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爾的死穴

丘吉爾的死穴

漫遊於大西洋深處、不斷襲擊英國海運船隻的德國潛艇艦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危及英國生存的最大威脅。1939年,英國一半的食物來自海外,戰爭工業所需原材料的三分之二依靠進口。如果德國海軍能夠通過攻擊同盟國商船阻止這些貨物流入英國,希特勒可能就會贏得戰爭。然而,像拿破崙一樣,希特勒也沒有認識到海上力量的重要性。


希特勒在1936年就簡要地表明瞭他對於海軍的態度。“海軍,”他說,“我們要海軍幹什麼?我無法想象歐洲戰爭的成敗會繫於幾艘軍艦上。”不過,作為德國20世紀30年代大規模重整軍備計劃的一部分,希特勒還是提出了當時很著名的“Z計劃”,即到1944年建立起一支大規模的現代化水面和水下艦隊。


丘吉爾的死穴

▲ 1940—1941年,隨著大型遠洋艦船和“奶牛”補給潛艇的引進,德國潛艇破襲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到大西洋深處,並向南遠達西非海岸。


大西洋生命線


戰爭爆發時,全球大約有3000艘遠洋商船懸掛英國國旗,另有1000艘近海貿易貨船定期來往於英國沿海水域,這些運輸船隊總噸位達1750萬噸。在本土水域及北大西洋,這些商船通常編成船隊,由4~6艘裝備有深水炸彈的武裝船隻護航。當收到德國戰艦可能在航線上出沒的情報後,英國本土艦隊還會派出重型軍艦擔負遠距離的護航任務。


海運生命線至關重要。失去了海運,英國甚至無法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更不用說製造武器,可以說一旦沒有了貨物進口,英國連參戰的資格都沒有。然而,德國海軍並沒有做好利用英國這一弱點的準備,德國原定的海軍捲入戰爭時間是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於無法與英國艦隊面對面地交戰,德國只好採取襲擊商船的做法。


“德意志”級重型巡洋艦,即通常所說的“袖珍戰列艦”,是納粹德國第一個主力戰艦級,其火炮口徑達28釐米。該級別艦船的設計目的只為襲擊商用船,採用柴油動力,續航力極好。在戰爭爆發前,德國海軍“舍爾海軍上將”號和“施佩伯爵”號就被派到了大西洋,準備在宣戰後立即投入戰鬥。兩艦頻繁襲擊在中、南大西洋航行的無護航商船,並均取得了部分成功。“舍爾海軍上將”號在5個月的襲擊中擊沉了16艘艦船,總噸位達10萬噸。


然而,袖珍戰列艦都是單獨活動,很容易遭到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的集中火力攻擊。1939年12月,“施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在南大西洋活動時,被英國皇家海軍巡洋艦中隊發現,最終被迫在普拉特河口自沉。德國海軍的新式重型戰艦並不太適合破交戰。“希佩爾”級重型巡洋艦採用高壓蒸汽推力,耗油量極大,因而被限制了航程。雖然如此,“希佩爾海軍上將”號在1941年2月的海上之旅還是相當成功的,在西非海岸成功地攔截了一支船隊,擊沉7艘船,總噸位達27210噸。


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在挪威戰役中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航空母艦“光榮”號,但由於其火力太輕,它們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戰列艦,在後來的戰役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無關緊要,由於皇家海軍派老式的“R”級和“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擔負護航任務,這兩艘艦船在北大西洋襲擊英國船隊的行動中遭到慘敗。


“俾斯麥”號戰列艦


然而,德國海軍也有值得誇耀的戰艦,那就是威力強大的“俾斯麥”號戰列艦。


1939年2月14日,“俾斯麥”號戰列艦由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曾孫女剪綵下水。從建成到被摧毀,這艘巨型戰列艦僅存在9個月時間,其中8個月用於訓練。1941年5月20日,在重型巡洋艦“歐根親王”號的伴隨下,“俾斯麥”號戰列艦駛離了波羅的海,其任務是破壞大西洋上英國的補給線。英國皇家海軍對這一威脅極為重視,派出了大量艦船來對付“俾斯麥”號戰列艦。最初,德國海軍艦船中隊被英國巡洋艦“薩福克”號和“諾福克”號跟蹤,隨後,在冰島附近被皇家海軍威力強大的戰列巡洋艦“胡德”號和新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攔截。


