂,那神仙此時在幹何事?我怎麼沒看見。

她的嫂子又信口開河地說:“神仙在下棋哩”。

張果老和呂洞賓聞聽此言,都不由得大吃一驚,再也無心下棋,急忙趕回洞內。

越想此事內心越覺不安,今日結伴於洞口處下棋取樂,未曾想竟被凡間女子所見。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今後還如何能在此山修行乎,此處已不宜久留,他倆決定離開此山,只能再尋覓其他名山修煉。

張果老和呂洞賓於是把洞內收拾一空,即雙雙駕雲而去,腳踏祥雲行至半空之中,張果老對呂洞賓說:“仙翁修道久居此地,今日離去有何感想”。

只見呂洞賓從懷中信手拈來,摸出張紙條用手一指,瞬時紙上出現一首小詩,隨手拋下雲端。

張果老領悟知其意,只見那張紙條飄飄而下,正好落在小姑子與嫂嫂二人抬水的地方。

被眼尖的小姑子撿拾起來,只見紙上寫道:“弓長二口居此間,凡民慧眼識仙顏,愚仙今日同隱去,只留仙穴在伊山”。

嫂嫂和小姑子看罷,方知真有神仙在此居住,突然山坡上崩塌出現一處洞穴,因此得名“二仙洞”,後又被此地百姓稱之為“神仙洞”。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大伊山不僅以九寺十八庵的佛道聖地享譽蘇北、魯南,而且以其“南北商賈聚,西來販漁鹽”地理位置吸引四方客商。

來自山西的晉商也在此有所發展,大量的綾羅綢緞、鐵木瓷器、藥材香料、日用百貨、茶葉菸草等物品,被運到大伊山銷售。

隨著在此地的貿易規模越做越大,擁有山西籍貫經濟實力較強的商賈,在此集資興建擁有高大門樓、廳堂豪華,可容納近二百人食宿的聚會場所,也就是後來被當地百姓仰慕的建築“山西會館”。

山西會館在當地可謂規模宏大,由四進院落組成,有牌坊五座、大山門、下宿、大戲樓、鐘鼓樓各一座及二山門、配殿、東西長廊、東西廂房、耳房、正大殿等。

大牌樓高達數丈,東西兩側各有小牌樓一座,雕樑畫柱,頗為壯觀。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大山門俗稱"過馬殿",兩側立有泥塑彩繪戰馬,側立馬僮,西側高大的拱形門上書有"晉者勝地"四個大字。

出山門即是大戲樓,坐南朝北,高約三丈多,戲臺由兩根大紅明柱支撐,臺前橫樑掛一匾上書"水鏡臺"三字。

後堂懸掛一匾上書"紫金東來",戲樓北面二山門上方掛一匾書有"千秋俎豆"。

門前兩根大旗杆下雄居一對大石獅子,形態惟妙惟肖十分逼真。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沿過殿出廳既是正大殿,正大殿是祭奉關公的主殿,正殿中間位置供奉著關羽的塑像,東側是懷抱寶劍關羽塑像,手掌印信的關平,西側是手扶青龍偃月刀的周倉。

正殿內雕樑畫棟,色彩豔麗,位於東配殿內的牆壁故事畫,也是會館內的一絕,整個牆壁所描繪的是三國裡的重要故事片段。

以關羽一生的業績為主線,桃園結義、夜觀春秋、大破黃巾、應有盡有。

每一幅畫的注角上都標有山西籍商號贊助的銀兩數目,錢多畫面大,錢少畫面小,既體現了關羽的忠義誠信,又透露出了商人斤斤計較的心境。

每個月的初一、初五、十五是山西商人進香的日子,這三天裡,關帝殿裡煙霧繚繞,熱鬧非凡。

關公像前還設有香案,聚寶箱,裡面撒滿零錢,是拜謁祈福的人們,以此表達對關羽大帝的崇高敬意。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明朝永樂年間,祖籍位居山西介休,綿山“莊家寨”的俊雅書生名曰:莊龍。

只見他著一身水墨色秋衣、面目生得典雅韻致,身軀凜凜且相貌堂堂,烏黑的頭髮在頭頂梳著整齊的髮髻,清秀的面孔在太陽的照耀下顯出完美的側臉,一雙修長潔淨的雙手不時遮擋著陽光,一身的書生氣質。

