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稀缺性”這個詞,用於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上,也許有些家長還很不理解,但是從個別孩子在學習上諸多表現來看,他們在學習上表現為散漫、逆反、厭惡的狀態和情緒,他們沒有把學習當成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完全就是被動的、無奈的、應付的學習狀態,或者說孩子成為了學習的奴隸,對於孩子而言,學習是每天讓他們不快樂、不輕鬆的真正根源。

為了讓孩子愛學習、想學習,家長們也是想了很多的方法。例如:給孩子報興趣班、請家教老師,最後變成物質獎勵,答應孩子,只要考進多少名次,考到多少分數,就滿足孩子提出的物質條件。學習成為了孩子提出物質條件的“籌碼”,一些家長們只要孩子能學習,愛學習,什麼條件都能滿足於孩子。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但是,這樣的學習不是孩子們能真正長久保持的狀態,這樣的學習不是家長們希望看到的學習,那麼,這樣的學習狀態下,孩子不是學習的主人,而是真真正正地成為了學習的奴隸。如何利用教育方法的“稀缺性”?

相比較學習來說,什麼活動的時間相對少一些?孩子的玩耍時間、玩電腦的時間、看書的時間......這些時間和學習來比較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孩子們會把這些活動看得非常的“稀缺”,或者是一種奢求。他們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會很珍惜,同時也是意猶未盡的狀態。如果把這種孩子的心理狀態用於學習身上,那麼,就可以大大地提高孩子學習的參與性、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孩子討厭學習、躲避學習的狀態調整為渴望學習、期待學習的狀態。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孩子成為學習的奴隸,會有哪些表現呢?

孩子成為學習的奴隸,其實說到實質就是孩子沒有自主性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那麼自主性的學習會讓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孩子是學習的主體,自己做主,不受家長或老師的支配,不受外界干擾,能夠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實踐等手段使達到自己的知識上和情感上和經驗上的需求。是非主動的學習,而是被動的學習。孩子變成學習的奴隸就會表現為下面的四種狀態:

1、家長不嘮叨不學

嘮叨對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多大年紀的學生,頭幾次在嘮叨也許是管用的,但是時間一久,父母的嘮叨對於孩子的學習根本就不能起到任何的作用,就如同炒菜需要放鹽一樣,已變成孩子意識中的一個最平常的狀態。相信很多孩子一定聽過這些嘮叨的話語:“幾點了還不寫作業?”,“認真寫,又溜號!”,“這次又沒考好,以後考大學怎麼辦?”........這些話是天天說,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家長一開始嘮叨,這才拿起書本裝模作樣的地開始學習,其實學習的效率是極差的。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2、家長不獎勵不學

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獎勵已經開始沒有了限制,只要孩子能學習,什麼要求都答應,只要孩子能考進家長心目中的名次,就會獎勵孩子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獎勵已經成為孩子學習的籌碼,物質重獎下,孩子把學習當成了給父母完成的任務,學習不是給自己學的,而是給父母學的。

至於將來考什麼大學,報考什麼專業,也都是父母說了算,自己只是像一個被父母提線的木偶,這樣的學習被孩子標上了“價錢”的標籤,已經失去了原本學習對於孩子的真正意義。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3、家長不發火不學

嘮叨和獎勵都不管用的情況下,一些家長沒辦法只有動粗了。家裡基本天天都是雞飛狗跳的狀態,這些家長髮火以後,學生也僅僅是短暫的“認真”學習狀態,心理素質好的學生就繼續和父母周旋,心理素質不好的,有的孩子表現叛逆,就會做出一些極端的事情來,讓家長後悔不已。

其實因為學習而打罵孩子的家長,在教育上真的出現了問題,如果靠打罵的教育方法,讓學生都能考進清華、北大的話,我們何必又費心費力的研究學生,使用什麼教育方法、心理分析呢?一根棍子就解決了所有問題,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4、家長不檢查不學

為什麼學校的老師會讓家長每天對學生的學習和作業情況要有一個檢查,其實,家長通過檢查能對孩子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和情況的掌握。如果每天孩子的作業,家長不看一看,真的就不知道孩子學習達到了一個什麼程度。

這個學習檢查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尤為重要,低年級的學生本身自控能力就很差,學習需要家長的監督和指導,一旦孩子的學習習慣在前期養成,那麼,對於孩子以後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是至關重要的,基礎不打好,孩子上了高年級他們就很難再改正過來。

當孩子每天的狀態,一定要家長檢查了才能學習,就說明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沒有養成。當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不需要家長檢查,孩子也一樣高效率地完成學習任務。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要成為學習的主人,意義所在

何為學習?月亮姐姐認為對於孩子來說,非主動地學習和主動學習中間只差一層窗戶紙,只差一個臺階,只要孩子們能從非主動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的階段,那麼,對於家長而言,孩子擁有這樣優秀的學習品質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

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在學習中努力的方向;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在學習中改進什麼;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孩子才知道自己要在學習中收穫什麼。孩子只有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改進了自己的不足,最後才能獲得豐碩的成果。家長積極利用教育方法的“稀缺性”來幫助孩子,戰勝在學習活動中“奴性”變被動為主動。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使其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