此次交火,對皇家海軍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主炮擊中,並爆炸沉入海底,僅有3名船員生還;“威爾士親王”號被擊中並被迫退出戰場。這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戰艦對英國海軍最為嚴重的打擊。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傷損看起來很輕微,被擊中的部位在吃水線下方,對其航行速度略有影響,並造成了油料的洩漏。德國海軍艦隊指揮官海軍上將盧金斯下令“俾斯麥”號與“歐根親王”號分開行動,獨自返回佈雷斯特港,在那裡與“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會合。現在想來,盧金斯當時應該返回挪威水域,可能還會順路擊敗“威爾士親王”號。然後,等到“俾斯麥”號戰列艦的姊妹艦“提爾皮茨”號建造完畢後,兩艘強大的戰列艦就可攜手再次在大西洋上稱雄。


雖然盧金斯成功地擺脫了跟蹤的英國巡洋艦,但“俾斯麥”號在5月26日上午又被一架“卡塔利娜”水上飛機發現。當時,“俾斯麥”號已經遠離了英國本土艦隊,即將進入友方的空中防護範圍,能夠對其進行攻擊的只有航空母艦艦載機。從英國皇家海軍“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15架“旗魚”艦載機對“俾斯麥”號發起了攻擊,使其駕駛裝置失靈。


由於無法航行,“俾斯麥”號在5月27日上午被追上並遭到了戰列艦“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的攻擊。不到一個小時,這艘德國戰艦就被英國海軍35.5釐米和40釐米口徑的火炮擊中。隨後趕來的“多塞西爾”號重型巡洋艦對其發起了最後的致命一擊。在遭受了3枚魚雷的打擊後,“俾斯麥”號開始從尾部下沉,最終連同盧金斯將軍和2192名船員一起沉入海底。


潛艇戰


德國海軍還大量使用武裝商船巡洋艦,並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船隻在設計上很像普通的商船,但在其偽裝下隱藏著重型武器。從其所擊沉的船隻數量來看,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戰果並不大,而且從來也沒有對同盟國的制海權構成威脅。但是,武裝商船巡洋艦的攻擊活動使商船極為恐慌,迫使英國皇家海軍派出大量兵力對其進行追捕。在1941年年底之前,德國武裝商船巡洋艦在遠洋水域的大部分行動都是成功的。


雖然德國宣傳機器不斷將海軍的水面襲擊事蹟作為典型材料大肆宣揚,但德國海軍無法集中其大型軍艦對盟軍實施決定性的打擊,零散的破交行動充其量只能對盟軍起到騷擾作用。


與水面艦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國海軍的潛艇部隊卻對盟軍構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海軍上將非常看重潛艇。他認為要完成對英國的海上封鎖,需要一支由250艘左右或者300艘潛艇組成的艦隊。根據希特勒戰前的“Z計劃”,即野心勃勃的納粹海軍建造計劃,德國計劃到1943年建成這樣一支艦隊並形成戰鬥力。在建成強大潛艇艦隊的同時,德國還計劃組建兩個巨型戰列艦中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由於德國最高統帥部偏愛戰列艦,潛艇的建造計劃便被置於次要地位而被推遲,而在鄧尼茨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他認為,只有依靠潛艇,才有希望完成對英國的封鎖。


鄧尼茨對潛艇的認識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是最早大量使用潛艇對敵軍商船進行攻擊的部隊,儘管當時的潛艇在構建上還比較粗糙簡單,但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德國的潛艇對英國在地中海的貿易造成了巨大打擊,而1917—1918年的無限制潛艇戰幾乎使英國屈服。這也是在戰後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禁止德國發展潛艇部隊的一個主要原因。


儘管受條約的限制,德國還是於1922年和1927年分別在荷蘭和柏林秘密建立了潛艇設計辦公室。在1932年希特勒上臺之前的幾個月,魏瑪政府就通過了包括16艘潛艇在內的海軍建造計劃。納粹崛起後又加速了海軍建造計劃的實施。1935年,赫爾曼·戈林向世界宣佈德國將重建武裝,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希特勒還努力使英國與德國簽訂了《海軍協議》,協議允許德國的海軍力量最高達到英國皇家海軍實力的45%。但令人費解的是,儘管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過受潛艇攻擊的痛苦的經歷,協議卻允許德國潛艇部隊在總噸位上與英國一致。


也就是在這一年,鄧尼茨受命指揮德國戰後第一支小型潛艇艦隊,並開始著手訓練一支新型潛艇艦隊,以完成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險些完成的任務。在掌管了德國潛艇部隊後,鄧尼茨便確定了最適合近海及遠洋作戰的潛艇類型及其建造數量。