並擁有光射寒星的雙眼,兩道彎眉渾如刷墨漆,胸脯橫闊且話語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

看那容貌,好個清朗才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一不通,且通曉醫術。

因家境並不富裕,故無力賄賂考官,雖擁才高八斗之才,學富五車,且才兼文雅,但始終屢考不中,便看破紅塵。

聽聞鄉中經商親友時常講起,大伊山擁有九寺十八庵,乃是佛道仙境聖地,故對其極為嚮往之。

大伊山曾有“雲臺和尚伊山廟,僧道寺觀勝蘇州”之譽,山上遍佈大大小小寺廟二十座有餘,歷來是尋仙求道的洞天福地,古時即被譽為“淮北第一神山”,於是乎他便長途跋涉來到這東海名郡,海隅仙山。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此位瀟灑俊書生,初到此地便每日飽覽青山秀水的大伊山,他時常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只見他不緊不慢,走走停停,仿若流連於路旁風景。

遊覽幾日下來,莊龍游罷主峰順勢東下,路過侍溝山頂“奶奶頂”。

奶奶頂有尼姑庵一座,石宮門正上方庵門頭上刻著三個大字“奶奶庵”。

從奶奶庵沿石階而下行至半山腰,迎面撞見一俊俏小女尼,以瘦弱之肩挑兩大桶水,艱難攀階而上。

莊龍看在心裡頓生憐意,主動接過水擔,協助幫忙挑水,小女尼甚是感激,不經意間竟然熱淚盈眶。

于山腰處歇息交談時,方知這年輕小女尼乃山東濟寧府通判之女,也算是大家閨秀名門望族,名曰:鍾離鳳。

自幼體弱多病,遍求附近各地名醫皆不能治,後經道家指點,須去東南七百里海邊,山廟修行方無性命之憂,尼姑庵屬於佛門清淨之地,門禁相當嚴慎,本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故才來到此地,在奶奶庵帶髮修行,皈依佛門後法名:妙香,至今已過六載。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妙香因病出家,內心並未六根清淨而不戀世俗,煩惱未除,故並不能傾盡一生時間而虔誠出家。

帶髮修行者雖同樣已皈依佛門,卻仍對世俗有著很深的眷戀,只是內心的皈依,卻無法脫離世俗的束縛。

閒談中當妙香得知莊龍因考場失意,有遁入空門的想法後,憑藉往昔經驗勸道:“入佛門易,解愁雲難”。

本庵大殿有副取自《大方廣佛華嚴經》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偈語對聯,上聯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下聯為“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你看,佛祖也不信鬼神,根源不在天上,而在人間,一切是從心裡想出來的。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我父母在世之時,年年均有大筆財物送達庵中,故在庵內度過一段相對寧靜的日子,邊整理修身養性之功去充實自己,邊專研修學佛之法去積福積德,此中功德利益實難以言語衡量。

但自父母過世之後,不再有錢物奉上,庵主便對小尼另眼相看,儘讓我做挑水、燒飯、洗衣、掃院、值更、添油等諸多苦差事,言畢盡竟不由自主嗚咽起來……

莊龍頓時醒悟感慨:“原來這佛門也非淨土,遁入空門也還要受世俗之累”。

罷了、罷了、罷了,此生未入官門,也不遁入空門,不如入晉商之門,也還算是一條生路。

莊龍此時不在出家想法心意已決,便勸妙香就此還俗,還說道不如與他一道專研經商之道,如能掙得諸多錢財,豈不生活自由自在,快活逍遙乎。

妙香道:“父母雙亡,又無其他親人,今初見君面,怎能議定乎”。

莊龍聽罷,竟覺得妙香言之有理。此時他欲言又止,竟無言以對,便默不出聲把水挑送至“奶奶庵”後門,隨即便告辭離去。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自此後莊龍每日都前往這山道幫妙香挑水,並於歇息間吟詩作對,談古論今,他倆志趣相投,竟日久生情,暗生情愫,感情與日俱增並日漸濃厚。

他倆一直都在互相尋覓感情寄託之處, 長時相處過後方才得知,都確定對方才是其互相所愛,能託付終身之人。

真乃高山流水覓知音,夢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如此已過月餘,忽一日,妙香不幸染病,尼姑庵主不僅不給她治病,還讓她肩挑做道場的傢什,送往山下財主家以便於做法事。

