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螯螯蝦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在浙江省試驗示範

紅螯螯蝦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在浙江省試驗示範

程 順等

近兩年紅螯螯蝦池塘養殖模式的探索受到研究者廣泛關注,並已在江浙地區普遍展開,在江浙地區池塘養殖紅螯螯蝦畝產可達150千克以上,畝效益達萬元。由於紅螯螯蝦為熱帶性種類,且具有抱卵少、不同步的特點,特別在非熱帶地區普遍出現養殖週期短、養成規格小及苗種成活率低等問題,導致其行業發展受阻。本次研究針對紅螯螯蝦生物學特性及浙北地區的氣候與消費需求差異,探索建立適宜紅螯螯蝦特點的池塘養殖模式 — — 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並通過示範帶動,實現紅螯螯蝦的產業化開發與推廣。現將該技術進行歸納總結,並將技術經驗及該模式試驗示範的基本情況彙報如下。


紅螯螯蝦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在浙江省試驗示範


一、材料與方法

1.池塘的選擇

水源充足並符合漁業水域水質標準,水質清新,水體弱鹼性。池塘形狀以長方形為佳,面積以 3~5 畝為宜,深度 1.8 米左右。池塘土質以黏壤土為宜,保水性能好,池底略有坡度,便於排水,沒有或少量淤泥。按照高灌低排原則,建造進、排水渠,進、排水系統獨立設置,進、排水口設置篩絹網布過濾。本次試驗按照上述要求建設池塘,選擇3.6畝池塘1個,並配套建設土池暖棚1個(6米×30米)。

2.清塘與消毒

池塘清淤後曬塘至塘底乾裂,然後進水,用生石灰消毒,以徹底消滅池中野雜魚及敵害生物。此項工作是養殖成功的基礎,如果做得不好將可能導致絕收。

3.施肥與水質管理

在投放蝦苗前1周先進水,進水口用網布過濾。在晴天施肥,培育浮游生物,確保蝦苗放養後有充足適口餌料,並以“先肥後瘦”原則進行施肥。養殖前要求水質偏鹼,pH 以 7.2~8.5 為宜,並含有一定總硬度(20 毫克/升)及礦物質元素,溶解氧保持在5.0毫克/升以上。

4.水草栽培

在池塘中央栽植金魚藻等沉水植物,淺水區栽植鳳眼蓮、水花生、空心菜等漂浮植物,以達到調水及降溫目的,面積佔總水面的20%為宜。

5.蝦苗投放

蝦苗來自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綜合試驗基地,規格基本一致,體質健康。蝦苗放養以晴天早晨為佳,避免陽光直射,並一次性放足。江浙地區一般在每年4月中下旬或5月初投放,放養水溫不低於12℃。投放前需進行試水,即放少量蝦苗於網箱中觀察1天,蝦苗無異常即可進行投放。放養前用3%鹽水消毒5分鐘,將蝦苗放入氧氣包運至池塘,在打開氧氣包時溫差不要超過3℃,然後將氧氣袋或其他裝苗容器浮於水面,遮光穩定30分鐘以上,使氧氣袋內水溫與池塘水溫接近後再投放入小棚。放苗密度視苗種規格而定,體長0.6~1釐米,密度為4500~6000尾/畝;體長3釐米,密度為3000~4000尾/畝。

6.小棚暫養標粗

在池塘搭建小棚(6米×30米),將蝦苗放入該區域進行暫養標粗,期間集中餵養以達到快速標粗目的。待養殖1個月,蝦苗長至一定規格,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能力及抵禦敵害能力後逐漸提高水位,漫過小棚土壩進行池塘養成。

7.日常管理

(1)飼料投餵:以投餵對蝦人工配合顆粒飼料為主,早期每天上午、傍晚各投餵1次,以傍晚為主。日投飼量以吃飽、吃好為宜,可以適當搭配南瓜、胡蘿蔔、冰鮮魚及螺、蚌等餌料,並根據天氣、水溫、水質、蝦攝食狀況適當調整,如溫度過高或劇烈變化時少投或不投。

(2)日常管理:堅持每天巡塘3次,早晨觀察螯蝦活動情況,檢查水體溶氧及水質狀況;中午觀察水色變化及水草生長情況,決定是否施肥或割草;晚上觀察蝦吃食情況,決定飼料投餵量。及時清除池塘中的青苔及敵害生物,平時做好排澇、防洪、防逃措施,確保安全。高溫季節及時加註新水,保持水質清新。除水草外,池底可投放網片、PVC管等隱蔽物,供螯蝦隱蔽棲息。

8.病害防治

紅螯螯蝦抗病能力較強,防治工作應以防為主。下塘前做好清塘工作,平時注意調節水質,保持溶氧充足,維持水環境良好穩定。5-6月疾病高發期,注意氨氮、亞硝酸鹽等是否超標,保持水體“活、嫩、爽”。及時清除敵害生物,防止水蜈蚣、水鳥及一些兇猛肉食性魚類等的侵害。