鄧尼茨所確定的需求之一就是建造一種近海潛艇,於是,Ⅱ型潛艇迅速投產。實戰表明,Ⅱ型潛艇身手靈活,機動性強,可以在25秒鐘內急速潛航。由於艇體小,易於操縱,很快就贏得了“獨木舟”的綽號。但是,體積小和武器負載輕同樣也影響了其遠洋作戰能力,因此,1941年德國停止了該型潛艇的生產。


在大西洋海戰中,德國使用的主要是Ⅶ型潛艇。像Ⅱ型潛艇一樣,Ⅶ型潛艇最初是打算用於對芬蘭作戰的。該型潛艇建造於1930年,生產數量很多,到戰爭結束時,超過了800艘。雖然德國打算將這種潛艇用於遠洋作戰,但為了在條約限制內最大限度地生產該型潛艇,其體積相對受到了限制,這反而增強了其靈活性和快速潛航的能力。


丘吉爾的死穴

▲ 為了擴展潛艇的作戰半徑,德國海軍在大西洋上部署了一些“奶牛”補給潛艇。它們裝有大量的油料、補給品和魚雷,專門用來對在大洋深處活動的作戰潛艇進行再補給。


和當時大多數潛艇一樣,Ⅶ型潛艇的動力裝置在水面航行時採用柴油發動機,水下時則使用電池驅動的電力發動機。在柴電驅動時,Ⅶ型潛艇的速度可以達到17.5節,對緩慢行駛的商船隊實施包圍綽綽有餘;但在水下行駛時,其航行速度最快只能達到5節,而且以此速度行駛僅能維持幾小時。Ⅶ型潛艇攜帶11~14枚魚雷。早期生產的該型潛艇還裝備有一門甲板炮,而在戰爭後期,甲板炮常常被作用更為突出的重型防空炮所取代。


丘吉爾的死穴

▲ 潛艇的魚雷兵正在魚雷艙進行武器保養。請注意,與艇體連在一起的是摺疊式床鋪,在50餘名艇員中,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就睡在這裡。


體積更大的Ⅸ型潛艇是按照遠洋作戰要求設計的。早期生產的Ⅸ型潛艇的航行距離就較遠,可以在南半球作戰,常常在南大西洋巡弋。後期生產的型號航行距離進一步增加,可以在不需要再加油的情況下到印度洋甚至太平洋活動。其艇員居住條件也得到了改善,適於進行長期活動,所攜帶的魚雷數量為22枚,大約是Ⅶ型潛艇的1.5倍。儘管如此,艇員們還是偏愛體積更小的Ⅶ型潛艇,因為小潛艇下潛速度快,水下機動能力強。體積較大的Ⅸ型潛艇緊急下潛要用40秒的時間,極易遭到空中襲擊。


獵食英國運輸船


直到1939年夏,希特勒還在宣揚德國海軍沒有捲入戰爭的危險。當時,鄧尼茨屬下僅有46艘作戰潛艇,其中一半以上是隻能在近海航行的“旱鴨子”,即Ⅱ型潛艇,這些潛艇主要用於訓練。


戰爭爆發後最初的8個月裡,德國潛艇針對英國主要補給線的攻擊行動很少——所有行動幾乎都是針對那些脫離船隊行駛的單隻艦船。而且,在挪威戰役期間,為了保證在北海的作戰行動,德國甚至撤回了在大西洋活動的所有潛艇。


這種情況後來發生了改變。在兩次大戰期間,鄧尼茨發展了艇群攻擊戰術理論。在掌管希特勒的潛艇部隊以後,他對“狼群戰術”概念進行了試驗,這是一種在遠洋中以潛艇群進行協同攻擊的戰術概念。鄧尼茨提倡的另一項潛艇作戰技術是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即在夜間從水面上發起攻擊可以獲得最好的效果。1939年,他出版了一本書,書中詳細介紹了這些戰法——包括小輪廓的潛艇在夜間航行時如何不易被發現,20世紀30年代的潛艇在水面航行時可以達到比商船平均航速高出很多的速度等。遺憾的是,在英國似乎沒有人注意到這本書。


最初的宣戰區向西延伸到冰島以西約800千米處。戰爭最初數月裡,德國潛艇的戰果相當可觀,主要攻擊對象是單獨駛往英國的商船。德國潛艇指揮官比較擔心的是英國的驅逐艦,因為這些艦船裝備有水下聲吶系統,可以探測到水下航行的潛艇的距離和方位。但是,英國並沒有足夠多的反潛驅逐艦,而且永遠也不會有,因為英國正在大量生產可擔任反潛任務的小型護衛艦及輕型巡洋艦,以取代反潛驅逐艦,而這一生產計劃要達到大批量需要幾年時間。


