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瓦罕走廊

與阿富汗接壤的瓦罕走廊地帶,是中國最複雜的陸地邊境線之一,堪稱中亞地區最複雜的邊境通道。本文從地理環境和歷史淵源等角度,簡述一下瓦罕走廊古往今來的情況。

地理環境

瓦罕走廊,位於阿富汗東北部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境內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實際上是帕米爾高原南端和興都庫什山脈北段之間的一個山谷。它北依帕米爾高原南緣的塔吉克斯坦,南傍興都庫什山脈最險峻高聳的東段並與巴基斯組及巴控克什米爾相接,西起阿姆河上游的噴赤河及其支流帕米爾河,東接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縣)。瓦罕走廊內的瓦罕河,由西向東流出160公里後,在當地主要村莊卡勒尼亞茲貝格附近注入帕米爾河。瓦罕走廊內的瓦罕嶺,東西各有海拔為6726米的馬克思峰和海拔6505米的雪塊山佇立。

從數據上看瓦罕走廊,在阿富汗境內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公里。瓦罕走廊在中國新疆境內還有大約100公里的延伸,大部分地段寬約3-5公里,最窄處不足1公里。如若夏李在中方境內落足步行,放眼所見,瓦軍走廊實際上就是一個條寬不過兩三公里的山谷小草原帶,這條有略拉其庫爾河流經的狹長谷底,也曾是唯一溝通東西帕米爾的陸路通道—蔥嶺古道。

倘若把鏡頭拉高就可以看到,瓦罕走廊實際呈倒鉤狀,類似於一個“問號橫臥在帕米爾高原的險要之地,被牢牢夾在帕米爾高原與高聳險峻的興都庫什山之間,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較低。“問號”的半圓沿線部分就是中阿邊境,此處位於塔里木河與阿姆河水系大分水嶺上的瓦罕吉爾山口,海拔4923米,由於屬於高寒山區,一年中有數月大雪封關,故人跡罕至。

由中阿邊境上的瓦罕走廊東端進入中國,就是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該縣屬喀什地區管轄,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國接壤,縣內擁有紅其拉甫(通向巴基斯坦)和卡拉蘇(通向塔吉克斯坦)2個陸路口岸,曾是通往中亞地區的橋頭堡。中阿接壤的邊境地區本都是人跡罕至的荒漠高原,地勢複雜冬天氣候惡劣,不宜人類生存,故瓦罕走廊與中國新疆的塔什庫爾幹基本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交通聯繫與人員往來,屬於名副其實的“隔離帶”。在中國境內的瓦罕走廊東段。幾平全部屬於塔縣排依克邊防派出所的轄區,在其2500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定居的人家只有78戶共305人,即瓦罕走廊在中國境內平均每8平方公里有一名居民,每30多平方公里才有一戶人家。

此外,由於地處僻遠,生存環境惡劣,因此儘管阿富汗長期動盪不寧,瓦罕走廊卻一直保持著相對的平靜。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塔利班控制著阿富汗90%以上的國土,但瓦罕走廊在阿富汗境內的區域則由北方聯盟(主要是實力最強的塔吉克族武裝)控制,它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不存在難民問題。由於中國境內瓦罕走廊是塔吉克自治縣幾鄉的夏季牧場,每年夏天的6-8月都會有1000多人轉場進入瓦罕走廊放牧,除了放牧外,目前中國境內瓦罕走廊禁止其他人出入。

歷史淵源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中國漢朝張騫出使西域,唐玄奘取經東歸之路都曾途經瓦罕走廊,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遊歷東土,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探險西域也曾途經此地。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晉朝僧人法顯從長安出發西行求佛,歸來著有(佛國記),法顯於其書中描述經過帕米爾高原上的蔥嶺這一路段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東西,人骨以標行路可見古時穿行瓦罕走廊之艱難。

