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一课丨“离离原上草”中的“离离”竟然是后人改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这几句,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大家也知道,白居易16岁时,靠这首诗得到了大诗人顾况的认可和赞许,从此扬名京师。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这首诗中的“离离原上草”在白居易的原创中是“咸阳原上草”,其中的“离离”竟然是后人修改得来的。

在唐代文人张固编订的《幽闲鼓吹》一文中,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而在南宋文人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明代文人唐汝询《唐诗解》两本书中,这首诗的前两句也是:“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可是,到了清代,蘅塘退士(孙洙,字临西,一字芩西,号蘅塘,晚号退士)编纂的《唐诗三百首》中,这两句诗却突然变成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虽然我们并不知道是谁替白居易修改了这两个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唐、宋、明之前,这首诗一直都是“咸阳原上草”。暂且不说是谁修改的,我们先看看这样的修改到底有多牛。

我们知道,“离离”在古诗中是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比如,诗经中的名篇《国风·黍离》中最有名的一段:“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这段诗的大意是:“稻米茂盛结起了果实,但想起故乡的我却满满的忧愁。”自《诗经》以后,“离离”这种《诗经》中常用的起兴手法开始十分流行,并且一直被后代文人所沿用。唐代李贤的“瓜熟子离离”,清代黄遵宪的“门前两行树,离离到天际”等等,都是沿用了这种起兴的手法。

从“咸阳原上草”到“离离原上草”,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在意境上却有天壤之别。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但“离离”这两个字和分离没有任何关系,它是形容青草茂盛的样子。这样改动有两个好处:首先这两个字是点睛之笔,诗作的开头就将青草茂盛的样子写得十分传神;其次,这两个字又与末句“萋萋满别情”中的“萋萋”首尾呼应,令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飘然灵动。这样的改动,使得整首诗一下子提高到了另一番境界,情景、人物、意境的完美结合,给读者无尽的感叹和遐想,的确美不胜收。

从“咸阳”变“离离”的修改中说明,既是像白居易这样的写诗高手,在创作时也会有无法尽善尽美的境遇,或许这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文丨有人问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