由於缺少護航艦隻,在英國至加拿大主要航線上航行的船隊僅能在起點和終點兩端各15個經度線的範圍內受到護航艦隻的保護。由英國出發的空船隻能被保護至冰島以西約500千米處,在那裡護航艦隻將遇到駛往英國的裝滿貨物的船隊,並轉而為其護航。在大西洋中部,運輸船隊沒有護航保護,而這也正是德國潛艇指揮官所謂的第一個“快樂時光”的開始。


運輸船隊的危機


德國最初對攻擊運輸班輪所持的顧慮已經消失。由於同盟國商船有了護航,安裝了武器,並且受命在適當時機可以撞擊德艦,因此,德國海軍認為,無限制攻擊政策是合法且公正的。鄧尼茨海軍上將警告進入戰區的任何國家的艦船都可能遭到攻擊,無論交戰國的還是中立國的。戰爭初期,同盟國船運在海上的巨大損失與造成這種損失的德國潛艇在數量上完全不成比例。一時間,在海上行走的船隻銳減,很少有超過一打的時候。


法國戰敗以後,在中大西洋作戰的德國潛艇進一步增加。德國潛艇不必再走穿越北海和繞行蘇格蘭這條狹長的通道。德國潛艇現在可以以法國大西洋沿岸大量的混凝土加固的潛艇船塢為基地,從那裡,德國潛艇能夠更快地抵達其巡邏水域,可以在陣位活動更長時間。不過,這條航線雖短,也存在一定危險。要抵達運輸航線,德國潛艇必須通過比斯開灣。在水面上航行能夠迅速進入戰鬥,但要冒被英國遠程飛機攻擊的危險,因此,在白天,德國潛艇通常都下潛航行以避免受攻擊。


更大的威脅來自柏林。德國的造船計劃仍偏重於大型戰艦,而潛艇,不管多麼成功,仍處於次要的優先地位。結果,德國潛艇入不敷出,以至於1941年2月僅有22艘潛艇具有實際的作戰能力。在1940年的7、8月份,27艘意大利潛艇抵達了波爾多。但是,意大利潛艇的設計並不適合作戰,兩國軍隊的處事風格也相互衝突。在意艇抵達後的頭兩個月裡,意大利潛艇僅擊沉1艘盟國艦船,而德國潛艇卻擊沉80艘。


同盟國在加拿大和英國西海岸的空軍基地只能保證皇家空軍海岸司令部在航線兩端為運輸船隊提供反潛巡邏,在航線中部則無此能力。因此,一旦運輸船隊到了大西洋中部,它們只能自我保護。為了躲避打劫的“狼群”,英國船隊在通過大西洋時都儘可能地選擇最北側的航線。船隊為了擺脫德國海軍影子潛艇的跟蹤,在夜間行駛時還不斷改變航線,按照Z字形航線行駛。


德國潛艇艦隊的作戰行動由威廉港控制,鄧尼茨在柯內維爾也設有前沿司令部,以監督布列塔尼半島海岸洛里昂海區的作戰行動。德國海軍對其潛艇部隊的控制非常嚴格,時刻保持著無線電聯繫。


在沒有空中攻擊威脅的白天,德國潛艇通常以20千米寬的間隔集結成不同規模的艇群,並等候在運輸船隊可能經過的航線上。這些艇群通常以海盜、著名戰役、德國地名或挪威神話人物的名字來命名。一次作戰可以投入多個艇群,比如在將SC52號護航運輸船隊趕回新斯科舍港口的行動中,就有“摩德布雷爾”“賴斯狼”和“施拉格託德”3個艇群20艘潛艇參戰。


在發現運輸船隊後,鄧尼茨首先派一或兩艘潛艇前去“盯梢”。這些潛艇尾隨在船隊後面,將船隊的行駛路線和行進速度報告給德國潛艇司令部。這些位置報告再被轉發到在大西洋活動的作戰潛艇,然後,這些“狼群”開始集結,做好獵食的準備。這一整套程序會產生大量的無線電通信,而正是這些無線電通信最終導致了德國潛艇戰的失敗。不過,在德國密碼被破譯及定向設備得到改進之前,鄧尼茨的這套作戰程序一直在高效地運轉著。


第一次攻擊行動是從水下發起的,但德國王牌艇長們很快發現夜間水面攻擊效果更好,他們認為潛艇的輪廓低,容易躲開搜索,而且德國潛艇的速度比大部分護航艦隻都快。不過,更多穩重的艇長仍堅持潛水,成扇形展開,對商船隊進行魚雷攻擊。