教育的方法有很多,每個家庭對於自己的孩子教育方法都不同,但是,有的家長就能把握好自己孩子成長的節奏,有的家長則越管越糟糕,問題到底出在了哪裡?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他們以前未曾感受過的體驗,然後使其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

把經濟學中的“稀缺性”延伸或運用到教育方法中來,也是能夠舉一反三的。因為其教育方法“稀缺性”的特質,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和重視,或者說是打破常規的教育方法,讓孩子眼前一亮,引起孩子的注意,打動孩子的內心就是成功的教育。

在這裡月亮姐姐給家長朋友們提四個小建議,轉變自己的教育方法,在您對孩子刮目相看之前,讓孩子先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以往不同的教育方式。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1、對症下藥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種教育方法對於孩子們而言,不是萬能的,必須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就如有的孩子吃軟不吃硬,有的孩子吃硬不吃軟,不是讓孩子適應你的教育方法,而是面對不同的孩子要採取不同的方法,對症下藥才會有教育的效果。

分享一個小故事:美國南加州有一所破爛又貧窮的學校。匱乏的教育資源,懶散不求上進的學生比比皆是,如此現狀註定了這裡的學生沒有理想和未來。但是在1974年的一天,一位叫傑米.艾克蘭特的老師來到了這所學校。第二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老師換了一身廚師服,拿著一把菜刀走進了教室。走進教室他就直接砍掉了一個桌角,瞬間學生都被嚇住了。

這個下馬威也是非常成功,教室一片寂靜。通過這次驚人的“亮相”,這位教師成功地“征服”全體學生以後,在學生和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有18名學生都進入了有名的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

試想,這把菜刀就是具備了教育方法中的“稀缺”特質,正是這把菜刀幫了這名叫傑米.艾克蘭特老師的忙,所以才會教育成功,畢竟拿著菜刀上課的教師估計只有傑米.艾克蘭特一人。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放棄對孩子的控制,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權;不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傑弗裡.伯恩斯擔

2、欲擒故縱法

想讓孩子學習,卻表現出故意的不讓孩子去參與,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很多孩子不管年齡的大小,都有這樣的心理狀態,家長越不讓孩子乾的事,孩子越想弄明白。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孩子對於學習更是表現出擅長的科目使勁地學,成績不好的學科放置一旁。

如果想讓孩子對某個學科感興趣,那麼不是逼迫,而是從興趣入手,欲擒故縱。讓孩子自然而然地去關注和參與。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學習對於孩子來說就像吃東西一樣,總是有孩子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當孩子不喜歡吃的時候,不要強喂他們吃,吃了也會吐。

欲擒故縱,只需把食物改改味道和製作的方法,才會引起孩子的食慾,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吃了。學習也亦如此,給孩子消化的時間、給孩子接受的時間、給孩子品嚐的時間,那麼,學習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道美味的大餐了。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在學習上做到眼勤、手勤、腦勤,就可以成為有學問的人。 ——吳晗

3、自立訓練法

在一個書香門第成長的孩子,身上自然也潛在地顯露著書香氣質,孩子愛不愛學習和家庭氛圍有著直接的關係。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在學習上需要家長全程督促和監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自立能力也是非常差的。因為生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在學習中體驗,學習不能自立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受影響的,手勤的孩子,學習自立和自律應該是很突出的。

所以,從生活自立中入手,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擺脫“巨嬰”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自律的生活習慣同樣也會影響著孩子的學習自律習慣,一個在學習中沒有主動性,被動的孩子,同樣也不是生活中的主人,只是生活中的小公主和小皇帝。

生活自立的孩子,在學習中也會獨立思考,在學習中也會獨立計劃,在學習中也會懂得自律。由自立逐步變成自律的孩子,他們在學習上是積極主動地、是努力上進的、是刻苦認真的。

所以,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那麼先從生活中的自立能力培養入手。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4、鐵杵磨針法

孩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堅持才是勝利的法寶。據知,一個人的習慣僅需21天就可以養成,堅持,能讓孩子成功一半,如果有鐵杵磨針的毅力,那麼,家長就會發現自己孩子驚喜蛻變。

舉個例子,如果孩子的語文理解能力差,作文寫作能力差,那麼就培養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每天,家長要把孩子閱讀的時間固定下來,陪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先從自己感興趣閱讀的書籍中入手,只有孩子感興趣的書籍他們才能堅持下來閱讀,等到習慣一旦養成,再從看興趣書籍逐漸向學習書籍進行過渡。習慣就像鐵杵一樣,慢慢地磨,最終它終將會變針。

把握教育方法的“稀缺性”,讓孩子不當學習的奴隸,四個小建議

對於不同問題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方法,想讓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先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成為學習的“奴隸”,問題在哪裡,瞭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改變自己的教育策略,讓孩子眼中的父母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也發生一次改變,用教育方法中的“稀缺性”引起孩子學習的共鳴,引起心靈的觸動,不做學習的奴隸,而是做學習的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