妙香因病身體虛脫,臉色是極其蒼白,纖細的手指軟弱無力,往昔那水靈靈的大眼睛半眯著,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近百斤的重壓讓她瘦弱身軀難以承受,剛下山十數步,一不小心便摔下路階,疼痛而昏厥過去。

此刻正在山下等候,幫妙香挑水的莊龍,遠遠見妙香摔倒,忙急速奔上山徑,將妙香小心翼翼,抱至一處平石上,取隨身攜帶的銀針救治於她。

時間已過許久,妙香才從昏迷中醒來,見自己躺在莊龍懷中,古時禮教規定"男女授受不親,乃禮也”,故本想掙脫,但忽覺頭痛難忍,想起庵主的無情虐待,莊龍的真誠救護,此刻有肉體上的痛苦,也有精神上的痛苦。

憂傷惆悵之下,內心已經傷到撕心裂肺,苦到孤苦無依,委屈中夾雜著恨意,不由得緊緊摟住莊龍,竟情緒激動崩潰,而放聲大哭起來,莊龍也同情地加以撫慰不止。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不曾想庵主老尼姑:“悟清師太”聞訊而至,見此狀致其極為大怒,隨即喚來位於山腳下的關帝廟武僧:覺義和尚,與其一道將莊龍痛打一頓。

來不及躲避,棍棒已狠狠不停地抽在,已經傷痕累累的肢體上,文弱書生並未有反抗能力,撕心裂肺慘叫的聲音,讓人聽著不寒而慄。

悟清師太隨即將已經嚇傻愣住,不知所措的妙香強行拖回庵中,讓她面壁思過,不準再離庵門半步,並致函告知山西會館,譴責莊龍勾引佛門弟子的不良行為。

莊龍回到山西會館,因傷重疼痛難忍故臥床難起,會館裡眾人得知,莊龍勾引帶髮修行的小女尼,便也開始對他議論紛紛,並冷眼嘲諷鄙視之。

此時已過許久時日,隨身攜帶的盤纏已悉數用盡,莊龍現已身無分文,想起前幾日結交,居於附近村莊的詩友:侍詢公,便離館投靠於他。

侍詢公憐惜並理解莊龍處境及戀情,說服族長將侍氏祠堂裡一間偏房,容莊龍暫住且歇息。

並代莊龍傳書信於妙香,苦言相勸其還俗,妙香接信後深為感動,但畏懼佛門禁規,還是覆信一封,婉言拒絕莊龍之好意。

莊龍再託侍詢公,以詩相勸:“說道虛無轉費猜,人間名利給誰開;佛心不愛錢和鈔,瓦屋金身何處來”。

妙香為表白心境,回詞道:“身像浮雲縹緲,心如飛絮,氣似遊絲,往日不曾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莊龍讀詞後情不自禁黯然神傷,故再次央求侍詢公協助撮合,經過大家數番出謀劃策,苦思良久後頓生一計,那就是等候老尼姑悟清師太外出遊歷之際,定於夜深人靜之時,接應妙香以便逃離庵門。

果真未過許久時日,老尼姑悟清師太,開始遊歷四方已不在庵內,侍詢公瞅準機會,乘著夜色接妙香出庵門,讓其與莊龍雙宿雙飛。

因已身無分文,後來只能隱居於大伊山後山一岩石洞中,雖然有時受到侍詢公接濟,但也只能勉強維持生計,艱難度日。

雖然現實生活十分艱難,但兩人感情精神世界,彼此相互寄託甚好。

莊龍對妙香幽默開心的聊天道:此刻在這山洞之中無所事事,假如我似如天空中孤獨的鷹隼卻找不到獵物,廣闊天空任卻我遨遊,而你確是地上寂寞的小母雞,卻有主人餵食,你說是你的寂寞比我多,還是我的憂傷比你多。

妙香笑著說:不管怎麼說剩下的時光,你陪我,好不好,這樣你也不寂寞,我也不會憂傷......