在戰爭早期,運輸船隊的護航兵力較少。德國第一批發起攻擊的潛艇往往會將護航艦隻的注意力引開,而隨後趕到的“狼群”可以安全地對毫無保護的商船發起寬弧面圍攻。耐人尋味的是,高性能雷達在護航艦隻上廣泛部署之前,德國潛艇在潛航時反而更容易被探測到。這是因為,當時的護航艦船都裝備有Asdic探測設備,而這是一種利用聲波探索水下潛艇的專有設備,對水面目標卻不起作用。


SC7號護航運輸船隊


德國“狼群”獵食SC7號護航運輸船隊的行動可以說是一次最具破壞性的攻擊行動,奧托·克雷奇默、約阿希姆·舍普克、恩德雷斯和弗勞恩赫姆等率領的王牌潛艇均參加了此次攻擊行動。


SC7號護航運輸船隊由34艘艦船組成,於1940年10月5日由加拿大新斯科舍起航,由一艘小型反潛護衛艦護航。10月16日,該船隊在冰島以西800千米處與另一艘小型反潛護衛艦和一艘“花”級新型輕巡洋艦會合。同樣擔負值班任務的還有一艘德國潛艇,這艘潛艇迅速地將所有相關的情況發送到德國指揮部,並在一個月光明亮的夜晚對船隊中兩艘艦船進行了魚雷攻擊,隨後迅速撤離。擔負護航任務的艦船為了搭救倖存的船員,落在了船隊的後面,這是沒有經驗的表現。船隊在毫無護航保護的情況下繼續行駛,直到次日晚上,另一艘德國潛艇擊毀了第三艘商船後才停止行進。至10月18日黃昏時分,擔負護航任務的兩艘小型反潛護衛艦和一艘輕型巡洋艦趕上了船隊,重新為剩餘的31艘艦船提供護航保護。然而,就在不遠的地平線處,由6艘潛艇組成的德軍巡邏群正列隊恭候。德軍潛艇指揮官們已經得到了準確情報,對其獵物的抵達時間和地點了如指掌。在這些德軍潛艇指揮官中,有兩位是著名的王牌艇長,即率領U-100號艇的約阿希姆·舍普克和率領U-99號艇的奧托·克雷奇默。


丘吉爾的死穴

▲ 深水炸彈是盟軍運輸船隊護航艦船使用的主要武器。一旦敵潛艇被迫潛航,其速度和續航力都將大大下降,很容易被驅逐艦及輕型巡洋艦投擲的深水炸彈擊毀。


午夜剛過,德軍便展開攻擊,海面上一片混亂,一直持續到天亮。這種混亂中充滿了這支不幸的運輸船隊的死亡和毀滅,也充滿了德國潛艇士兵的興高采烈。艦船燃燒、爆炸、下沉的場面隨處可見。有的艦船下沉緩慢,好像很疲倦的樣子,海水一點點地舔食著船舷,直到最後一口將船隻吞沒;還有的艦船從中間破裂,船的一部分懸浮在海面上,直到船內的空氣漏完,才急速下沉,沒入海中。被炸得身首異處的“塞德戈普爾”號汽輪,最後沉入海中,就好像德國潛艇進行緊急下潛一樣,其螺旋推進器卻仍在空中旋轉。


護航艦除了搭救倖存者之外幾乎無能為力。艦上裝備的聲吶毫無用途——德國潛艇是從海面上發起攻擊的——而取代它的雷達尚未在護航艦上安裝。到次日上午,運輸船隊已經被打得支離破碎,34艘艦船最終只有12艘抵達了目的地——而這還是因為克雷奇默及其下屬要去捕獲更大的獵物,而掉頭離去,他們獲悉另一支船隊,即HX79號護航運輸船隊,正在駛抵該海域,等待他們去攻擊。在對HX79號護航運輸船隊49艘艦船的襲擊中,德國潛艇又取得了擊沉12艘、擊中2艘的戰果。


(全文改編、摘錄自《第三帝國的興亡》一書)


END



丘吉爾的死穴

《第三帝國的興亡》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一部全新的納粹德國興亡史

一本地圖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


本書是一部以納粹德國的興起和滅亡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全史。全書配以近百張四色高清的軍事形勢和戰場態勢地圖,附以珍貴歷史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納粹軍隊征服歐洲和北非的過程,也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局轉化,從北非決戰,大西洋海戰,盟軍進攻意大利,蘇軍反攻,直至納粹德國的滅亡,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曲折艱難而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