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論證,讓說理更形象

類比論證,讓說理更形象

塗韶華

【作文呈現】

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作答。不少於700字。將題目抄在答題卡上。

“韌性”是指物體柔軟堅實、不易折斷的性質。中華文明歷經風雨,綿延至今,體現出“韌”的精神。回顧漫長的中國歷史,每逢關鍵時刻,這種文明的韌性體現得尤其明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激發出這種文明的韌性。

請以“文明的韌性”為題,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從中國的歷史變遷、思想文化、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社會生活及中國人的品格等角度,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論證合理。

要求:思想健康,內容充實,感情真摯,運用記敘、描寫和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

文明的韌性

北京一考生

推開孤城萬里,不見春風吹度盛世幾千載;聽憑朔風捲塵,唯見中華文明立風雨安如山。何以?中華文明藏有無盡韌性也。正是因為有深厚的文明之韌、悠遠的歷史之韌和無數偉人先輩的品格之韌,中華文明才獨樹一幟、悠遠綿長。

在中華文明的燦爛星河裡,有《山海經》裡游龍靈眸初啟扶搖而去的古人想象的wangyang恣肆,亦有《齊民要術》“耕而不耮,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潤物無聲;有明君大殿上“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的飛簷,亦有江南水鄉粉牆黛瓦的馬頭牆;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陣陣激盪黃河之水,亦有幕春深處玉笛聲聲喚起故園之情。茶馬古道上,駝鈴聲聲,新摘的茶葉,新染的綢緞交到異鄉商人手中。官廷之內,塞外名曲悠揚婉轉,貴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

包羅萬象,海納百川,這是中華文明的柔軟。它敢於揚棄,善於包容,總能以博大的胸襟接納各種文明並內化為自身血肉,因此能不斷革故鼎新,煥發新的生機。

多少次野火紛燃,狼煙四起;多少次危在旦夕,國如累卵,中華人民也曾畏葸不前,一潰千里,卻始終不敢苟且。一聲“拼將十萬頭顱血, 須把乾坤力挽回”的吶喊使他們匯成燎原之火,他們將生死安危置之度外,堅韌不屈,終得以重整家國,光復中華文明。中華人民用血肉之軀築成銅牆鐵壁,守護著中華文明的內核——那是一顆跳動不息的心, 這顆心用它的血液滋養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

巋然不動,堅不可摧,這是中華文明的堅實。這份堅實烙印在中華人民心上就成了頑強不屈的品格,有如漢字裡的“人”,只是站著,便可力扛江山萬萬年。這份堅實讓中華文明五千年一脈相承,不改本色,亦能夠步履鏗鏘,邁入新時代世界文明的殿堂。

丘吉爾曾說:“不伴隨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將成為滅絕的文化。”柔軟而堅實的人性力量哺育了中華文明五千年。面對各國文明互相競逐的新時代,我們應該時刻銘記歷史車轍下沒落文明的遺骸,時刻警惕頭頂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當以蒲葦之柔軟包容,以磐石之堅實捍衛,堅守韌性,護中華文明之河生機盎然,萬世流長。

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中華文明用她特有的“韌性”綿延整個民族,養育一代代精魂。我們的民族復興之路已然越走越寬,作為青年的我們,不如先從以身傳承這種民族韌性開始,向著心中的理想邁進……

評點:

文章立意精準,主旨句鮮明突出。文章先論述中華文明的柔軟,再轉論中華文明的堅實,最後論述中華文明韌性的獨特之處:以柔蘊剛,以剛蓄柔,剛柔並濟,不折不崩。文章開篇最大特點是善於運用類比方法,並結合設問,引出中心論點,即“中華文明藏有無盡韌性”總領全文。類比方法的使用,使文章的說服力倍增。

應試妙招

類比證論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其中,“相同特點”是這種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就無法進行類推;“比較類推”是這種論證方法的根本標誌,沒有這個推理過程,就達不到證明論點的目的;“已知事物”是這種論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它是為所要論述的主體事物服務的客體事物,沒有這個條件,不能使類推的道理明顯化,不易為讀者接受,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這種論證方法通過客體事物與主體事物相同特點的比較,把客體事物的性質類推到主體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體事物具有客體事物同樣的性質,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

簡而言之,類比法是根據兩個對象在某種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這樣的問題自古有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魯國雖保留祭祀,但只是保留了殺羊這項禮儀。子貢認為這種祭祀方式過於簡單,還不如連羊都免去,不去祭祀為好。孔子一句“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就是對子貢認識事物不夠全面的批評。孔子目光深遠,他看出了殺羊這項禮儀的存在對保存“禮”的長遠影響和意義。

時間來到21世紀,我們會發現,認識事物不夠全面的問題不僅沒有消失,反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我們總愛以韓寒、比爾·蓋茨等人在輟學之後取得的成功事例來證明“讀書無用論”,卻忽視掉更多的不讀書之人在社會底層掙扎的事實。

——2018年高考全國卷作文《以全面思維觀事物本質》

文章用《論語》中“爾愛其羊,我愛其禮”來證明全面深入認識事物的重要性,使得文章在人文底蘊上顯得足夠深厚。再輔以“讀書無用論”的反例,又使得文章的論述顯得較為深刻。實際上,這篇文章正是從具體問題的分析上升到認識論層面,從而顯得獨樹一幟。

類比論證法在表現形式上,有各種不同的情況。從主、客體事例的數量看,在同一論證過程中,主體事例只能是一個,而客體事例則不受限制,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幾個。如《察今》裡就有“荊人涉雍”“刻舟求劍”“投嬰於江”這三個客體事例,每一個客體事例後面都有一段比較類推的文字,起著反覆論證反覆強調的作用,從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變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謬。客體事例的來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也可以是假設的事例;可以是一個包含科學原理的事例,還可以是成語典故。

類比論證在論證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具體的事物,所以它具有其他論證方法所不具備的形象、生動的特點,容易使讀者在形象的感受中明白道理,接受作者所論證的觀點。運用類比論證需注意以下幾點:

1. 要使用同類對象進行類比。世界上具有某些相同屬性或相似屬性的事物是無窮多的,有的根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對它們進行類比,就缺乏說服力。

2. 避免單獨運用類比論證一種論證方式。最好是與其他的論證方式結合使用,使之起到補充和豐富的作用。

3. 要注意結論的可靠程度。除非個別很有把握的情況,否則結論一般只是一種可能性。在表述上要把握住分寸,不可絕對化。

【片段訓練】

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運用類比論證的。

風,從水中掠過,留下粼粼波紋;陽光,從雲中穿過,留下絲絲溫暖;歲月,從樹林中走過,留下圈圈年輪……那麼朋友,我們從時代的大舞臺上走過,又該留下點什麼呢?我們應當留下青春的驕傲,尋夢的足跡;我們應當留下真我的風采與個性的張揚;我們應當留下無悔的演繹和星光的燦爛!

答案:此文段運用了“類比論證法”。風掠過水麵,陽光穿過雲中,歲月走過樹林……它們都有相同點:就是留下點什麼,然後接著論證“人生該留些什麼”這個中心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