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看懂:為什麼美國醫療體系沒能擋得住疫情爆發


一張圖看懂:為什麼美國醫療體系沒能擋得住疫情爆發

截止到北京時間3月22日,美國新冠患者累計確診超2.6萬,48小時內數量翻了一倍,單日新增數量,已經超過了中國疫情爆發期99%的單日增量,已成為重大疫情爆發區。

美國最為嚴重的是紐約州,累計確診1.23萬(截止到3月21日),幾乎佔美國總確診數的一半,醫療體系已被擊垮,紐約州發佈了嚴苛的緊急限行令,關閉一切非必要商業活動和服務,等同於“封城”。

那麼,號稱擁有全球最發達的醫療產業,建設有世界最先進醫院的美國,為什麼疫情沒有像特朗普總統描述的那樣:一切盡在掌控,美國可以快速撲滅;為什麼美國的防治和醫療效果,既不如德國、韓國等發達國家那麼顯著,也不如中國、越南等發展中國家那麼得力。

全球典範,燈塔標杆的美國到底是怎麼了?

事實上,如果我們去深挖美國的醫療機制,除了各州相對獨立,聯邦政府無法發揮統一調配和有效率動員外(正如CNN評論的那樣:特朗普只是擺姿勢,各個州長才是實際領導),美國脆弱的公共衛生基礎,導致她面對病毒侵襲,慌手忙腳。

是的,美國在頂尖醫療的水準上全球領先,但在基礎公共衛生產品的提供上,甚至連發展中國家都比不上,在人均公共衛生產品供給上,略顯吝嗇。


一張圖看懂:為什麼美國醫療體系沒能擋得住疫情爆發

下邊,我們就以人均公共衛生產品為對象,對比一下美國與中國(發展國家參照組)、德國(發達國家參照組)的高低。

採集自中美德衛生組織的數據:2018年,每百萬人擁有醫院的數量,

中國為22.8,美國為15,德國為23.8;美國的人均醫院數量遠遠落後於中美,美國只有中國的66%,三分之二。

更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醫院,80%以上是私立醫院,私立醫院中的營利性機構,大部分只開設利潤高的科室,如心臟科、骨科、口腔科等,

這讓普通美國人,基本享受不到這些醫院提供的普通衛生服務(既沒錢也沒時間)。

與此相比,中國私營醫院的比例是60%,德國私營醫院的比例是70%,這讓美國基層人均醫院的數量,與中國基層人均的比值,又遠遠小於66%。

二:人均公共醫療床位

正如前文所說,由於美國私營醫院佔比過高,他們的醫療服務無法讓普通人享受,所以無論是(平時)民眾看病,還是新冠肺炎這樣的大型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面前,人均公共醫療床位更能夠反應:99%的大眾能夠享受到的公共衛生水平。

這裡的公共衛生床位,美國的算法是公立醫院床位+非營利性私營醫院床位;德國的算法類似美國;中國只算公立醫院床位(因為中國私營醫院非營利性佔比非常之少,找不到具體的數據,略不計)。

按照2018數據:美國公共醫療床位總數約64萬張,每千人擁有2張;中國公共醫療床位總數約496萬張,每千人擁有3.5張;德國公共床位總數約30萬張,每千人擁有3.5張。德國和中國基本一致,美國只有中國的28.5%,近三分之一。

三:醫療參保率

2018年,中國的醫療參保率為97%,美國和德國約91%,大體上中國領先一些。

由以上三條,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雖然在醫療最高水平上領先,但在提供給99%大眾的基礎公共衛生服務和產品上,還沒有達到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水平,更遑論德國與北歐諸國。

但讓令人詭異的是,美國醫療支出佔GDP的比例,2017年卻高達17.9%,同年中國的比例只有6.2%;也就是說,美國以人均醫療費1.06萬億美元,20倍於中國人均醫療支出(542美元),得到的基礎公共衛生服務,卻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讓人震驚不已。

而這種結果,就是美國醫療太過產業化、私營化的結果,在2017年高達3.47萬億美元的醫療支出中,將近40%流入了醫院(不包括支付給醫生和護士的工資),只有12%用在藥物成本上。

一張圖看懂:為什麼美國醫療體系沒能擋得住疫情爆發


為基礎公共衛生服務的不足和脆弱,讓美國在中國殷鑑在前的情況下,仍然被新冠病毒快速突破,而隨著北美大陸進入爆發期,他的醫療體系能否支撐得住,並不樂觀,這點更熟悉美國醫療底細的華爾街精英給出了答案,股市連續崩塌,為什麼對全球霸主的醫療體系如此沒有信心。

而從目前美國患者增長曲線來看,和意大利中前期保持了驚人的一致,希望山姆大叔不要重蹈意大利的扶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