公元627年,高僧玄奘從長安起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其所見所聞匯成一部(大唐西域記》,書中記載了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古代歷史的地理風貌,其中就有關於瓦罕走廊公主堡的神話傳說。玄奘東歸時,經由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南翼的明鐵蓋達坂進入今日中國國境。在紅其拉甫河畔的明鐵蓋山口,可見央紀念玄奘東歸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的字樣,碑上還有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的題跋,碑的背面有長文介紹古道的歷史及發現過程。在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千年古道上,這是一個新的地理座標。

瓦罕走廊也曾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天寶6年(公元747年),唐朝著名將領高仙芝為守護大唐帝國的西域疆土,率輕騎經由瓦罕走廊長途奔襲百日,經明鐵蓋滅小勃律國(今克什米爾西北部),打通被吐蕃阻斷的絲綢之路,創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遠程奔襲、以少勝多的戰例,併成就了其人一生中的戰績頂點。

瓦罕走廊所在區域歷史上曾是中國領土,瓦罕走廊現狀的形成實際是英俄兩大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產物。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1894年前,塔吉克斯坦境內的帕米爾高原土地屬於當時的清政府管轄,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曾派少量部隊過色勒庫爾山脈並在帕米爾高原建立哨所,其中的蘇滿塔什在乾隆時還立過界碑。當時,俄國不斷入侵滋擾此處的帕米爾高原地區,中俄軍隊幾次交戰後清軍不敵,退到色勒庫爾山脈以東。到1893年,所有周邊國家和英俄都已看出—一清兵不可能在色勒庫爾山脈以西立足。於是,沙俄不斷在中亞進行侵略擴張。與此同時,英國勢力從印度西進,俄英兩國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

1895年3月11日,英俄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揹著中國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緩衝地帶”,這就是今天的瓦罕走廊。英俄瓜分本地區後,清朝政府提過抗議,但因國力不濟,在中華民國成立前該地區已成為英俄的囊中之物。

1963年11月,中阿兩國通過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富汗王國邊界條約》,正式將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法律化明確化。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剋剋拉去考勒雪峰。

戰略意義

前文所提的排依克邊防派出所,是瓦罕走廊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邊防派出所,由於走廊深處的防務現由中國邊防部隊接管,因此這裡也是普通遊客能夠進入瓦罕走廊的最遠距離。中阿兩國在瓦罕走廊地區擁有共同邊界線92公里,當地軍警民聯手在邊防一線築起的鐵壁鋼牆,讓“三股勢力”的陰謀始終無法得逞。新疆的塔吉克族牧民警惕性非常高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發現有陌生人進人瓦早走廊,都會及時向駐軍或邊防派出所、地方政府報告,儼然一支不在編旗卻永不鬆懈的守邊部隊。其中,排依克派所轄區內1000多名居民中就有100多名邊防協管員,更加令人敬佩的是,這些邊防協管員中很多是“全家上陣”,一代代承襲著協管守衛祖國邊防的重任。

瓦罕走廊中國境內沿途大約有300多個古驛站,剋剋吐魯克達坂(塔吉克語“綠草很多”之意),是瓦罕走廊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驛站,再向前行便是南瓦根基達坂,也就是中阿邊境線。出於國防戰略考慮,中國邊防部隊早在9·11事件之前就修通了通往中阿邊界的公路。正是這條公路,為中國在美國對阿富汗動武之後在中阿邊境地區加強邊防創造了便利條件。從瓦罕走廊中段的南翼標誌地點明鐵蓋西行不遠,可以看到了走廊內一個戰略控制點,這裡駐紮著一支中國邊防部隊。從明鐵蓋向西,還部署有2支邊防部隊分別扼守走廊內的另外2個戰略控制點。

在距離瓦罕走廊不遠的塔里木盆地附近,就有西氣東輸的能源戰略通道,這條通道是中國現在除了海上運輸外,能源進口所依賴最主要的中亞方向油氣管道。瓦罕走廊對於中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