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玉梅院士的“非常研究”:一次性醫學口罩電熱吹風處理可再用

聞玉梅院士的“非常研究”:一次性醫學口罩電熱吹風處理可再用

聞玉梅院士近日接受採訪。 姜泓冰攝

繼聞玉梅院士等12位院士聯名向市民發出倡議書,向全社會呼籲科學認知新冠肺炎並獲得熱烈反響之後,2月9日,在聞玉梅院士的建議並關心下,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聯合公共衛生學院,在《微生物與感染》雜誌在線發表科研論文《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醫學口罩的實驗研究》證實:使用後的一次性醫學口罩,以家用保鮮袋包裹,家用電熱吹風處理30分鐘後可再次使用,不影響其原有的濾過截留效果,並可滅活汙染的病毒!

非常時期的這項“非常研究”,源於中國工程院院士聞玉梅的一顆初心。

1月30日,86歲高齡的聞玉梅院士參加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系列新聞發佈會時,堅定表示:“大多數的流行病學專家、病毒學專家、臨床學專家都認為疫情不會一直持續下去。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傳染病把某一個國家的人打倒,它總是有一個過程或者有一個恢復期。”科學家的動人“金句”,溫暖和鼓舞了所有人。

瞭解到我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出現嚴重的醫用口罩緊缺現象,聞玉梅院士立即建議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教育部/衛健委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易志剛副研究員與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教授一起進行“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醫學口罩”的實驗研究。發佈會後第二天,從1月31日開始,團隊通過日以繼夜的努力,僅用7天就完成這項實驗研究。

據瞭解,研究團隊應用熱處理技術中最普遍應用的恆溫烘箱及電熱吹風對口罩進行處理後,檢測其病毒滅活效果及濾過截留功能,以截留PM 2.5作為檢測處理後的濾過截留指標。在病毒實驗中,他們用活流感病毒模擬冠狀病毒,在安全實驗室內,將細胞培養的病毒定量後滴在口罩上,人工造成汙染。經用烘箱或熱電吹風處理後,再取口罩表面的病毒進行細胞培養,觀察病毒引起的細胞病變及定量檢驗病毒核酸。結果顯示,烘箱56℃及熱電吹風30分鐘後,對口罩的濾過截留功能均無顯著影響;經熱吹風30分鐘後,病毒幾乎完全被滅活,與沒有病毒的對照標本相當。而烘箱56℃30分鐘,由於標本外包有錫盒,未能完全滅活病毒。因此,研究證明:一次性醫學口罩使用後,用電熱吹風處理30分鐘後可以再生,不影響其原有的功能。此外,研究團隊還測定過電吹風“高檔”,一分半即可達到65℃。

這是有關口罩再生研究中,第一次聯合病毒學與環境衛生學的跨學科實驗研究。“我們希望文章提供的實驗數據,能對解決民用口罩緊缺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聞玉梅院士表示。同時,她特別叮囑:“在非常時期,民間可以採取這一簡便技術,但不適合於其他時期或醫用單位。”

熱評:口罩再生中的院士初心

一項關於口罩的研究,蘊含著一位院士、科學家的為民情懷、嚴謹作風與科學精神。

什麼樣的科學研究最有價值?前沿尖端少人能及的“桂冠上的明珠”,自然是;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應用性項目,也重要;但聞百姓呼聲而動,不計得失,將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科學思維、科研能力,貼心地應用於“芝麻綠豆”般瑣碎的當下需求,似乎更為難得。

大哉,聞院士!在口罩短缺的非常時期裡,民間創造出來的“偏方”、“土法”、“急智”“發明”不少,一笑之下,是否有應用價值卻不得而知。作為醫學微生物學領域享譽海內外專家、86歲的聞玉梅院士,可謂醫者仁心,急民所急,躬身俯就,卻又不失科學本分,以科學精神和態度認真研究,紓解時困,不以事小而不為。貢獻的,不只是小小口罩的重複利用,還有對科學家的初心、使命的再認識。其動機、理念和做法,引人敬仰之餘,更值得我們沉思思。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