妙音並誓言說:只要你不離不棄,定會生死相依。

莊龍道:生活是平淡而美好的,讓一切憂傷、煩惱、快樂都順其自然吧?說著夫妻二人相視一笑。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其實侍詢公家也並不富裕,並未有寬裕之財,故只能施以微薄援手給點舊床褥,以及少許糧食,有時妙香自己挖點野菜充飢,採摘點野果望能解決溫飽之需,莊龍有時也去鄉間田園小河裡,捕捉點魚蝦倒也不至於餓死。

為了愛,可以拋棄生死。

為了愛,可以不畏貧賤。

為了愛,可以浪跡天涯。

為了愛,可以無慾無求。

不久妙香便懷有身孕,莊龍是喜中添憂,竟茫然不知所措,以前被和尚覺義打傷無錢醫治,故落下腿部殘疾,不能幹重活無法外出做工掙錢。

為了愛妻與尚未出世的孩兒不求生活無憂,但哪怕能苟延殘喘於世,莊龍心裡也倍感欣慰。

於是乎只能淪落到到附近集市,靠乞討過生活,久而久之山前山後,百姓對莊龍皆以“花子”相稱。

有孕在身的妙香看莊龍一介書生,卻忍辱負重去做乞討之事於心不忍,只好託侍詢公找了個塾師乾乾,以此維持生計不至於餓死。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不曾想“花子”當塾師對此地百姓比較稀奇,故一時被人們傳揚開來,當然塾師用所獲知識謀生,自食其力也不置可否。

塾師古人稱之為"舌耕",被社會公認是一種清白而崇高的職業,也被此地百姓尊重。

但傳聞引起奶奶庵主老尼姑悟清師太的注意,因妙香的出走,使她少了個廉價聽話的奴僕,故懷恨在心,且附近百姓間傳聞是被“花子”拐走,實乃有辱佛門淨土禁規,令她甚感難堪。

於是乎她出錢讓覺義和尚打探,沿途追蹤莊龍並得知他倆藏身之處,當得知妙香此時已懷有身孕,若收回佛門恐有褻瀆神靈佛法之嫌,故定計於當日傍晚時分,哄騙莊龍夜行至奶奶頂上偏僻之處將其棒殺。

於是乎派人送口信,哄騙莊龍說看妙音過的清貧且懷有身孕,已將她接到庵中好生照顧於她,在奶奶庵裡面等待於他。

莊龍信以為真不知有詐,故並未有防備之心,不認為有人會加害於他,故如約而至行至,奶奶頂偏僻之處,被已埋伏在此許久的覺義和尚,棍棒重擊之下慘遭到毒手而亡。

妙香見莊龍整夜未歸,第二日又託侍詢公查尋,未曾想竟在奶奶頂上,發現莊龍早已亡故冰冷的屍體。

妙香深知莊龍之死有疑,猜想乃庵主悟清師太之故,但苦於暫無證據,故無法指證,事已至此只能罷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遙想當初恩愛之情景,心中倍感寂涼,此時也只能獨自悲傷欲絕。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曾以為憂傷比寂寞孤獨更深沉,未曾想憂傷淪陷於寂寞孤獨裡,方知寂寞孤獨比憂傷更難熬,更令人疲憊不堪,為了肚子裡的孩子,只能暫且苟延殘喘於世間。

此事過後她一個人位於山洞之中,不,肚裡還有一個孩子,是兩個孤獨寂寞的靈魂。

此時她悲傷欲絕,整日以淚洗面,獨自承受寂寞孤獨,並攜那憂鬱的靈魂,在山洞之中來回遊蕩,軀殼早已不知丟棄在何方,風透過她的靈魂吹過,卻帶不走她的寂寞孤獨和憂鬱。

或許風中含有太多的憂鬱和寂寞孤獨吧!也或許是風在可憐我吧!不願將我僅有的寂寞孤獨和憂鬱帶走吧!說著摸著肚子裡的孩子不停的哭泣......