9.捕撈運輸

紅螯螯蝦起捕時間可在9-11月,一般捕撈方式以地籠捕撈和乾塘捕撈為主。首先採用地籠將已達商品規格(50克/只)的螯蝦捕撈上市,儘量凌晨或晚上起捕,地籠網目要求2~3釐米,根據池塘大小確定地籠數量(一般10個/畝),並架設水泵2~3臺,令水體以一定速度循環流動,3~4小時可起籠收蝦,最後將剩餘的蝦通過乾塘一次性捕獲。由於紅螯螯蝦在池塘中不能自然越冬,所以11月後要捕撈乾淨。紅螯螯蝦離水還能存活1~2天,因此可採用泡沫箱幹法運輸,並在蝦上面放水草,以保持蝦體溼潤,運輸時要注意通氣,不要擠壓,運輸時間長的要在中途淋水,以免乾死。

二、結果

試驗地點為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綜合試驗基地,選擇 3.6 畝池塘 1 個,配套建設土池暖棚1個,放養規格為50尾/克的苗種1.8萬尾,經小棚中間培育30天后逐漸提高池塘水位,漫過小棚土壩進行池塘養成。經過192天養殖後捕撈,紅螯螯 蝦 平 均 個 體 重 (79.17 ± 2.23) 克 、 體 長(128.40±6.75)毫米、頭胸甲長(71.21±5.70)毫米 、 腹 部 長 (78.65 ± 5.25) 毫 米 。 成 活 率 為50.52%,養殖單產達200千克/畝。


紅螯螯蝦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在浙江省試驗示範

三、討論

1.池塘養殖紅螯螯蝦效益高

首先,紅螯螯蝦具有生長快、成活率高、產量高等優點。本次試驗收穫的商品蝦規格多在70~80克/尾,畝產達200千克。對比市場火爆的小龍蝦,紅螯螯蝦生長速度更快、個體規格更大、養殖產量更高。其次,紅螯螯蝦市場價格較高、經濟效益顯著。目前市場上紅螯螯蝦的價格為 50 克/尾以下 60 元/千克,50 克/尾以上 130~140元/千克,100克/尾以上可達160元/千克。第三,紅螯螯蝦可銜接並擠佔原小龍蝦市場。紅螯螯蝦捕撈上市期間小龍蝦處於斷檔期,品質比小龍蝦更高,市場需求旺盛。第四,紅螯螯蝦出塘品相較優且易捕撈。最後,紅螯螯蝦達到商品規格後需要全部捕撈,翌年重新放苗,這樣就能更清晰地掌握蝦的存塘量,有利於養殖的統籌安排。[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

2.紅螯螯蝦小棚標粗池塘養殖模式的優點應用小棚生態化苗種標粗培育+池塘養殖兩段法培育紅螯螯蝦畝產可達200千克,對比近兩年江浙地區池塘養殖紅螯螯蝦畝產150千克左右的結果,產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1)通過小棚標粗有助於提高產量。紅螯螯蝦原產於澳大利亞溫暖水域,在江浙地區只有在水溫達到12℃以上才能放苗。紅螯螯蝦苗種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及抵禦敵害的能力均較弱,搭建小棚進行標粗,一方面利用小棚可提早苗種放養時間、延長生長週期、提高養成規格;另一方面,通過早期小水體苗種培育標粗,可提高苗種的成活率,進而提高養殖產量。

(2)池塘養殖要點。通過本次養殖試驗,我們認為該模式具有以下技術要點:首先,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是池塘養殖紅螯螯蝦成功的第一步,必須徹底殺滅敵害生物及其卵。其次,要注意日常水草管理,因為水草不僅可以作為螯蝦的躲避空間,防止蛻殼時互相傷害,還可以吸收殘餌和蝦糞便等有機質,淨化水質,也可以作為螯蝦飼料。第三,在小棚標粗階段,幼蝦的成活率與生長速度對最終產量影響較大,需要集中餵食以快速標粗,可以設置一些隱蔽物,以降低自相殘殺。第四,日常管理中,除了對螯蝦攝食狀況、活躍度及蛻殼情況進行觀察外,還需要對養殖環境、疾病防控等方面進行管控,如在小棚內溫度過高(高於28℃)或過低(低於20℃)時,儘量調節水溫,避免影響螯蝦生長。在疫病管理中,可以將重心放於疾病預防方面。Verónica等研究了生物膜對紅螯螯蝦養殖水質及其存活和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通過生物膜可以保持良好的水質以提高螯蝦存活率,這可能是一個提高池塘水質的有效手段。最後,紅螯螯蝦在江浙地區必須於11月天氣轉冷前全部捕出,否則由於水溫較低,成活率將顯著下降,影響總體產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