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專著——《關於他人的痛苦》


攝影專著——《關於他人的痛苦》

看完這本書,小編的內心還是很沉重的,不僅因為整本書都聚焦於戰爭攝影,還有書中各種各樣的拍攝案例所反映出來的人性的弱點和藝術的哲思。

這本書像是一篇很長的議論文,作者以英國小說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出版的《三幾尼》引出戰爭的影像,在說明伍爾夫對戰爭理解的同時進行了批判,照片是真實的,也是不真實的,可以避免戰爭,也可以引發戰爭;接著旁徵博引,例舉了許多著名的戰爭和戰時攝影師來佐證她的觀點。

小編個人是非常喜歡看攝影展的,而每個展每幅作品幾乎都有一個名字,有的甚至還有說明文字,這是作者賦予它們的內涵。

往往遠遠吸引我的是作品,而引我深思的是作品的名字。

這不由得讓人思考攝影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在這本書中小編能夠明顯感覺到兩種理念的衝突和碰撞,

是如美國內戰攝影師馬修·布雷迪所說“相機是歷史的眼睛。”即“拍攝即記錄”,

還是如同樣是美國內戰攝影師亞歷山大·加德納的作品反映出的那樣:“拍攝即創作。”

我們覺得戰時的照片珍貴,是因為我們覺得這些照片記錄了我們熟悉的關鍵時刻尤其是愛與死,然而一旦發現是可以安排的,我們總是感到失望,沮喪,甚至是憤怒。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其實不僅僅是攝影作品,還有藝術作品,都會有說明文字,有的是中立的,只提供資料的時間、地點和姓名,有的則代表了作者的聲音。

照片會說話,而文字也可以來解釋和篡改照片。

撇去刻意的安排不談,在技術上來說,現在用照片來作為證據可信度著實不高,因為修改或用電子手段操縱照片的可能性比以前任何時候都要高,而各種各樣的解讀也會影響觀眾的思考。

追求美無疑是正當的,所以我們應該認同那些發明藝術性照片的攝影師,但對於顛倒是非黑白的行為卻絕不能容忍。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一名看客,雖是看客卻也能殺人,當一件事發生後,人們往往都是同情弱者,於是便對“看起來”的過錯者橫加指責,我們以為我們是正義的,然而當事情反轉後,對看客來說不過是一瞬間的驚訝,可是對有的人來說卻是一輩子的創傷。

所以正視他人的痛苦,若不經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內容,我們的道德判斷力只會愈來愈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