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爐中覆灰”

這一篇和上一篇的“蓄魚置介”可以共同來看。

最早看到這個說法,出自於鄭欽安《醫學三書》中“伏火”之說:

世多不識伏火之義,即不達古人用藥之妙也。餘試為之喻焉:如今之任將火煽紅,而不覆自以灰,雖焰,不久即滅,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古人通造化之微,用一藥,立一方,皆有深義。若附子、甘草二物,複製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熱不過附子,甜不過甘草。”推其極也,古人以藥性之至極,即補人身立命之至極,二物相濡並用,亦寓回陽之義,不可不知。——《醫理真傳》

後來閱讀《寓意草》以及《謝映廬醫案》以及《程杏軒醫案》等書中,也看到類似的內容,我們看俞嘉言是怎麼說的:

盞中加油。則燈愈明。爐中覆灰。則火不息之說。亦早已言之矣。——《寓意草》

需要解釋嗎?其實二位先賢已經講得很清晰了,我用生活中的例子再給大家闡發一下:

我們燒過煤球嗎?那麼你告訴我,煤球有多少個窟窿?

好像扯遠了,稍煤球的時候,我們如果需要火大一些,就會把煤爐下面的那個蓋子完全打開,像這樣:

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爐中覆灰”

這樣打開,火就很旺。

能不能一直打開呢?

能,但是比較費煤球!

我們不做飯的時候怎麼辦呢?

把蓋子蓋上,留個小縫隙,留個小孔,這樣就能小火長時間的燃燒,讓煤火緩緩而小小的燃燒,不浪費煤球。

因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一直熊熊燃燒,沒法長久。

人體的陽氣也是如此,一直消耗、一直不休息的運轉,就不容易長久,需要“少火生氣”,像我剛才講的一樣,像煤火那樣:緩緩而小小的燃燒,這樣才會長久,怎麼做呢?

像封煤火一樣,讓進風少一點,火小一點,輸出的少一點。

還有一種方法,與此類似,就是:爐中覆灰!

我們燒過紅薯沒有?我記得我小時候,家裡地鍋土灶燒柴後,灶中留的有火紅的火炭,像這樣:


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爐中覆灰”

土灶中的火炭

然後,把紅薯丟進去,用火炭蓋上,然後在火炭上面再蓋一層灰,燜一個鐘頭左右,再扒開,熱騰騰的香噴噴的烤紅薯就做出來了:


不是中醫看不懂系列:談“爐中覆灰”

烤紅薯

為什麼火炭上面要蓋上灰呢?

這樣可以讓火炭保溫,不劇烈而持久緩緩的燃燒,這樣才能把紅薯慢慢烤熟,否則,很快,火炭就要熄滅了。

人體的陽氣,就是爐中的火,一直熊熊的燃燒,能支持多久?

唯有蓋上灰,把“壯火”變成“少火”,才能生生不息。

鄭欽安先生舉得例子就是附子和甘草,附子補火,但不把火封起來,則一會兒即消耗殆盡,務須加上甘草或甘味的其他藥物,則使其有“緩釋”的效果!

當然,我們還可推而廣之!

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土中覆灰”!

這次過了一個超級長的假期,假期我一直在家做飯,雖然我做的不好,但是我感悟出了一個道理:

治大國若烹小鮮,學中醫似下廚房!

中醫並不複雜,也並不難學,只需要我們慢慢傳承中國人真正的文化,還原古人的思維方式,其實中醫並不難,希望有志於傳承中華文化的同道們共同努力!

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