可憐花季女子因病遁入空門,為情逃脫,今有孕在身,孤獨一人無法告官求助,只好求助好心人,能就地取土圓葬。

或許是他們的愛情故事感天動地,她的悲慘人生經歷令人憐憫,山前山後百姓主動幫忙運土圓墳。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加上妙香悼念亡夫真誠,每日捧土風雨無阻,數月下來,其墳直徑約六丈有餘,高約四丈,對百姓來說墳冢已屬異常高大,此墳冢因埋葬的是“花子”,故被當地人稱之為“花墳墓”。

站在山前河或大街上均清楚可見,後來民間傳說,“花墳墓”之所以高大,是因為葬在“風水”地上,晚上山下萬家燈火猶如公祭,白天墳東河流縱橫,千帆競發,艄公櫓手,弄船如拜。

故有“日受千人拜,夜享萬盞燈”之說。

據說老尼姑本想破了此墳風水,花重金請來一位道士,但道士告知若想破掉風水,需“三天不走船,三天不點燈”,尋常百姓家,誰人能做到,所以老尼姑想破墳冢的想法也只好罷了。

妙香在整理莊龍遺物時,從書中發現他寫給父母的一封書信,既介紹了妙香的身世為人,又報喜說即將身為人父,若生子就取名:天賜。

並講不久將攜妻兒返回山西老家與二老團聚,為實現丈夫遺願,妙香在鄉親們的資助之下,回山西認祖歸宗。

聽說對公婆十分孝敬,公婆對她也非常疼愛,不久妙香果真生有一子,故取名:莊天賜。

天賜聰慧好學,善良孝順懂事,才華橫溢,二十歲進京趕考中了探花,在官場摸爬滾打數年後,被當朝皇帝欽點為兩省巡按。

妙香眼見兒子已經長大成人,功成名就,內心十分欣慰,因過於思念丈夫,病入膏肓,自感將不久於人世,遂立遺言死後與丈夫合葬在一起。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妙香去世後,莊天賜故攜妻與獨子,並親自扶靈柩一同結伴前往大伊山。

莊天賜乃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秉承"孝莫辭勞,轉眼便為人父母;善因望報,回頭但看爾兒孫。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為孝,婦能養親者也;公姑得一孝婦,勝如得一孝子。婦之孝,不如導孫以為孝,孫能娛親者也;祖父得一孝孫,又增一輩孝子。

為遂母親生前心願,蓋著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上馬車,此行長途顛簸經過數日,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終才安全到達大伊山。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莊天賜攜眾人挖開父親墳墓,破墳取出其父遺骸與其母合棺畢,還未來得及重新下葬之時。

突然一陣狂風颳來,地面上沙土被驟然捲了起來,一時間飛沙走石,嗆得眾人睜不開眼睛。

只聽得陣陣狂風聲中,似如千軍萬馬的兩軍戰場,此起彼伏來回奔騰廝殺。

此時沙土飛揚,昏暗籠罩著大地,強勁的氣旋夾雜塵土,似如龍捲風般聚於棺槨四周許久。

息風塵止後,眾人眼前一座高大墳丘突然屹立,相較之前更加雄偉。

墳頂上站著一對白鴿耳鬢廝磨,嘶鳴不止,其聲悲喜婉約,猶如夫婦互做傾訴。

莊天賜隨即率眾人磕頭跪拜,砌石圓墳,立碑建坊。

此後在莊天賜有生之年,每年清明時節都攜妻兒來此祭掃雙親。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且每年清明節前後,都有一對白鴿在墳頭盤旋半月方才離開,好像在等著兒子莊天賜全家的到來。

從此“花墳墓”的悽美愛情故事傳遍淮海、魯南一帶。

人們歌頌莊龍、妙香的生死戀情,被譽為“北方梁祝”,還稱倆人為“愛仙”,侍溝山也被稱之為為“愛情山”。

知道真相的百姓,譴責奶奶庵主和關帝廟武僧,將兩人的法號“悟清”、“覺義”稱為:無情絕義,乃狼狽為奸之小人也。

不久這老尼姑悟清師太,經不住當地百姓千夫所指、萬人唾罵,不久就一命嗚呼竟無疾而終。

觸犯眾怒的武僧覺義和尚也悄然出走,不知所終......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花墳墓篇”第六回

作者:午時一刻家居,序言:未完待續,預知下回,請持續關注頭條號:午時一刻家居,作者費時記錄整理古時海州地區傳說,把此地風土人情展示於當下,不渲染鬼故事嚇人,只想展示古海州的璀璨文化、源遠流長(此成語出自唐代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人傑地靈、群賢畢至的風采。讓作為古海州地區百姓倍感無限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