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老北京風箏

作者LT

圖說老北京風箏

  要說清朝那會兒北京就有龍風箏了,這話一點兒都不框外,因為下面這條龍就是皇上玩兒過的。不像現在似的愣拿蜈蚣當成龍,龍得有鱗有爪,光有個龍頭不行,身上長毛兒的更不成。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下面這張照片是後門橋火神廟金爺的風箏攤兒,瞧中間布棚子底下的這個“黑鍋底”,這就是咱北京風箏的代表作。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一直沒找到金爺的照片,這個沙燕和上面的那個挺像,按圖索驥要是沒人反對,茲當這位就是年輕的金爺了。萬一哪天有人來認祖歸宗,說是他們家的祖師爺,到時候我再還給您,別急眼就成。

圖說老北京風箏

  雖然題目是老北京風箏,可是寫完了自己也覺得有點二乎?因為明擺著有不少照片不是北京的,只能說以北京的為主。風箏到底能老到什麼程度…也真是說不好,也許是清朝那會兒,也許是宋朝那會兒,因為沒有證據,所以只能說也許…可能…大概…沒準兒…差不多……這麼說準沒錯兒。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下面這張相片讓我想起了曹雪芹的祖籍,有的說在遼寧鐵嶺,有的說是在遼陽,總之沒出了東北,也就是說這些風箏是名副其實的北鳶,說明至少在民國期間,硬翅風箏不是北京獨有的。如果非要較真兒,說這些風箏是從北京傳過去的,那怎麼就不能逆向思維呢?既然說是曹雪芹發明的沙燕風箏,那就應該承認曹雪芹的祖籍在東北,保不齊沙燕的根就在東北,只能說到了後期北京的沙燕風箏有了較大的發展。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不認識相片上的洋字碼,好像是個雜貨鋪,可是認識櫥窗裡的這些蝴蝶風箏,估計也是哈爾濱那邊的,這買賣挺有氣派,不知道東家是不是洋人,也喜歡中國的風箏。沙燕風箏要是會張嘴,準得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和風箏…啊啊!”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下面……以後說的都是下面,不再重複了。瞧下面這兩掛大車像北京的,這螃蟹也像,可是旁邊這個蝙蝠……也許不是蝙蝠,甭管是什麼,有點南方風味。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些沙燕肯定是北京的,注意看最上面的那兩個黑圈,現在稱其為筒形風箏,雖然簡單了點兒,可是它確實代表了風箏的一個種類。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些風箏就高級多了,瞧那線條,瞧那顏色,已經向現代靠近了一大步,而且造型細膩,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做風箏的人受過高人指點,看著就那麼柔和舒服。可是記得這張照片的說明上寫著:民國,山西太原,街頭賣風箏的。這事真有點兒蹊蹺,怎麼北京的沙燕風箏滿世界跑?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張相片上寫著“民國31年市民放風箏”,到底是哪的市民沒說?估計是南京的,要說北京的也無不可,還穿著毛線背心呢,挺時髦的。

圖說老北京風箏

  有一本叫《北支》的日本攝影雜誌,1940年照了不少北平淪陷時期的照片,其中也有不少老北京的風箏,後面的這幾件就是雜誌上的風箏照片。

圖說老北京風箏

  齊天大聖的臉黢黑,像是剛從八卦爐裡逃出來的,金箍棒好像一把腰刀別在身後。右面一隻眼,左邊一個桃,緬襠褲子帶絲絛。

圖說老北京風箏

  哪吒手拿三股叉,右面飄帶以為對稱,梳著抓鬮,蹬著皂靴,英姿颯爽,倒像個白面書生。

圖說老北京風箏

  相比較上面那個,這件風箏就有點寫實的風格了。

圖說老北京風箏

  “飛虎”有點粗製濫造,尾巴由脖子甩過來落在胸前,多少有點違反常理,下面那兩個螺絲圈不知道代表什麼?有點照虎畫貓的意思。忽然想起來了,那不是尾巴,應該是嘴裡叼著一條蛇?下身立在中間的那一條白色應該是尾巴……也不像……有點雄起的意味,那到底是什麼?你懂的!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位毛三爺還是爺三毛?真是做的挺有意思,確實只有三撮毛兒,會不會是三毛流浪記裡三毛的原型?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隻丹鳳估計是寫錯了,看著像疣鼻天鵝。只是羽毛的表現手法有點近乎抽象,抽象到有點不知所以然了。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條魚到現在也沒有多大的變化,好像金魚就應該是這樣。

圖說老北京風箏

  金魚是那個年代的大宗商品,因為日子過得緊吧,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所以誰都希望連年有餘。現在做金魚的少了,玩兒鷹的倒是多了,是否意味著應該節約了?

圖說老北京風箏

  金魚是金魚,鯰魚是鯰魚,區別不止在尾巴上。這條金魚可以和上面的那條進行比較,應該是同一時代的產物,只是尾巴略有不同。

圖說老北京風箏

  委員長哭了,哭的挺可憐……誰讓你不像傅作義先生那樣,把心眼兒放的活分一點兒呢?日本人也真會拿蔣先生調侃。

圖說老北京風箏

  硬翅風箏常常表現戲劇人物,這張照片上有多少出戲?這些應該算風箏中的精品了,尤其是下面的那個沙燕,做工精細。

圖說老北京風箏

  《北平風箏譜》是近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風箏著作,他記錄了大部分老北京的風箏,對於我們研究風箏的演化史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圖說老北京風箏

  民國時期的沙燕,看上去都是愣頭愣腦的,不如現在的圓潤,細節決定了年代特徵。

圖說老北京風箏

  這個蜻蜓的印象非常深刻,早已經不是民國的樣式了。在中華電影院的南牆外面就有這樣一個風箏攤兒,這樣一隻蜻蜓賣四毛錢,真正高麗紙做的,只是這個攤兒擺的時間不長,也就是幾個月的光景,以後就再也看不見了,難得留下這張照片。

圖說老北京風箏

  清華池外面的風箏攤兒,左邊是澡堂右面是顏料莊,地方選的真是不錯。這隻大鷹很有氣勢,獨具匠心,可惜只照了一半兒。這種大玻璃罩子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尤其是賣吃食,因為北京的風沙大,沒有這種設備,商品一會兒就得變成黃顏色。

圖說老北京風箏

  褚民誼是漢奸,讓蔣先生給斃了,可是對放風箏卻情有獨鍾,這是南京的一場風箏會,注意看他的手上,拿的不是那個年代應該用的線桄子,而是一把手搖輪兒,比現在的手搖輪早了將近100年。

圖說老北京風箏

  褚民誼也在北京辦過幾次風箏比賽,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了龍頭蜈蚣,還有飛機,也有軟翅,硬翅,和拍子。

圖說老北京風箏

  清代畫家吳友如畫的風箏圖,小童用線板兒放風箏。從上下兩張圖裡就能看出來,過去放風箏是不拘泥於使用什麼繞線工具的。

圖說老北京風箏

  三塊瓦的棉帽子,再加上棉長袍子,差不多就是這個季節,站在北京的城牆上,任憑鳶飛燕舞,沐浴著十里春風,清平世界,明朗乾坤,新的一年又開始了。

圖說老北京風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