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講壇--四書《論語·雍也》


中華傳統文化講壇--四書《論語·雍也》


雍也


《論語》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


《雍也》是《論語》第六篇的篇名。


本篇裡有數章談到顏回,孔子對他的評價甚高。此外,本篇還涉及到“中庸之道”、“恕”的學說、“文質”思想,同時,還包括如何培養“仁德”的一些主張。


其中著名文句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敬鬼神而遠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中華傳統文化講壇--四書《論語·雍也》


《雍也》一篇包括30章。


我們按照章節劃分為十五個部分進行具體賞析。


今天我們進行第十二部分的具體賞析。


6-23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1);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註釋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音zhì,同“智”;樂,古音yào,喜愛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評析


孔子這裡所說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養的“君子”。他希望人們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備了這些品德,就能適應當時社會的要求。


6-24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變,可以達到魯國這個樣子,魯國一改變,就可以達到先王之道了。”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道”的範疇。此處所講的“道”是治國安邦的最高原則。在春秋時期,齊國的封建經濟發展較早,而且實行了一些改革,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家。與齊國相比,魯國封建經濟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築保存得比較完備,所以孔子說,齊國改變就達到了魯國的樣子,而魯國再一改變,就達到了先王之道。這反映了孔子對周禮的無限眷戀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