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


泉州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古城面積6.41平方公里,文物古蹟林立。

一、泉州城市概況及歷史沿革

泉州市地處東南沿海,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土地總面積11015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1360平方公里,海岸線541公里,常住人口850多萬人。泉州古城已具有1300多年曆史,依山傍海,形成“山、城、江”一體的城市格局。全市擁有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7處,其中國家級20處、省級 48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有最早的伊斯蘭清淨寺、世界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巖、千年古剎開元寺和東西塔、“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601個,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3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第一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的南音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優秀實踐名冊,實現我國在該項目零的突破。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當選首屆中日韓“東亞文化之都”。 “海絲”、“閩南紅磚建築”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南音、南戲、南建築、南拳,構成了泉州獨具特色的“四南”文化。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二、歷史文化價值、地方特色和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海上貿易在宋元時期達到頂峰,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參與海上貿易的多元族群共同創造了獨特的海洋文化景觀,建立了輻射東南沿海及晉江上游內陸地區的商貿網絡,歷史遺蹟豐富。泉州是中國城市文化活態傳承最好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閩南文化活態傳承的核心空間。其地方傳統觀念、習俗的傳承脈絡清晰;民間信仰豐富獨特;多元宗教並存,有“宗教博物館”之譽。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福建省最大僑鄉,受華僑文化影響,騎樓、番仔樓廣泛分佈,僑鄉城市風貌特質突出。泉臺兩地間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是閩臺歷史文化淵源的集中體現地,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存豐富。

泉州“山-城-江-海”一體、“五山兩江、雙城並舉、三塔五渡”的歷史格局特色鮮明。泉州古城因循自然的鯉魚城形態、雙十字軸、雙塔制高、水網縱橫、歷史上園林密佈的格局極具特色。泉州以閩南紅磚大厝、閩南騎樓、番仔樓為主體的傳統建築風貌,以閩南紅磚、閩南黃石材為主體的色彩及材質,遍植刺桐的城市綠化特色鮮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4項、省級39項、市級83項,共計15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主要包括: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與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古城區有聯合國教科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南音、中國傳統木構營造技藝兩個,聯合國教科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名冊“泉州木偶戲後續人才培養計劃”1個,同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遺產9個、省級非物質遺產10多個及市級項目數十個。

三、歷史文化街區和重要文物、歷史建築

泉州古城區內確定的歷史文化街區共5個,保護區總面積約64.5公頃。其中:開元寺-臺魁巷歷史文化街區面積13.5公頃,現有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處,歷史建築12幢,歷史街巷2條,街區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為核心,將周邊的傳統歷史建築、歷史街巷和歷史環境要素等納為一體進行區域性保護;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面積12公頃,現有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處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沿街保護建築共1040幢,歷史街巷4條,是泉州古城的中軸線和古城商業氛圍濃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街區;舊館驛歷史文化街區面積13.7公頃,現有市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處,歷史建築61幢,規劃以舊館驛街巷為主體,將其周邊的傳統歷史環境和街巷納入作為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體性保護;文廟-後城歷史文化街區面積14.3公頃,現有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歷史建築15幢,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府文廟、清淨寺為中心,將周邊的傳統歷史建築所形成的區域作為整體進行保護;城南-聚寶曆史文化街區面積11公頃,現有省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1處,歷史建築121幢,該街區是泉州古城城南片區中傳統歷史建築保存量多且較為集中的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